一、奶牛場選址及規劃 奶牛場建設在規劃設計階段就要對生產目標和投資結構進行充分分析,合理利用土地和配置建筑設施。在奶牛場生產工藝設計方面需要強調的是,高產奶牛的時間效率和工人的勞動效率同等重要;過度延長擠奶廳工作時間以期降低建設投資可能存在風險。 奶牛場選址應靠近農區并且交通便利,這樣可以降低飼草料運輸成本。但從防疫和環境安全方面考慮,必須與村鎮、其他居民區、工廠、養殖場等保持足夠的距離,最低不得小于500米,2000米以上最好。另外需要注意遠離河流湖泊。場址應設在村鎮居民點夏季主風向的下風向,水源的下游。地勢方面要考慮場區能夠抵御一定的自然災害,如洪澇等。奶牛場建設規劃時就應考慮糞污加工處理系統,避免對周邊環境的空氣和地下水污染。 奶牛場建設規劃要點: ▲ 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合理選址,避免以后面臨防疫和環境治理方面的困擾; ▲ 氣候、地理、地質狀況和水源是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 ▲ 盡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周邊能夠提供充足的粗飼料; ▲ 合理規劃設計,降低投資,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奶牛場工藝設計要點: ▲ 奶牛舍型式的選擇很重要,不能單純考慮原始投資成本; ▲ 最大限度地方便奶牛接近飼料和飲水是設計的一個關鍵因素。 ▲ 減少奶牛離開飼料和飲水的時間,使奶牛在擠奶過程中的應激降到最小。 ▲ 奶牛舍設計時要避免不利于奶牛合理分群、轉群和正常運動的建筑瓶頸。 ▲ 奶牛場設計應將奶牛在待擠區和牛舍內的熱應激降到最小。 ▲ 硬化地面是奶牛生產管理的需要,軟質地面對奶牛是必需的。 二、擠奶中心的規劃設計要點 擠奶中心包括擠奶廳、待擠廳、集乳室、機房及辦公管理間等。規模較大的奶牛場(泌乳牛500頭以上)采用并列式擠奶廳會提高擠奶效率,而小型奶牛場選擇魚骨式擠奶廳較為適宜。不管采用何種型式的擠奶廳,其規格必須與奶牛群匹配才能避免擠奶效率的損失。 減小奶牛在擠奶過程中的應激非常重要,因而擠奶廳的設計和建造應考慮將奶牛離開飼料和飲水的時間盡可能降到最低。合理設計擠奶通道和擠奶廳出口的尺寸可以減少奶牛往返擠奶廳的通行時間。目前,魚骨式、并列式和轉盤式擠奶廳是擠奶廳建筑的主流型式。轉盤式擠奶廳要擴大容量比較困難,而并列式和魚骨式擠奶廳擴大容量就容易的多。 典型的擠奶廳容量設計為:每天2次擠奶——每次擠奶時間10小時;每天3次擠奶——每次擠奶時間6.5小時;每天4次擠奶——每次擠奶時間5小時。以此標準設計的擠奶廳容量包括了清潔和設備維護的時間。 牛舍及牛群規模的確定:應基于每個泌乳牛群的班次擠奶時間,即每天2次擠奶——每班60分鐘;每天3次擠奶——每班40分鐘;每天4次擠奶——每班30分鐘。在此擠奶時間框架內確定的牛群規模大小可以最大限度地縮短奶牛離開飼料和飲水的時間。 盡管目前各種擠奶廳的可靠性都很高,但班次擠奶時間的設計不宜太長,否則仍會面臨風險。新建奶牛場每天3次擠奶條件下,設計的班次擠奶時間建議不超過每次6小時(包括清潔維護時間)。 待擠區是奶牛最集中的區域,應考慮降溫措施以降低奶牛在此滯留過程中的熱應激。待擠區容量設計基于每頭奶牛1.35平方米(一群奶牛需要的最小空間),一般按牛均1.5平方米設計較為合適。如果待擠區是非水沖式設計,則應增加25%的設計面積,以便在第一群奶牛擠奶接近完成時容許第二群奶牛進入待擠區(趕牛器相隔)。待擠廳地面坡度3%~5%,足夠的坡度符合奶牛趨坡行走的習性,也便于擠奶結束后的地面清理。 返回狹道的寬度取決于擠奶廳一側的牛位數量。如果一側牛位數量在15頭以下,則狹道凈寬度0.9米就可以;如果在15頭以上,那么返回狹道理想的凈寬度應為1.5~1.8米。 牛舍到擠奶廳的通道寬度應根據牛群大小來確定。通常情況下,每個泌乳牛群小于150頭的情況下通道寬度為4.5米;牛群在150~250頭時,通道寬度增加到5.5米;251~400頭時為6.0米;牛群大于400頭時,通道寬度應達到7.5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