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乳價格無序上漲對行業并非益事。從2010年初開始,原料奶供應緊張、價格上漲的消息不絕于耳,對此很多人認為:持續上揚的原料奶價格,對提高奶牛養殖積極性,促進產業鏈健康發展將起到積極意義。然而通過調查發現:原料奶價格上漲養殖者并未得到多少實惠,而乳企因原料奶收購價格持續增長承受的成本壓力卻亟待緩解。 基于近幾年大部分奶牛養殖者是在賠錢和賺錢的平衡點上掙扎的狀況,有觀點認為:飼料價格不斷上升,原料奶的收購價也理應跟著水漲船高。原料奶收購價格上漲才是從根本上保障奶農利益和養殖熱情的唯一途徑。然而,原料奶價格上漲多少養殖者才能賺錢?乳企承受不了原料奶上漲的成本,乳制品就會漲價,以目前能達到養殖者贏利的預期比率漲價,乳制品的消費市場是否會受影響萎縮?如若消費市場低迷,乳企是否會降低產量?乳企減產,原料奶不緊缺了,是否會降價?原料奶價格下降后,整個產業鏈又會怎樣? 陜西省今年生鮮乳最高收購價達到每千克4.15元,寧夏的銀川、吳忠每千克最高也已經達到4元,這幾乎達到了全世界最高生鮮乳價格(新西蘭原奶收購價格平均為每千克2元,歐盟原奶收購價格平均為每千克3元,美國原奶收購價格平均為每千克4元)。而今年上半年國際市場乳制品價格低迷,一邊是持續走高的國內原料奶,一邊是價格較低的國外奶粉,據了解,上半年我國進出口乳制品數量逆差超過27萬噸。乳粉進口量已達10.7萬噸,超過了2008年全年進口量。真不敢想象,國內的原料奶價格再這樣無序地漲下去,是否會重蹈“大豆悲劇”的覆轍。 原料奶價格上漲短期內對養殖者是好事,對整個行業來說未必是好事。在飼料上漲過快的情形下,養殖者第一要走種、養結合的道路,奶牛養殖發達的國家走的是循環經濟的道路,一頭奶牛擁有5畝~7畝種植玉米和牧草的土地,土地的產出滿足了奶牛的所需,少了中間的飼料銷售環節,奶牛的排泄物又可肥田,節約了部分肥料成本;第二要改變那種少粗飼料,主要靠精飼料的高成本喂牛方式。其次還建議國家對牧草、飼料種植給予扶持政策,從根本上解決奶牛養殖成本居高不下的現狀。 原奶收購價格并非越高越好今年原奶收購價格高成為許多地區都面臨的難題。 原奶收購價格上漲本是一件好事,原奶賣出了好價,奶牛養殖者收益得到了保障,對奶牛養殖業前途充滿信心,才敢于投入基礎設施,更新先進設備,改善奶牛的飼養環境,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原奶質量??蛇@么高的原奶收購價格似乎有點兒違背經濟規律。據業內人士分析:每千克原奶4元的收購價格是乳品企業惡性競爭的結果。在原奶緊缺的情況下,乳品企業高價互挖奶源,等搶占了奶源市場后再降低原奶收購價格,這樣的做法從長遠來說對乳業發展并不利。最令人擔心的是,面對原奶緊缺,部分乳品企業會“饑不擇食”,是奶就敢收,犧牲原奶的質量安全,這樣做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奶賤傷農,奶農當然希望奶價越高越好,但原奶收購價格高了奶農就一定獲益嗎?據筆者調查了解,許多企業收奶仍然是從奶站收,無論奶價高低,奶站在奶農與企業之間賺取的差價一般在0.2元~0.4元之間,奶站低買高賣,獲取了不少奶價上漲的好處。因此,在奶站這個中間環節存在的情況下,奶農并非原奶收購價格上漲的真正受益者,他們并沒有從中分得一杯羹,仍處于弱勢地位。 對于消費者來說,原奶收購價格過高不僅會加大日常成本支出,也會帶來乳品質量安全的負面影響。面對固定容量的消費市場,乳品企業通常會采用降價促銷或變相降價等方式擴大市場份額?,F在原奶收購價格大漲,部分乳品企業會因為承受不了成本增加的壓力而考慮漲價。如果乳品價格過高上漲,會使消費者用于日常消費的支出大大增加,這必將影響到乳品企業的銷量。對于已經形成“看價格”進行消費的大部分消費者來說,中國乳業拿什么來造就強大的消費市場?況且,原奶收購價格過高,有人會因為追逐利益而想方設法增加原奶產量,這樣往往會使乳品質量下降,給消費者帶來質量安全的負面影響。 隨著飼料成本的不斷攀升,原奶收購價格上漲已是大勢所趨,但原奶收購價格應隨著飼料成本的漲幅相應地變動,并保持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原奶收購價格過高也會影響乳業的健康發展。 奶價何時才能不玩“過山車”? “剛上漲到每千克2.8元的原奶收購價格還沒持續一個月,怎么又回到了4月份的每千克2.5元。變化如此快,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位奶牛養殖戶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原奶收購價格坐上了“過山車”。在淡季,有些乳制品企業不是壓價就是找借口拒收,這使得奶農倒奶、殺牛、虧損;旺季有些乳制品企業又自降原奶收購門檻,哄抬原奶收購價格、實行搶奶,這使得奶農贏利、補欄,直至下一輪淡季……今年夏季,一些奶牛養殖地方再現“搶奶”風潮。乳制品企業掀起了一輪哄抬原奶收購價格的風潮。有些乳品企業或以價格拉動、或以冠名奶源基地的方式爭簽合同;有的甚至以現金結算方式攔截向其他企業交奶的運輸車輛。在此利益爭奪之下,一些奶牛養殖戶的奶價曾享受到每千克5元的豐厚待遇。這樣的奶價基本上使處在虧損中的養殖戶開始贏利,但這樣不切實際違背市場經濟規律的奶價能維系多久呢?的確,好景不長,如今“搶奶”進入退潮期,大部分地方的原奶收購價格再次回落到低點。 對于不懂太多市場經濟規律的養殖戶來說,曾經一度以為奶牛養殖行業徹底回暖了,他們又開始盲目購牛,一旦遇到養殖成本居高不下而奶價下跌的窘況,養殖戶卻沒能力承受。原奶收購價格有漲有跌原本是在市場規律支配之下的正?,F象,但起伏之大,周期之短卻不能說是一種正?,F象。相關資料顯示:近兩年,內蒙古自治區原奶收購價如“過山車”一樣頻繁波動。散戶養殖價格最低跌到每千克1元左右,后來又從2元漲到4元,有的地方最高上漲到5元,然后再從5元跌回到2.5元,現在基本保持在每千克2.8元。 目前,周期性跌落、習慣性觸底反彈在奶牛養殖行業中時有顯現。無論原奶收購市場是陰是晴,收購價格是高是低,雖然一段時間奶價的提高改善了養殖戶的生活狀況,但隨后驟降的奶價又使養殖戶陷入深淵。 在無序競爭的乳制品行業中,“過山車”式的原奶收購價格勢必會造成原料奶供應的不穩定。由此推斷,一旦原料奶供應得不到保障,摻假、造假的乳品安全事件也許會再次發生,這勢必會對中國乳業造成致命打擊,養殖戶的生存狀況將會徹底墜入谷底。如果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那么毀掉的不僅僅是一個行業,而是與之相關的一代人、一個民族的信譽。奶價何時不再玩“過山車”是每一個與之相關的人都盼望盡早解決的問題。 奶業陷入“漲價”怪圈誰買單? 往年中秋國慶雙節,正是奶制品促銷正熱鬧的時候,“買贈”、“捆綁”、“降價”等促銷手段層出不窮。然而,今年各種奶品的銷售卻顯得有些冷清。價格戰偃旗息鼓的背后道出了生產企業的多少無奈? 全國各地普遍出現原奶價格大幅上漲,無序搶奶愈演愈烈。以大連地區為例,當地原奶以奶源優質受到眾多乳品企業的爭奪。而與此前高低檔原奶價格差距只有每千克幾毛錢的狀況不同,目前,大連原奶市場形成了非常鮮明的以質論價態勢。有機奶的價格已經達到每千克4.4元~4.6元,普通優質原奶價格每千克也在3.3元~3.8元之間。 據悉,此番牛奶漲價原因有多種。首先,由于優質奶源的供應量不足,導致原奶價格的上漲。在“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后,由于市場消費驟然縮水,對上游原奶的需求量極度縮減,不少奶農殺牛賣牛,造成了原奶供應量急劇下降,導致供需失衡;且由于近年來乳制品市場的強勁復蘇,市場需求回暖,再次推動了價格的上漲。其次,原材料的上漲擠壓了乳企原本微薄的利潤空間。第三,個別乳企惡性搶購奶源,導致原奶價格非理性上漲。 隨著原奶價格上漲,受損的不僅僅是消費者,還有奶農。按理說,奶農應該因為這次原奶漲價而大為受益,但為何奶農們卻連聲叫苦自己是在賠錢養牛? 中國奶農處于產業鏈的終端,原奶漲價風潮過后,奶農不但未能真正獲利,還要為整個行業非理性發展買單。我國奶農大都是分散經營,雖然與龍頭企業之間已簽訂原奶購銷合同,但很難做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加上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運行尚處于起步階段,在規范行業、協調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關系等方面發揮的作用不強,奶農在整個產業鏈中幾乎沒有話語權。處于壟斷地位的乳品加工企業的利益一旦受到影響,就很容易拿處于產業鏈下游的奶農“開刀”。鑒于奶農目前所處的這種尷尬境況,業內人士提議,應探索“加工企業+合作社+場戶”或“加工企業+協會+基地”等模式,建立起價格協調機制,讓奶農與加工企業與流通等環節共享漲價帶來的利潤。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原奶是乳制品的主要原料之一,無論是為企業的生存考慮,還是為行業的持續發展考慮,讓奶農多獲利,提高奶農的生產積極性是最重要的。 本文來自:農業部畜牧獸醫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