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山東召開的全國食品生產監管技術應用情況交流現場會上,國家質檢總局負責人表示,將加強對部分乳業區域性品牌的扶持力度,讓更多區域性品牌優質企業挑起國內奶業振興大旗。業內人士表示,之所以要選擇區域性乳品企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中的一些優秀者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建有屬于自己的安全奶源。 ■區域性品牌擴張山東或走在前列 “會議選擇在山東召開,對本省的乳業發展來說是一次促進。”日前,山東技術監督局參加全國食品生產監管技術應用情況交流現場會的一位工作人員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兩年前發生的三鹿事件,到最近的圣元“早熟門”,再到雅士利事件……這些真假難辨的紛爭讓中國消費者再度成為了驚弓之鳥。 “尤其是三鹿事件,多個大品牌乳企牽涉其中,這讓很多人對乳品消費失去信心。”這位工作人員說,而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那些做得比較穩的,擴張并不快的區域性乳品企業卻遠離了是非,而且還受到消費者信賴,幾乎都出現了逆勢上揚趨勢,“分析原因,一個重要因素是這些企業基本上都有屬于自己的原料奶基地,也就是說,他們能獨善其身核心在于其有安全的奶源。作為重要的乳品生產基地之一,每次問題奶事件都能與山東幾家區域性乳企品牌‘無緣’。” “正是基于此,國家質檢總局可能會在山東選擇一些區域性品牌乳企作為將來國家扶持對象。”一位參會的業內人士透露,會議召開期間,國家局領導到山東的個別乳品企業做了專門調研。 ■千里購奶凸顯消費者對乳業的安全焦慮 “這些都是剛從山東托人給運來的,有了這些奶,又能管一陣子了。”指著剛剛從汽車后備箱搬下來的幾箱“得益牌”液態奶,家住安徽省合肥市濉溪路的胡曉華女士一邊清理冰柜,一邊告訴記者,“為了能喝上奶,俺們今年沒少折騰。” “合肥街上到處都是賣液態奶的,上千里路,干嗎還從山東淄博買呢?那么遠買奶,光運費可能就比奶還要貴吧?”看到胡曉華舍近求遠,記者隨口問道。 “是啊,肯定比在當地買要貴很多,但是,我千里買奶,花錢買的是安全。”胡曉華告訴記者,她家共6口人,除了公公婆婆、丈夫和今年4歲多的女兒外,家里還有丈夫的爺爺健在,“因為幾口人一直有早餐喝奶的習慣,所以買奶是我日常事務的一部分。” 不過,從2006年開始,一層陰影始終在胡曉華心頭揮之不去,讓她對牛奶格外敏感。“我妹妹的孩子就是阜陽‘大頭娃娃事件’的受害者。”談起阜陽“大頭娃娃事件”,胡曉華有些激動。她告訴記者,自從2004年阜陽事件發生那時起,自己對牛奶就產生了極大的不信任感。“盡管說那次事件主要是發生在兒童奶粉中,但大家對牛奶產品還是有些戒心。但因為全家人都有喝奶這個生活習慣,加上當時國家就牛奶的標準和質量安全及時制定了政策,經過短短一段停購奶之后,大家又繼續買奶了。” “但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讓我徹底不敢買奶了。”胡曉華說,阜陽2004年發生的那個事情主要是一些手工作坊似的工廠生產的奶,質量不合格在意料之中,可是這次事件不僅把三鹿這樣有50年歷史的大企業拖進去了,就連天天在電視上都能看到的一些大品牌也都被卷進去了,你想想誰還敢相信牛奶啊? 原來以為,當時國家下了那么大工夫,三聚氰胺會從牛奶中從此滅絕呢?沒想到去年底在上海、陜西又冒出來了,誰還敢喝奶啊? “從前年三鹿事情一出來,到今年3月份,整整一年半,我們一家人一直都沒敢再買奶喝。”胡曉華說,大人無所謂,但孩子小,吃飯又少,沒有奶,就只能給她沖米粉喝。 “要不是今年一個親戚來串門,恐怕我們到現在也不敢喝奶。”胡曉華告訴記者,今年3月底,在安徽省體委下屬一個訓練中心做運動員的外甥來家里串門,給女兒帶來一箱上面標著“得益牌”的液態奶。“其實,之前我們并不知道這個品牌。”胡曉華說,她外甥告訴他們,奶是他從山東托朋友通過火車托運過來的,他說他之所以從山東托運奶來合肥,也是因為三鹿事件后,他也不敢喝奶了,但是奶對于運動員來說,幾乎是不可或缺的。恰好去年他去濟南參加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期間大會給他們提供了這個品牌牛奶,雖然過去沒聽說過這個牌子,但喝了以后,大家都覺得挺好,所以運動會結束以后,他和其他地方的運動員一樣,都經常托山東運動員給他們買這個牌子的奶。“就這樣,從4月份開始,我們也通過我外甥的山東淄博的一個運動員朋友,經常往合肥買奶。”胡曉華說。 “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千里買奶,說到底,人家買的就是安全。”中國乳品專家曾壽瀛告訴記者,據他了解,胡曉華喝的這個品牌,之所以能在去年國內各大知名乳業巨頭花血本角逐的,在濟南召開的第十一屆全國運動會唯一指定專用奶競爭中勝出,并非是該企業的經濟實力和企業規模比其他企業大,相反,這個品牌企業比其他競爭對手要小得多;也不是因為它是山東企業,就能近水樓臺先得月,因為濟南當地就有一家奶企;更不是花的錢最多,因為比錢,這個企業遠不如國內幾大天天在電視上做廣告的乳業巨頭,而唯一打動當時全部評委的就是安全。“在大家注重健康的今天,還有什么比食品安全還重要的事嗎?錢再多能保證安全嗎?”曾壽瀛說,當然,這個企業做到安全也不是一天就能做到的,是在多年實踐中穩扎穩打,包括從奶牛飼養、擠奶、對原料奶進廠、成品奶出廠實行“抽檢分離”制度,到全部采用“盲點試”抽樣檢驗等等每一步、每一個環節進行嚴格控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才可能取得的。“據說他們還形成了一個生產模式。” ■奶的好壞關鍵在于 奶源是否安全 “其實,從以往發生的乳業事件,大概都有一個共性問題,即問題一般都出在奶源上。”中國農業科學院一位長期研究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的王姓專家告訴記者。 據他介紹,目前國內奶源供應者仍是散戶占絕對多數,“2008年以前,擁有100頭規模以上的養殖戶不到20%,現在有提高也只達到25%左右。”該人士進一步解釋,散戶養殖占比很大,而散養奶牛供應的奶源存在很大風險:首先散戶抗風險能力低,散戶養牛收益上不去,奶源價格賣不出高價,產奶量提不高,據其所知,目前散戶奶源收購價只有2.5元/公斤,規模養殖場奶源收購價3.5元/公斤。“收益得不到保障,對前途充滿憂心的散戶,是無法保障奶源質量的。”其次,散戶大多素質較低,文化水平不高,沒有經過培訓,擠奶仍是手工擠奶、操作不規范,這樣很難保證奶源質量。“因此,乳企要想生產安全合格的奶產品,核心是牽住奶源安全這個牛鼻子。” “得益乳業安全保障的核心就是控制奶源安全。 ”這位王姓專家告訴記者,他曾經幾次到得益乳業做過奶源專題調研,實地查看了得益乳業對奶源的嚴格控制,“像這樣嚴格地控制奶源,即便想出問題恐怕也難。”據這位專家介紹,為確保奶源質量,得益乳業集團采取的辦法是堅持使用自建牧場和合作牧場生產的鮮奶,杜絕使用奶販供應的收購奶。 “在奶源問題上,我們主要分為內外兩個系統。”談到如何保證奶源安全問題時,山東省政協委員、得益乳業集團董事長王培亮告訴記者,“外”是指外部環境,即奶牛的生存環境和生長環境。 “為了保證奶源不受環境污染,早在2002年,我開始在這投資建設‘黃三角生態牧場’,這個牧場遠離工業區,空氣、土壤、水質等三十五項生態指標均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自然的環境也使得益‘黃三角生態牧場’成為了淄博市環境監測站的環境監測點。與此同時,我們又引進國際化的奶牛養殖園區設計理念,對奶牛進行人性化養殖,每天都有專職飼養人員負責奶牛的生活起居、飲食。”在淄博市高青縣花溝鎮黃河岸邊,王培亮指著藍天下一片一望無垠、長滿綠油油青草的大牧場,和一群群黑白相間正聚精會神啃草的奶牛告訴記者。 “我們從源頭把關,把牧場作為第一車間,全鏈條統一質量管控的各項舉措也是得益乳業拒三聚氰胺于門外的重要因素之一”,采訪中,得益乳業的奶源負責人也表示。 “‘內’指的是企業通過規章制度將奶牛從飼養、配料,到擠奶等一系列程序納入統一規范。”王培亮說。 據了解,為確保奶源質量,得益乳業始終堅持使用自建牧場和合作牧場生產的自有原料奶,采用統一飼料、統一獸藥、統一防疫、統一清洗、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管理“六統一”管理模式,形成了集牧草種植、飼料加工、飼養管理、疫病防治、品種改良、檢測監控于一體的綠色奶源生態鏈條,從飼養源頭保證原料奶的質量安全。 記者曾聽說過養殖戶給動物聽音樂,在高青縣采訪,記者聽到一件比給動物聽音樂更有趣的事。即給牛喂完料,再給它上果盤的事。談到提高牛奶奶源質量,王培亮說,他們在奶牛飼養基地,每頭奶牛都有完善的飲食食譜,除了優質的牧草、飼料外,每天飼養人員都會給奶牛準備一份“水果盤”:胡蘿卜、蘋果等瓜果讓奶牛在一日三餐之外也可以享受到休閑美食。 “不僅如此,我們還采用瑞典進口的先進擠奶設備進行全封閉真空擠奶,避免人手接觸污染牛奶。采用先進的TMR飼養管理模式,推行科學育種,飼養管理規范,軟硬件設施達到國內一流水平,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奶的綠色、天然品質。”王培亮說。 “除了自建牧場,我們還大力發展合作牧場,建立起‘公司+牧場’集約化養殖模式,共計102處合作牧場、小區,與牧場奶農結成利益共同體,在每個牧場都配備全套先進的擠奶、清洗、儲存設施,全部實行機械化擠奶、清洗。”王培亮告訴記者,每天擠奶時間工作人員便把奶牛趕進擠奶廳,待每頭奶牛站到相應的擠奶設備前,工作人員將為每頭奶牛進行乳房衛生清理,并擠掉頭三把奶,一來避免非生物感染,二來檢驗奶水質量。然后再將擠奶杯罩套到奶牛乳房上開始自動化擠奶。擠出的生奶直接通過管道流進冷藏罐,等待原奶運輸車的到來。 據悉,得益乳業已建立了嚴格的產品質量溯源體系,使市場上的每袋產品均能追溯到生產操作工、原料供應商、牧場甚至每一頭牛,實現了全鏈條上下環節信息傳遞、數據銜接。 同時加入了質監部門建立的網上食品追溯系統,每批產品的原料奶投放量、添加劑名稱及投放量、產品生產批次及產量、產品出廠時間及流向等質量溯源重要信息全部錄入食品溯源網絡,發現質量問題能及時追溯源頭。 ■推行“‘抽檢分離、盲點檢測’制”堵死問題奶進出 如何對原料奶進廠、成品奶出廠實施嚴格檢驗把關,真正做到批批檢驗,不合格原料奶不進廠,不合格成品奶不出廠?王培亮的回答是,“我們寧愿降低產量,也不讓任何一批檢驗不合格的原料奶進入生產車間;寧愿減少市場,也不讓任何一批不合格產品流出公司廠門。”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得益乳業成立之初,有一次一個奶農為了增加原奶質量,提高收入,在原奶中添加違禁物質,但是在得益乳業品質管理中心嚴格而準確的檢驗中,該批原奶被查出含有異常成分。在這種情況下,得益乳業并沒有直接拒收這批奶,而是按照合格奶價格支付給了相應的費用,然后在眾多奶農面前將這批奶倒進了排水管道,以此來感召大家的食品安全意識。這一個小故事不僅沒有影響得益的奶源供應,反而使得益奶源質量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大家看到得益沒有拒收那位奶農的問題奶,而且按照合格奶的價格付錢,然后當著眾人面把問題奶倒進排水溝里,對我們大家觸動很大。從此大家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情況。”回憶起多年前的一幕,當時在場的奶農王永寬告訴記者。 “除了常規檢測之外,為保證檢測的準確性和精度,得益乳業花巨資購進了國際先進的液相色譜儀、微生物分析儀、蛋白測定儀、抗生素檢測儀等檢測設備,全部檢測結果在40分鐘內出具,第一時間準確判定原料奶和產品的安全性、合規性。”上述中國農科院王姓專家說。 與此同時,記者了解到,在得益乳業,該公司在全國首家使用了“摻假檢驗軟件模塊”,通過對各地區正常牛乳的光譜曲線進行分析,積累了大量原始數據,并與丹麥FOSS公司共同研究不同的摻假物對原料奶光譜曲線的影響,設定儀器報警系數,快速準確判斷出原料奶中是否有摻假物質,從入廠檢驗環節杜絕了奶農的摻假行為,保證了原料奶的質量。 記者在得益乳業原奶檢驗室看到,原奶質量檢測中,得益乳業取樣員將根據公司編號制度對抽取樣品進行隨機無序編號,再由送樣員通過全封閉送樣窗口將樣品傳遞至化驗室,化驗員根據樣品編號進行檢測,出具結果,這就是得益乳業實施原奶質量的“抽檢分離,盲點監測”,保證了檢測結果的客觀、公正。 “你就是想照顧自個兒的關系戶蒙混過關都不可能,因為你根本不可能知道是誰送檢的樣品”,一位檢驗員如是對記者說。 ■呼喚更多優質區域品牌企業 擔當振興民族乳業的大任 “企業做強了為什么不做大呢?”日前,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蒲長城在山東得益乳業調研時,就該企業連續兩年在中國質量協會、全國用戶委員會聯合組織的液態奶消費者滿意度測評中奪冠時強調,質優企業應該主動挺起民族乳業振興的大梁。 蒲長城說,現在中國食品安全要達到的要求就是人民群眾基本滿意,但要實現這一要求,還是要靠大企業和龍頭企業的支撐。 在目前我國的乳制品行業,領軍的團隊要是數量越多,塊頭越大,產品質量越高,產品的安全就會越有保證。 “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乳制品企業不是少了,而是個數太多,可是,像樣的大企業卻太少了,尤其是像那些能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如一日的嚴格質量管理、嚴格依照標準組織生產,從源頭建立奶源生產基地的企業更少。所以我特別希望你們不僅僅在質量上做到第一,更希望你在做強的基礎上還要做大。給我們其他乳業企業做個表率,也給廣大消費者以信心。”蒲長城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