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越南、柬埔寨、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科技人員共同參與的一項科學研究表明,候鳥的遷徙和高致病性禽流感暴發有緊密聯系。 剛剛在昆明結束的亞洲突發傳染病合作組織第五屆地區會議上,研究組展示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雷富民介紹,研究組在中國青藏高原沿青海湖、扎林湖等候鳥遷徙路線對禽流感疫情做了跟蹤調查,發現每年候鳥因繁殖、越冬而遷徙前后恰好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發生季節,同時候鳥遷徙路線與發生疫情的地點是重疊的。 研究組還研究了不同種類、分布在不同地區,可能傳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候鳥,發現候鳥遷徙路徑中的沼澤和湖泊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存在和傳播的重要地帶。 2005年,個別湖泊周圍發現成群的候鳥死亡,引起科學家們對候鳥遷徙路線研究的重視。 “但是,由于候鳥自身不斷適應病毒,會對病毒產生抵抗力,因此近年候鳥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率越來越低。”雷富民說。同時,“只要注意不要讓野禽與家禽交叉接觸,并加強對候鳥的監測,家禽是不易因候鳥遷徙而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 在亞洲突發傳染病合作組織支持下,研究組還將繼續對候鳥遷徙路線和禽流感暴發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研究。 在此次會議上,各國科研人員還展示了其他由亞洲突發傳染病合作組織支持開展的研究項目所取得的成果。如,有研究表明,發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時,養殖規模約為100只至1萬只的小型家禽養殖場損失最重,最難恢復元氣。 亞洲突發傳染病研究合作組織,原名亞洲禽流感研究合作組織,于2005年由加拿大國際發展研究中心資助成立,由來自中國、越南、柬埔寨、印尼、老撾、泰國等國的不同學科領域的科學家、戰略研究家、疾病防控專家組成。目前這一組織致力于探究多種新發突發傳染病的科研及政策問題。 來源:新華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