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胎衣不下 【概述】 豬的胎衣通常在全部仔豬產出以后,不久排出,如經3小時后,胎衣未排出,稱為胎衣不下。 【病因/病原】 常由于飼養管理失宜,如運動不足、缺少維生素及礦物質等引起,其它如流產、難產、子宮炎等也可引起。 【病因附圖】 【流行病學】 【病理學】 【病理學圖】 【癥狀】 母豬全部產出仔豬后,胎衣全部或部分滯留在子宮內,也有部分脫出陰門外的,母豬常臥地不起,不斷努責,精神不振,食欲減少或消失,陰戶內流出暗紅色帶臭的液體,常引起敗血癥而死亡。 母豬分娩后3小時胎衣部分或全部滯留在子宮內,也有胎衣懸掛于陰門之外。母豬表現不安,不斷努責,食欲減少或廢絕,但喜飲水。如胎衣在子宮內滯留過久,則從陰門流出暗紅或紅白色帶有臭氣或惡臭的排泄物。這時體溫升高。豬每個子宮角內的胎囊的絨毛膜端凸人另一絨毛膜的凹端,彼此粘連形成管狀,分娩時一個子宮角的各個胎衣往往一起排出來,檢視每個胎衣的臍帶斷端數與分娩仔豬數是否相符。如有缺少,即說明滯留胎衣數。 【癥狀圖】 【診斷】 【治療】 1.當母豬分娩后8-12小時胎衣仍不下時,用催產素(縮宮素)10-20國際單位皮注。如仍不下,2小時后再重復一次。如胎衣不下已超過24小時,效果不佳。 2.用麥角新堿(馬來酸麥角新堿1毫升含0.2毫克,2毫升含0.5毫克)0.2-0.4毫克皮下注?;蛴媚X垂體后葉激素20-40國際單位皮下注。 3.還可用10%氯化鈣20毫升、10%葡萄糖100-200毫升靜注。 4.若子宮有殘余胎衣片,用0.1%雷佛奴耳液100—200毫升注入子宮,每天1次,連用3—5天。 5.如未下胎衣比較完整,用10%氯化鈉溶液500毫升從胎衣外注入子宮,可使胎兒胎盤縮小,與母體胎盤分離而易排出。 6.為防止胎衣腐敗及子宮感染,可向子宮投放四環素或土霉素0.5-1克。 另可下法治療: 中草藥①當歸尾、赤芍、炒川芎各15克,益母草20克,蒲黃、五靈脂各10克,水煎2-3,內服。 ②玉米衣(或須)15-20克,燒灰,兌淡水酒250毫升,1次灌服。 ③歸尾、川芎、紅花、香附、黑荊芥、炮姜、瞿麥各15克,桃仁、甘草各10克,酒大黃50克,芡實葉25克為引,煎水,內服。 西藥: ①注射腦垂體后葉素20-40國際單位。 ②靜脈注射10%氯化鈣20毫克,或10%葡萄糖酸鈣50-100毫升。 ③益母草流浸膏4-8毫克,每日2次。手術:用手伸入子宮剝離后拉出胎衣。隨即可用0.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導出洗滌液,隔1-2小時后,再用1克四環素或土霉素加入100毫升蒸餾水中,注入子宮,在處理過程中,應注意嚴格消毒。 【防治措施】 在母豬妊娠期,應注意飼料中的礦物質和蛋白質的含量,勿使缺少。同時將妊娠母豬飼養于較寬敞的豬舍,每天給予適當運動,母豬膘情以保持不肥不瘦為宜,以便母豬在分娩時子宮和腹肌均有一定的收縮力,即不易發生胎衣滯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