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繁殖和呼吸系統綜合征;神密病;豬藍耳病 【概述】 是由RNA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主要侵襲生殖和呼吸系統。臨床表現發熱,厭食,流產、死產、產弱仔、木乃伊胎和呼吸困難,新生哺乳仔豬大量死亡。病死豬無特征性剖檢病變。豬繁殖和呼吸綜合征是豬的一種新病,20世紀80年代后期傳遍北美,被稱為神秘病,后傳至歐洲大陸的主要養豬地區。歐洲又將該病稱為藍耳病。隨著生豬及其相關產品的國際貿易往來,該病已遍及及世界各地。飼養密度越高,豬場規模越大,建場越久,越有利于病毒的擴散,損失也越重。本病于1995年傳入我國大陸,現已傳遍我國主要養豬生產基地。 【病因/病原】 該病病毒為RNA病毒。可在豬肺巨噬細胞上生長。不凝集雞、豬、牛、羊、兔、鼠及人的紅細胞。有機溶劑如氯仿可使之失活。不耐熱,37度12小時感染力降低50%。對酸堿敏感。在血漿中僅可存活2天。該病毒變異性較強。不同地區或不同豬場分離毒株可能存在毒力差異或抗原差異。*
【流行病學】 隨著種豬及其相關產品的國際貿易往來,該病已遍及世界各地。飼養密度越高,豬場規模越大,建場越久,越有利于病毒的擴散,損失也越重。本病于1995年傳入我國大陸,現已傳遍我國主要養豬生產基地。 【病理學】 自然病例通常見不到剖檢病變。繼發感染其它疾病時,可見到相應疾病的病變,尤其是呼吸系統感染時,更是如此。常見的繼發感染有豬瘟、偽狂犬病、弓形體病、大腸桿菌病等。感染荷蘭毒株后可見到浸潤性間質肺炎及局灶性卡他性肺炎。感染美國毒株可致3周齡仔豬產生多灶性中度增生性肺炎。母豬感染后,死胎和弱仔胸腔內有大量清亮液體。健產仔豬8-12日齡剖殺可見肺呈灰色小灶實變。
【癥狀】 (1)種母豬。主要表現為高熱,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咳嗽,不同程度地呼吸困難。間情期延長或不孕。妊娠母豬感染后,食欲廢絕,高熱(40度以上),可發生早產,后期流產、死產、木乃伊化、弱仔,預產期后延。流產后,精神狀況好轉,有食欲,但無乳。有的乳頭變紅,有的皮膚發紺,耳朵發藍。 (2)新生仔豬。部分新生仔豬呼吸困難,運動失調,輕癱。生后因母豬無乳或初乳質量差,又繼發其它感染時,可見到腹瀉,糞便黃色粘稠,后變稀薄,脫水,消瘦,大量死亡。產后1周內死亡率可高達80%,甚至100%。耐過仔豬生長發育緩慢。 (3)仔豬。1月齡以內仔豬最易感,并具有典型癥狀。體溫高達40度以上,呼吸困難,有時呈腹式呼吸。食欲減退或廢絕,腹瀉,離群獨處或擠成一團。被毛粗亂,肌肉震顫,共濟失調,甚至后軀麻痹,漸進性消瘦,眼瞼水腫。死亡率高,可達100%。耐過豬生長緩慢,易患其它疾病。 (4)育肥豬。易感性差,癥狀輕微,有的可見一過性厭食和輕度呼吸困難。 (5)種公豬。發病率低(2%-10%)。臨床表現為厭食,精神倦怠,呼吸加快,消瘦,但無發熱現象。精子數量減少,活力下降。新疫區疫情發展急速、典型。隨著豬群的更新,病情逐漸緩和,一般呈零星散發,癥狀不典型。
【診斷】 僅根據臨床表現、流行病學特點和剖檢病變很難作出診斷,應結合實驗室診斷技術來確診。 (1)臨診特點:荷蘭提出3個臨床診斷指標,只要其中2項符合要求,即可判為藍耳病。懷孕母豬臨床表現明顯,每窩有20%以上的死胎;8%以上的母豬流產;哺乳仔豬死亡26%。 (2)鑒別診斷:應注意排除以下疾病,豬細小病毒病、狂犬病、豬瘟、日本乙型腦炎、布魯氏菌病等。此外,可用病毒分離培養鑒定、PCR技術及抗體監測技術進行。 【治療】 本病沒有特異性治療方法。 【防治措施】 提高環境溫度,改善豬舍質量,防止擁擠、缺水以及發病時轉群、混群。發病期間或食欲不好時,應投喂口感好、能量高的飼料。為了控制繼發感染,可以注射、拌料或飲水投給抗生素。斷奶母豬可拌料投服四環素4周;哺乳仔豬可將呋喃唑酮涂抹在母豬乳頭或撒在奶中投喂,并在3、6、9日齡注射長效抗生素;斷奶仔豬在3-4周齡可投喂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