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豬,痢疾;豬密螺旋體痢疾;豬血痢;赤痢;黑痢;出血性下痢;腸粘膜出血性腹瀉;弧菌性痢疾 【概述】 本病的主要特點是大腸粘膜發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癥乃至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主要侵害生長發育期的豬只。其特征為大腸粘膜卡他性出血性炎癥,有的發展為纖維素性壞死性炎癥。 【病因/病原】 主要病原是豬痢疾密螺旋體,革蘭氏陰性,苯胺染料著色良好的螺旋體,多為4-6個呈螺旋彎曲,兩端尖銳,形如雁雙翼狀,能自由運動。在5度的糞便中能存活61天,在土壤中存活18天。病原體對一般消毒藥如來蘇兒、1%火堿及高溫、氧、干燥等敏感。
【流行病學】 病豬和帶菌豬是主要的傳染源,隨著糞便排出大量病原,污染飼料、飲水、食槽、周圍環境,仔豬通過消化道感染,在斷奶前后發病。不同品種、年齡的豬均可感染,尤以2-3月齡幼豬發生居多。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本病流行較緩慢,持續較長,且可反復發作。 【病理學】 本病的特征是大腸有病變,而小腸沒有。急性期表現為,大腸壁和腸系膜充血、水腫,腸系膜淋巴結腫大。粘膜上有粘液、血液和組織碎片。隨著病程延長,水腫減輕,粘膜表面壞死,形成假膜,有時粘膜附著纖維性滲出物。
【癥狀】 (1)最急性型:發病表現突然死亡,發病的豬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瀉。糞便變軟,漸漸變為黃色稀糞,表面附帶有粘液和血液。病情嚴重時所排糞便呈紅色糊狀,內有大量粘液、血塊及膿性分泌物,有的拉灰色、褐色甚至綠色糞,有時有很多小氣泡,并混有粘液及纖維素偽膜。 (2)慢性型:病例癥狀輕,糞中有較多粘液和壞死組織碎片,血液較少,病期較長。豬只表現進行性消瘦,生長緩慢。 【癥狀圖】
【診斷】 一般根據流和病學、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要病原鏡檢和血清學檢驗。本病主要侵害2-3月齡的仔豬,而且小豬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比大豬要高。本病無明顯的季節性。體溫正常,臨床上以拉血痢為主要癥狀,病豬用藥后癥狀減輕,停藥后又出現。 (1)剖檢:急性病例為大腸粘液性和出血性炎癥;慢性病例為壞死性大腸炎。 (2)病原學診斷:取病豬新鮮糞便或大腸粘膜涂片,用姬姆薩、草酸銨結晶紫或復紅染色液染色,鏡檢。高倍鏡下每個視野見3個以上具有3-4個彎曲的較大螺旋體,即可懷疑此病。分離培養:需氧條件下進行。 (3)血清學診斷:有凝集試驗、免疫熒光試驗、間接血凝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 【治療】 ①泰樂菌素:每千克水中加入泰樂菌素:每千克水中加0.06泰樂菌素連用3-5天或每千克體重注射8毫克。 ②慶大霉素:每千克水中加慶大霉素11毫克或每千克體重肌肉注射2000國際單位,每日2次連用3-5天。 ③痢菌凈。每千克體重口服5毫克,每日2次,連用3天或0.5%痢菌凈按每千克體重注射0.5毫升。 ④中藥。白礬1克、白頭翁15克、石榴皮10克,把白頭翁、石榴皮加水適量煎到出味,加入白礬溶解,分2次灌服,連用3-5天。 【防治措施】 本病治療后易反復發作,必需堅持長期治療與改善飼養管理相結合才能有效控制。對于急性發病的豬只采用飲水投藥或注射給藥療效快。防止從病豬場購入帶菌種豬,堅持自繁自養原則;如果引入豬只需隔離觀察和檢疫,健康者方可并群飼養。做好豬舍環境的清潔衛生和消毒工作;消毒后的豬舍,空閑1個月后方可引進新豬飼養。處理好糞便,病豬最好全部淘汰,以除禍患。堅持藥物、管理和衛生相結合的凈化措施。可收到較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