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桿菌病 【概述】 該病主要是由豬布魯氏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或慢性傳染病。母豬患病后,發生流產、子宮炎、跛行和不孕癥;公豬患病后發生睪丸炎和副睪炎。 【病因/病原】 布魯氏菌有6個種即馬耳他布魯氏菌、流產布魯氏菌、豬布魯氏菌、林鼠布魯氏菌、綿羊布魯氏菌、犬布魯氏菌,豬布魯氏菌有4個生物型構成,豬2型布魯氏菌發生于歐洲,它的宿主是豬和野兔。豬布魯氏菌主要宿主是豬,羊布魯氏菌對豬也有致病力。 【流行病學】 豬布魯氏菌的主要宿主是豬,羊布魯氏菌對豬也有致病力。本病的傳染源是病豬和帶菌豬。當感染的妊娠母豬發生流產時,大量的布魯氏菌隨著胎兒、胎水和胎衣排出。病豬的乳汁和病公豬精液也有布魯氏菌存在,有時糞尿中也可存在。傳染的途徑主要是消化道,即通過污染的飼料與飲水而感染,其它通過交配、皮膚、粘膜也可感染。豬的易感性隨著性成熟年齡接近而增高。第一胎母豬發病率較高,患病母豬群在第2次流產高潮過后,流產逐步降低。 【病理學】 流產胎兒皮下、肌間有出血性、漿液性浸潤。胸腹腔內有紅色液體及纖維素,胃、腸粘膜有出血點。有木乃伊胎,胎衣充血、出血和水腫,有的可見壞死灶。母豬子宮粘膜上有多個黃白色、高粱米大小、凸起的壞死小結節。公豬睪丸及副睪腫大,切開有小壞死灶。公豬還可風關節炎。 【癥狀】 母豬的主要癥狀是流產,多發生在懷孕第二三月,有的在妊娠的第二三周即流產;早期流產的胎兒和胎衣多被豬吃掉,常不被發現;流產的胎兒多為死胎。從陰道流出分泌物,胎衣不下的情況較少,少數母豬可發生胎衣不下,引起子宮炎,影響其配種。重復流產的較少見,新感染的豬場,流產數量多。公豬主要癥狀是睪丸炎,一側或兩側無痛性腫大。有的癥狀較急,局部熱痛,并伴有全身癥狀;有的病豬睪丸發生萎縮、硬化,甚至性欲減退或喪失,失去配種能力。 【診斷】 (1)流行特點:病豬及帶菌豬是主要傳染來源,可通過交配、消化道等途徑傳播;公豬精液中有病原體,人工授精可引起傳染;5月齡以下易感性較低,隨著年齡的增長易感性增高;第一胎母豬流產率高,閹割后的公、母豬感染率較低。 (2)臨床癥狀:妊娠母豬發生流產,全身癥狀不明顯。公豬發生睪丸炎和副睪炎。公母豬都可以出現關節炎、跛行。 (3)病變:感染青年母豬時常見到卡他性子宮內膜炎,有的可見子宮粘膜粟粒狀膿腫。流產的胎盤充血、水腫并有斑狀出血。公豬睪丸腫或萎縮,并常有膿腫。 (4)細菌學檢查:病變作成抹片,用柯茲洛夫斯基染色,鏡檢。可見成叢的紅色球狀小桿菌,即可確診,有條件時可作細菌分離培養。 (5)動物接種:病料接種豚鼠,再從豚鼠分離細菌并作凝集反應,觀察凝集反應滴度的升高與否,如升高則為陽性。 (6)血清學試驗,將豬的凝集反應與補體結合反應結合起來。 (7)鑒別診斷:本病必須與細小病毒病、豬繁殖和呼吸綜合征、乙型腦炎、鉤端螺旋體病、豬衣原體病、豬偽狂犬病、豬弓形體病等病引起的流產區別診斷。 【治療】 本病用抗菌素療法和化學療法效果不好。抗菌素治療只在病的菌血癥階段有效,停止治療后組織中仍將有活的豬布魯氏菌。使用抗菌素能抑制細菌在體內的繁殖,從而減輕臨床癥狀和排菌。可以選用大劑量的四環素、鏈霉素。 【防治措施】 預防本病要求種豬場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防止從外場引入種豬時將本病帶入。凡經查明為病豬或陽性豬時,應立即隔離、淘汰,以除后患。在發病豬場,對檢疫證明無病的5月齡以上豬,用豬布魯氏菌2號弱毒凍干活疫苗進行預防免疫,最好在配種前1-2個月進行,豬口服2次,每次200億菌,間隔1個月;或者皮下或肌肉注射,每次注射200億菌,間隔1個月再注射1次,免疫期為1年。加強獸醫衛生措施,特別要注意產房、用具及被污染環境的消毒。妥善處理流產胎兒、胎衣、胎水及陰道分泌物。病畜的肉按肉品衛生檢驗法處理,防止本病的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