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胃潰瘍 【概述】胃潰瘍是一種慢性應激性疾病,本病在集約化、機械化封閉飼養的豬群中發生較多。在豬的某些疾病過程中也可形成胃腸道潰瘍,如口蹄疫、豬瘟、慢性豬丹毒、紅色豬圓線蟲等疾病中,胃腺區可見有潰瘍出現。本節所涉及的潰瘍主要是指胃食管區的潰瘍。 【病因/病原】 1.飼喂含高玉米淀粉、低蛋白的飼料可引發豬胃食管區潰瘍。 2.飼料中不飽和脂肪酸和氧化性不穩定的脂肪酸及維生素E和硒的平穩被打破。 3.神經及其它因素引起。 【流行病學】 胃潰瘍的發生率大多在13%-23%范圍,以病豬對象的調查比以屠宰場的出槽豬為對象進行調查的發生率高。這項調查是在大型肥育養豬場的病豬和屠宰場的肉豬中進行的。胃潰瘍的發生率,病豬15.5%,肉豬6.5%-8.6%。除胃潰瘍外,可見作為其前兆病的角化占34%-42%、糜爛占20%。 【病理學】 剖檢時常可發現胃很軟、膨大,呈異常狀態。沿胃大彎切開后,可見胃內充滿血塊、未凝固的血液及纖維滲出物、夾雜不等量的食物等混合物,這種變化是最急性型的表現。在急性型、亞急性型及慢性型,胃腸內容物的量、堅實度及顏色取決于出血的程度、出血持續的時間及出血到死亡的時間。幾乎所有慢性潰瘍的胃中均含有不等量的黃褐色液狀內容物,且大多呈水樣。這些胃內容物有時具有發酵酸敗氣味。胃粘膜的變化,早期可見胃食管區粘膜表現出現皺紋、突起或不規則、粗糙不平,粘膜易于揭起,進一步發展可導致局部糜爛,上皮的完整性被破壞,進而引起伴有出血的活動性潰瘍。潰瘍灶可以單個或多個,形狀可以是彌漫性的或無規則的,病灶的大小由幾平方毫米到遍及整個胃食管區。當引起胃潰瘍的致病因素消除后潰瘍病灶可愈合,局部由結締組織瘢痕替代,同時粘膜出現萎縮。 【癥狀】 發病很急,常常在運動或興奮之后突然死亡或虛脫。死亡原因主要是胃潰瘍出血,剖檢可見尸體、粘膜極度蒼白,廣泛性胃內出血。可發生于任何年齡。 (1)急性型。可見明顯的貧血癥狀,病豬虛弱無力,呼吸加快,有時可由于胃痛而出現磨牙。有的表現階段性厭食,或出現嘔吐、便血。大便干結也是本病常見的特征性癥狀。體溫略低于正常或正常。 (2)亞急性和慢性型。病程持續時間較長。臨床可見厭食、貧血、體重減退等。有的可出現間歇性或持續性地排出黑色糞便。有些慢性病例臨床癥狀很輕,僅偶見彈丸樣硬糞。這種類型的病程可長達1-7周。8周齡以上的豬最易感,且與品種、性別無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