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國內大豆壓榨企業而言,進口美國大豆的壓榨利潤近來出現快速提升,從每噸虧損接近600元迅速拉升至每噸盈利375元左右。而國產大豆壓榨利潤近幾個月來一直維持在150元/噸附近的水平,與美豆的增速不可同日而語。市場擔憂后市國產豆在與進口豆的“競爭”中恐怕將繼續陷于被動。 其實,與進口大豆相比,國產豆的銷售本來就沒有太多優勢。黑龍江天琪期貨分析師于瑞光告訴CBN記者:“美豆現在的到港價是3608元/噸,雖然較國產大豆高出100多元,但國產豆運至南方銷售的運輸成本就高達每噸200多元,所以國產豆實際的銷售價現在要高達3700~3800元/噸,這就讓其競爭力大打折扣,目前南方市場上充斥著的還是進口大豆。” 據記者從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了解到的情況,短期內國儲拋豆出現大規模成交已不可能。今年國儲曾四次拋儲,多以流拍告終,最近一次在上周三的拋售也僅成交了13%,約1.5萬噸,已算是今年以來的最好成績。國產豆的緊張決定了市場大豆結構的失衡,拋儲政策很難對其產生作用,未來大豆市場結構失衡的局面可能還要靠國際市場供給的縮減而改變。美國農業部最新公布8月大豆供需報告顯示,美國2009/2010年度大豆產量預估為31.99億蒲式耳,低于市場預估的32.13億蒲式耳的均值,2009/2010年度的大豆年末庫存預期僅為2.1億蒲式耳,較7月的估值大幅削減了約4000萬蒲式耳。產量和年末庫存預期的雙降似乎預示了未來美豆供應的相對減少,美豆到港價格有望繼續提高,從而緩解國產豆的競爭壓力。 此外,南美地區(如巴西)自身消費潛力的不斷增加也可能削減該地區對國際市場的大豆供給。南美市場受關注的程度一直沒有美國高,但是南美國家最近的一些推進生物燃料發展的政策卻正在打破大豆市場原有的平衡。國家糧油信息中心市場監測處的王曉輝介紹:“巴西是世界上生物燃料發展最好的地區之一,它即將推行的政策是在現有石化燃料中添加5%的生物燃油,而這些燃油都是以豆油為原料。”在這種政策以及稅收優惠條件的推動下,涌現出很多生物燃料企業,且這些企業產能規模絕非以前的油廠可比。“以前很多企業不過是幾百、幾千噸的水平,但在這種政策下,有些企業達到年產幾十萬噸的水平也不稀奇。”王曉輝說道,“按照5%的添加量計算,巴西需要200萬立方米的生物柴油,大約相當于1100萬噸的大豆;巴西是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國之一,每年向國際市場出口都達到2000萬噸以上,如果其本身就要增加那么多的大豆消耗,其對國際市場的供應勢必減少,進口豆相對國產大豆的升水也會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