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動物的生態需求 按豬的生態需求來實施管理 英偉中國集團總裁 李職先生 我們飼養的各類不同品種的豬,可看成是人類經過千百年對主要生活在地球溫帶叢林的,以雜食為主的野豬,逐步馴化和不斷改良而來的。現時飼養的豬的生存習性和行為特點,盡管經歷人類的長期馴化和調教,但仍保持相當程度的原始習性。 在經濟利益驅動下的規模化養豬的模式,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對豬的一種生態逼害。目前我國養豬業面臨的許多問題,特別是各種疾病對豬場的干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豬群對人類漠視豬的生態需求的一種報復。 重新了解豬的生存習性和行為特點,尊重動物的生態需求,滿足豬對生態環境的需求,按豬的生態需求來實施管理從而提高豬群的健康水平,是新形勢下養豬業擺脫困境的根本出路。 一、尊重豬對環境溫度的需求 豬是長期生活在地球溫帶地區的、不耐熱的恒溫動物。其平均直腸溫度為39.2℃。由于豬皮下脂肪厚,汗腺不發達,因而體內熱能散發較慢,因此豬很不耐熱。正是由于豬的體內熱能散發較慢,使得豬生存的最適環境溫度較窄。 豬生存的最適環境溫度范圍: 種公豬:15~18℃; 懷孕和哺乳母豬:15~18℃; 初生仔豬:27~36℃ (依日齡的不同而不同) ; 斷奶仔豬:21~27℃; 生長肥育豬:15~25℃。 當環境溫度高于最適溫度的5~10℃時,豬的采食量將降低6~21%。氣溫為21℃時,肥育豬增重最好,低于或高于這個溫度都有影響,其規律是:豬越大,越怕熱,肥育豬在39℃的環境中體重不再增長。 在持續高溫環境下(28℃~35℃),15㎏~30㎏生長階段的豬,日增重較常溫下降11%;30㎏~60㎏生長階段的豬,日增重較常溫下降21%;60 ㎏~90㎏生長階段的豬,日增重較常溫下降23%。45㎏豬的最大增重速度的氣溫是23.3℃;100㎏豬的最大增重速度的氣溫是20℃。豬體重每增加 10㎏,最大增重速度的溫度約減少0.6℃。在熱應激條件下,母豬表現為卵巢機能減退、受胎率下降、妊娠末期死胎數增加、窩重減少、甚至流產;公豬交配欲減弱,精液品質降低。母豬在配種后3天、胚胎在附植后的11~20天、妊娠后期100天以后母豬此時非常脆弱,對熱的耐受力更低。當氣溫在32℃以上時配種,大約19.7%的豬不孕和重復發情,在32℃以下配種,只有12.7%的豬不孕和重復發情。繁殖母豬的受胎障礙以夏季發生最多,經產豬為33.2%,后備母豬為37.8%。 高溫使無交配欲的公豬所占比例高于常溫季節,公豬射精量減少,活精子和精子總數之間的比例下降,睪丸的造精機能障礙,精液中的多核巨型細胞隨溫度上升而增多,受精率在20℃時為85%~90%。在33℃下連續三天,受精率減為50~60%。對豬熱應激的營養對策是調整各營養物質的比例,減低體內產熱,但盡可能維持較高的營養供給。 (1)提高能量水平同時提高飼料消化率及豬日糧中添加脂肪比率。豬在熱應激期間對飼料脂肪的消化率高于其他營養物質,這是由于脂肪具有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較低的熱增耗和具有較高的能值,另一方面還可以改善飼料的適口性。 (2)炎熱時,動物體內的氮消耗多于補充,熱應激時尤為嚴重。調整蛋白質水平,提高蛋白質的消化率,補充氨基酸。 (3)針對不同情況,預防或糾正豬的酸中毒或堿中毒,關注不同的飼料電解質平衡值(dEB)。飼料配方中的(Na+-K+-Cl-)毫克當量 /Kg(meq/kg)為飼料電解質平衡值(dEB)。就生產性能而言,當dEB水平為250-300meq/kg時生產豬體內酸堿平衡和氮代謝最佳,抵御酸中毒的能力最強。 (4)調整維生素日糧標準。高溫環境造成飼料中某些維生素氧化變質,降低其生物利用率,豬體內合成的維生素減少,而豬為了適應高溫應激,對一些維生素的需要就增加了,因此要調整維生素日糧標準。(5)調整營養配方的粗纖維比例,添加可溶性纖維,控制食后增熱。 二、尊重豬的采食和飲水習慣 豬除睡眠外,大部分時間都用來采食,采食具有選擇性,喜愛甜食,愛吃顆粒料和濕料。豬白天的采食次數(6~8次)比夜間(1~3次)多。群食的豬,比單喂的豬吃得多。 豬的采食和飲水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進食與飲水交替進行,吃干料的豬每次采食后立即需要飲水,仔豬吃料時飲水的量約為干料的2倍,吃混合料的小豬每晝夜飲水 9~10次,吃濕料的平均為2~3次。只有飲水供給充足,豬才有可能獲得足夠的采食量。豬場供水的水壓不夠;夏季水溫過高,冬季水溫過低;水嘴不夠,水嘴安裝不當等往往是豬飲水不足的原因。 豬的體重增加和溫度的升高,飲水量會明顯加大,哺乳母豬日平均飲水量為45公斤,比妊娠后期的飲水量大幅增加。 用冷卻水供產房母豬飲水能有效地降低母豬的熱應激并維持母豬正常的采食量。 三、關注豬的排泄行為 豬的排糞、排尿是有規律的,一般在食后、飲水或起臥時容易排糞尿。多選在靠近水源、低濕的地方,冬季舍內太冷時,有尿窩的現象。但人工養育的小豬缺少母豬這一個核心,天生的排泄習性受到干擾,其排泄比較隨便,隨地便溺的習慣能保持到長大,并影響其它豬,因此在生產中要通過訓練使其排泄逐漸區域化。豬的排糞尿是有規律的,在采食過程中一般不排糞,飽食后約5分鐘開始排糞1~2次,至多3~4次,多為先排尿后排糞。夜間一般進行2~3次排糞,早晨的排泄量最大,排糞量約為采食量的70%。應激可增加排泄次數和排糞量,因此會造成豬運輸時的減重。 豬欄設計中,采用高位漏縫地板,不用或少用水來沖洗地板,是近年來豬欄設計的新思路,盡管建場初期經濟投入較大,但從全程成本和有利于豬疾病的防御的角度來考慮,是值得采用的。 四、關注豬的晝夜行為 豬有明顯的晝夜節律活動,大部分在白天,溫暖季節和夏天夜間也活動和采食。一天內活動與睡眠交替幾次,晝夜活動因年齡及生產特性不同而有差異,仔豬晝夜休息時間平均為60~70%,種豬為70%,肥豬為75~85%。據認為,休息時間越多育肥效果越好。仔豬出生后3天內除吮乳和排泄外,幾乎全是酣睡不動。隨日齡增大,體質增強,活動量逐漸增大,睡眠相應減少。但至40天左右大量采食后,睡覺時間又增加,睡眠主要表現為群體睡臥。 提供使豬能安靜和舒適的睡眠環境(冬暖夏涼、干燥、通風),豬將以增加日增重來報答飼養者。 五、關注豬的探究行為 豬的一般活動大多數是朝向地面上的物體,通過看、聽、聞、嘗、啃、拱和觸摸等感官進行探查研究。哺乳仔豬學食時也主要是通過嗅覺和味覺進行探查,先聞后拱或啃,當誘食料合乎口味時,就會經常去采食,開食便易于成功。豬的嗅覺十分靈敏,對各地帶的氣味特點易于區分。但豬群連續的探究行為,可能對物體會起破壞作用,這可能是豬的一些惡癖的潛在原因,如咬尾等。據此可考慮提供另外一些物體讓豬探查,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豬對某特定目標的過分探究,而對惡癖得以緩解。 豬的嗅覺十分靈敏,選用好的誘食料,對于提高哺乳仔豬斷奶前的采食量很重要。
豬有合群性,但也有競爭習性,往往通過群體爭斗建立群體的位次關系,個體之間彼此熟悉則相安無事,重新組群則爆發激烈的格斗。豬在出生后不久即形成明顯的等級,體重大、先出生占優。所以組群時,群體內個體重不宜差別太大,更不宜把不同品種的豬混合編群管理,以免拒食或采食不均,造成生長不整齊。據研究,豬的群居等級對增重造成的影響為13%,在實踐中應避免經常調整豬群。 減少同窩仔豬在斷奶時的體重差異是哺乳仔豬管理的一個關鍵控制點。 七、關注豬的爭斗行為 豬的爭斗行為常在兩頭豬或兩群豬之間發生,在生產中豬的爭斗行為多是受飼養密度的影響,新組群的豬,它們之間的爭斗主要是爭奪群居為次,只有群居結構形成后,才會更多地為爭食、爭地而爭斗。爭斗行為在成年豬中有著更嚴重的后果。實踐中應考慮如何有效控制爭斗,以減少損失。 以經濟利益為驅動的高密度圈養的養豬模式要特別注意豬的生理功能對飼養密度承受的限度,一些長期受豬病困擾的豬場,一旦降低飼養的密度,就能很快地從豬病的困擾中解脫出來的例子很值得養豬者注意。 八、關注豬的性行為 公豬一旦接觸發情母豬,會去追逐母豬,嗅聞其體側、肋部、外陰部、用鼻吻突拱掘母諸后軀,發出柔和而有節奏的聲音,性興奮增加時出現有節奏地排尿;母豬在發情期,表現臥立不安、食欲忽高忽低、爬跨母豬,亂跑,發出特有的哼哼聲、尿頻,出現一系列的生理表征和呆立反應。母豬在發情期內接受交配時間大約有48 小時,接受交配次數可達20多次,因此公、母混群飼養對公豬的精力有很大的浪費。 不要忘記動物的性周期和它賴以進化的生存的自然環境的關系,日光照的長短,異性的挑逗都是母豬發情的原始刺激。 九、尊重豬的母性行為 非籠養母豬在分娩前1~3天會銜草做窩,要保持做窩地方的清潔干燥。 母豬一般在乳房第一次出乳的24小時內分娩,分娩過程大約為3~4小時,分娩過程中經產母豬比初產母豬顯得平穩。 母豬分娩后大約30~40分鐘哺乳一次,哺乳時間間隔,白天高于夜間,窩產仔數少的比多的哺乳頻率大,隨年齡增長哺乳次數和每次哺乳的持續時間逐漸減少。母仔雙方均能主動引起哺乳行為。 在正常的情況下母豬產仔后母仔關系即建立,母仔的辨別是靠嗅覺、聽覺和視覺。實際生產中采取代哺或寄養時,必須設法混淆母豬的辨別力,一般產后48小時以內的合并易成功,時間越久難度越大。母豬十分注意保護自己的仔豬,因此捉持小豬時需小心。 在高密度圈養的母豬欄里,母豬的母性行為表達盡管受到限制,但母豬仍躺下讓自己的乳頭盡量地暴露給仔豬,如果母豬以俯勢躺下來掩藏自己的乳頭,這將提示母豬的乳房有炎癥而拒絕乳豬吸奶。 母豬欄的設計要考慮防止母豬躺下時壓到小豬,如是漏縫地板,前肢落地處要利于母豬從躺下站起。 十、尊重豬的生態營養需求 長在地球溫帶地區的豬,作為地球上生物鏈的雜食類動物,豬在依賴于能讓它生存的特有的食物種類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并在這樣的環境中形成了適應這種食物種類的消化系統和與之相適應的消化能力。長期在特有的食物環境中進化的豬形成的消化系統既不同于肉食類動物,也不同于草食類動物。豬既有能消化動物源食物的單胃結構和相適應的各種蛋白酶的生成系統,也有能對植物性食物,特別是有能利用微生物對粗纖維進行消化的特別發達的大腸結構。也就是說,豬是主要依賴于植物性食物生存的動物,而且并不需要高水平的蛋白質食物,或者說雜食類動物的豬的消化系統并不適應高蛋白的食物。 豬在成為人類的家養動物后,千百年來,家養豬的食物種類也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近幾十年來,由于科學的進步和人類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出現了規模經營的飼養模式和適應這種飼養模式的飼料行業。在追求養豬業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的豬的營養模式也受到其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在蛋白原料的選擇和使用上。一方面是飼料日糧中蛋白成分的比例,另一方面是飼料日糧中蛋白源的選擇。 養豬生產實踐給了養豬者這樣一個經驗:提高飼料日糧中粗蛋白成分的比例會提高豬的生產性能,但并不意味著飼料日糧中粗蛋白成分的比例越高豬的生產性能越高,各種類型和不同年齡豬需要多大比例的蛋白日糧才能使豬的生產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表達,成了豬營養學家追求的目標。其結果是催生了營養標準的理論和實踐。隨著理想蛋白質概念的提出,對蛋白質營養的本質有了較理性的認識。NRC(1998)更加明確地提出豬的營養就是先確定維持、沉積及泌乳蛋白質的理想的氨基酸模式,然后直接與飼料的回腸真可消化氨基酸結合,確定蛋白質的需要。 理想蛋白質是指必需氨基酸與非必需氨基酸之間比例的適合,從而達到一種以賴氨酸需要為基礎的完全的平衡關系。當我們把飼料中氨基酸的平衡從賴氨酸、蛋氨酸、蛋氨酸加胱氨酸、蘇氨酸平衡到色氨酸,如果這五種氨基酸含量是適當的,那么總的可消化蛋白含量就是足夠的了。這種以氨基酸平衡為目標的飼料營養理論使養豬者不再盲目地追求豬日糧的蛋白質水平。并開始注意到高蛋白日糧和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糧的區別。 最近科學實驗的結果顯示:能夠滿足氨基酸需要的低蛋白日糧能獲得較高的飼料轉化率,較高的日采食量和較快的增產率,低蛋白日糧會提高5%的飼料轉化率。日糧中每多出1%的蛋白質就會有1%的飼料能量在體內轉化成尿素排出。低蛋白日糧也會引起更少的氨氣排放,減輕糞便的氣味,減少水的消耗從而減少糞便的體積。(By Brendan Feed Interational March 2008). 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糧概念的推廣降低了氮在自然界的排放量,使到環境保護上有巨大的潛在意義,而且由于長期使用高蛋白飼料,對豬體的健康會不會產生什么后繼性的、短期的或長期性的影響,已受到了營養學家和傳染病學家的進一步關注。現在是到了對飼養者在“提高飼料日糧中粗蛋白成分的比例會提高豬的生產性能” 誤導下,長期使豬食用高蛋白日糧對豬群健康狀況的影響,做出適當科學評價的時候了。 豬本來就是雜食類動物,尊重這種動物生態營養需求才是飼養者應該遵循的一個自然法則,才是人類通過飼養動物而獲取經濟利益的最科學也是最明智的途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