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玉米市場走勢分歧現象較為明顯,其中華北、黃淮地區由于部分用糧企業節前備貨增加,市場采購需求出現增長,山東、河南和河北部分地區玉米價格因此出現小幅上揚;南方銷區玉米市場價格較為穩定;而東北玉米市場卻顯得有些偏弱,部分地區玉米價格出現明顯下跌,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市場弱勢特征逐漸顯現,玉米價格出現高位回調 近日,東北產區玉米市場供求矛盾較為突出,市場弱勢特征開始顯現。一方面農戶售糧積極性提高,市場供給加大;另一方面深加工企業經過元旦期間積極高價采購后,目前庫存較為充足,繼續大量采購積極性降低,促使東北地區玉米價格大部分保持平穩,局部地區開始動搖并出現高位回落。其中吉林省內玉米自然水收購價最低每500克(下同)0.52元,最高0.61元,大多在0.56元;折安全水最低0.65元,最高0.72元,大多在0.70元。而玉米深加企業吉林長春大成公司國標二等玉米收購價格已調至每噸(下同)1380元,較上周回落20元;松原賽力事達14%水分掛牌價格為1340元,較上周初跌30元。降價后,賽力事達收購量有所下滑,近幾日維持在2000噸水平;黑龍江華潤公司收購價格1360元,17%水分,較上周下調10元,日收購量6000噸。 節前農民變現資金銷售玉米積極,市場供給明顯增加 自新糧上市以來農民惜售心理嚴重一直是影響市場價格變化的主要因素,雖然目前農民保存手中的余糧仍然采用傳統的自然烘干方式,但今年東北新玉米上市期較往年明顯推遲,而且目前春節已經臨近,農民為籌備資金購至年貨,需要出售一些玉米變現資金,以致近期東北主產區農民玉米上市量開始增加,市場供給能力較前期明顯增強,促使部分地區玉米價格高位回調。 深加工企業玉米庫存偏高,效益萎縮,收購態度較為謹慎 近日,東北地區深加工企業米庫存大多已經明顯提高,繼續大量增加庫存受到資金、倉容和價格風險制約,用糧企業玉米收購量難以與農民玉米上市量同步增長。據了解,吉林省內大型玉米深加工企業目前已收的玉米已接近庫存的70%左右,年前完成即定計劃幾乎已成定局,現在企業正考慮適當調整收購價控制收購數量。而黑龍江當地一些深加工企業因資金及價格問題,收購量降低,近期有少量收購主體退出市場。同時,目前部分深加工企業已經陷入虧損局面,而東北玉米價格已經同比每噸高出200—270元,更多的高價玉米難以承受。因此,東北局部地區玉米價格出現明顯下跌,另有一些企業玉米收購價格也存在暗跌現象。 東北飼料養殖業面臨風險加大,飼用玉米消費下滑 目前,正值寒冬季節,這樣生豬補欄并不積極。雖然眼下豬肉價格仍處歷史高位,仔豬價格也是居高不下,但是由于東北部分地區蔓延著豬的無名高熱綜合癥,生豬補欄形勢十分嚴峻,存欄量水平不斷下降,再加上近期肉價頗有下滑的趨勢,而禽流感可能卷土重來,使得養殖飼料企業面臨更大風險,東北飼料、養殖市場相對國內其它地區更為疲弱;據了解,目前東北豬飼料銷量環比約下降10%—20%;這樣飼用玉米消費量相對大幅減少。 吉林玉米競價交易質差量少價低,對市場影響尚未體現 1月20日,倍受關注的吉林省2007年定購及保護價玉米競價交易會圓滿結束。據了解,本次競價交易會在和諧的氣氛中進行,281328噸玉米共分為 48筆交易合同,在半小時內順利完成競價,成交率為100%。所有交易委托中,除四筆分別以每噸(下同)1240元、1260元、1290元、1340元價格成交外,其它均以底價1220元的價格成交。最高價格為1340元,最低價格為1220元。由于本次拍賣的玉米質量要次于以往吉林省競價的“老糧”,所以成交價格偏低,基本底價成交,成交數量居多的企業均為具有進出口指標的大型糧油企業,目前來看對市場影響尚未體現。 出口玉米合同基本落實,對市場促進效應已經釋放完畢 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出口玉米310萬噸,相比2005年減少550多萬噸,減幅為64%,不過12月出口相比上月大幅增加,出口量達50萬噸,這也是11月份價格大幅上漲的原因之一。但是,近日有消息稱,令人關注的430萬噸玉米出口合同目前基本落實完畢,出口商前期面臨的收購壓力已經得到基本解決,余下的部分缺口在隨后的二十天時間里也基本補齊,出口玉米的需求提振效應已經釋放完畢。 綜上所述,由于目前東北玉米價格仍高于去年同期水平,農民節前玉米銷售積極性提高,而深加工企業現有玉米庫存相對較高,高價格、高水分玉米、高庫存難以繼續,收購量受到制約;而目前南方飼料企業節前批量采購大多基本就緒,況且,東北飼料養殖業面臨更大風險,飼用玉米消費下滑;而出口玉米合同基本落實,對市場促進效應也已經釋放完畢,再加上東北車皮難發,價格相對偏高,發往南方玉米數量有限,為此,近日東北玉米購銷市場出現短期供大于求現象,盡管玉米水分有所下降,部分地區玉米價格仍出現下跌,預計春節前這種弱勢行情仍然存在,但繼續下跌空間相對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