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羊,又名塞隆、鼢鼠。地羊頭大而扁,視覺極不發(fā)達,背毛銀灰色而略帶淡赭色。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西部、河北北部、內蒙古、西北山地,青藏高原及川西等地。地羊的用途,一是藥用,其骨可代替虎骨入藥,亦可全體入藥,尤其肝、膽入藥價值更高;二是毛皮用,地羊皮是珍貴的動物毛皮,具有脫水性強的特點,可與水獺皮媲美;三是肉用,地羊肉味道鮮美,是最佳的野味之一。因此,人工馴養(yǎng)地羊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1、地羊的生活習性 地羊生活習性五大特點:一是棲息在土壤潮濕、疏松的洞中。二是雌、雄單獨生活,但繁殖期時在一起生活。三是喜黑暗、怕陽光,視力差,聽覺靈敏,喜安靜,怕驚嚇。四是吃土豆及草根,一般挖洞采食。五是抗病力較強,不冬眠。 2、捕捉 地羊易捕捉。公地羊掘洞后刨出地表的泥土為直線,母地羊刨出的表土為曲線。捕捉時,按其活動規(guī)律,掌握地表土堆即可捉到。捕捉時要把“四關”。 (1)時間關。地羊活動時間為春季從春分到小滿,秋季從秋分到寒露,一般每天上午8-12點活動最頻繁,有時下午3-4點也活動,其它時間活動少。 (2)高峰關。地羊活動高峰期為下雨天、刮風天、陰天或天氣要變壞的前夕。 (3)辨雌、雄關。為分清雌、雄,達到有目的捕捉,凡地面土堆形成直線者為雄,曲線者為雌。 (4)捕捉關。主要有3種捕捉方法。①刨洞法。用輕便的小板鎬,當發(fā)現新土堆時,按地羊的掘洞規(guī)律,先判斷公、母確定鼠洞在土堆的左側還是右側,從新土堆往后數第三或第二個土堆上,在事先確定準的鼠洞上面,猛刨一鎬,立即將鎬拔出,一只手伸進洞中抓住地羊。②腳踩法。可用腳踩,鼠洞即塌陷露出洞口,可將手伸進洞中捉鼠。③手抓法。如鼢鼠在梯田、菜園、果園及深溝附近時,可選擇適當位置,用鎬刨開洞口,將手伸進洞中捕捉。 3、繁殖 地羊在野生狀態(tài)下每年4-6月發(fā)情配種,在人工飼養(yǎng)條件下每年3-10月繁殖,年產2-3胎,每胎4-6只,多者可達8只以上。一般幼鼠生長2個月性成熟,母鼠發(fā)情表現為陰部里有粘液,并發(fā)出“吱、吱……”的叫聲,此時,正是配種的良好時機。地羊妊娠期為30日齡,產仔多在夜間,幼仔在10天內以哺乳為主,以后可飼喂土豆、草根等。20天以后幼仔即能獨立生活,此時,應分窩單獨飼養(yǎng)。 4、飼養(yǎng)管理 (1)飼養(yǎng)方法。①封閉法。用磚砌成長、寬、高1×1×1.2米的池子,池內放土厚度一般以50厘米為宜,以備地羊掘洞。在池內一角放一些稻草或麥草,以備地羊墊草蓄窩,另一角擺放食物和水器。每池養(yǎng)1對,但千萬注意蓋口要封嚴,磚不可有縫,以防地羊逃走。②籠養(yǎng)法。一籠一鼠,做60×40×30厘米的鐵絲籠,籠眼要小,不可超過2厘米,以防漏掉哺乳仔鼠。籠中放入1千克左右的柔軟干草,供地羊休息,籠內放食物和水器。平時用黑布蓋嚴遮光,以保持地羊藥理性能不變。 (2)飼料。地羊是典型的草食性動物,地羊的飼料以草類為主,約占日糧的50%。地羊喜食蒲公英、大蔥、苦荬菜、蒿草、芨芨草、地黃根等根莖葉。在其日糧配料中菜類占20%,如白菜、胡蘿卜等;精料占30%,主要有玉米、麩皮、土豆、紅薯等;另需添加食鹽1-2克。 (3)科學飼喂。應做到“三定”。①定時。每日喂3次,從早晨7點開始。②定量。從不同日齡出發(fā),一般成年地羊每天喂200-250克。③定水。供足清水,讓地羊自由飲用。飼養(yǎng)時,要做到有病早治,防止疫病發(fā)生,一旦發(fā)現地羊有感冒、肺炎、腸胃炎及寄生蟲病等,要及時治療。 (4)適時出欄。出售種地羊以30日齡為宜,商品地羊以市場為導向,一般成鼠達400-500克時,即可出售。 |
畜牧人
畜牧人養(yǎng)豬
關于社區(qū)|廣告合作|聯(lián)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yè)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0 06:58,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