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病是制約我國養豬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免疫接種:是防控疾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離不開免疫程序的制定。豬場免疫程序制定的基本原則,是根據一定地區或養殖場內傳染病的流行狀況、動物健康狀況和不同的疫苗特性,為特定動物群制定的接種計劃,包括接種疫苗的類型、順序、時間、次數、方法、間隔時間等規程和次序。 一、目標原則 1、保護胎兒:豬細小病毒,配種前4-8周免疫2次,保護懷孕全程。 2、保護哺乳仔豬:豬流行性腹瀉產前40日齡、20日齡免疫。 3、同時保護母豬、胎兒、仔豬:豬偽狂犬、豬瘟和口蹄疫。 4、保護未發病的同群豬:緊急免疫。 二、地域性與個性結合原則 因地/場/群制宜,通過病原和流行病學調查,確定疾病類型,選擇同源性高或交叉保護好的疫苗免疫,如口蹄疫。 三、強制性原則 A類(一類)動物疫病。如口蹄疫、豬瘟和高致病性藍耳病強制免疫。 四、免疫分類原則 1、基礎免疫:豬瘟、豬偽狂犬和口蹄疫,關系豬場的生死存亡。 2、關鍵免疫:豬圓環病毒病和藍耳病,嚴重免疫抑制。 3、重點免疫:母豬乙腦、豬細小病毒和豬流行性腹瀉,仔豬支原體肺炎。 4、選擇免疫:細菌性疫?。ㄘi鏈球菌、豬副豬嗜血桿菌、萎鼻疫苗等)。 五、經濟性原則 感染發病后嚴重影響生長速度,造成較大經濟損失,投入產出比具有價值的豬圓環病毒?。?0元)、豬氣喘病(60元)、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25元)。 六、季節性原則 3-4月份(豬乙腦)/4-9月份(鏈球菌、斷奶仔豬多系統衰弱綜合征)/10-來年4月份(口蹄疫/豬流行性腹瀉)。 七、階段性原則 一般在易感染階段前3-4周免疫,必要時4周后要加強免疫豬圓環病毒病、豬副豬嗜血桿菌(14、35日齡)。 八、安全原則 首次應用新廠家、新品種、不同批次疫苗,先小群試驗密切關注免疫副反應,如發燒、痙孿、流產、死亡。然后再作定奪。 九、避免干擾原則 1、母源抗體:合格率下降到65-70%時首免豬偽狂犬。 2、疫苗干擾:接種2種疫苗一般間隔1周,如藍耳病-豬瘟。 3、疾病干擾:發病或亞健康狀態,容易干擾免疫效果。 4、應激干擾:運輸、斷奶、轉群、去勢、換料、氣候突變藥物干擾。活菌苗/弱毒苗前后1周,禁用抗生素/抗病毒藥物。接種疫苗前后1周,避免使用免疫抑制類藥物(如氟苯尼考、磺胺類、地米等)。 十、免疫監測原則 免疫后4周監測免疫是否成功;3-4個月監測抗體維持時間。 第一層次:控制豬病、減少死亡 第二層次: 科學免疫、豬不得病 1、監測免疫效果及整體保護水平。 2、為制定合理免疫程序提供依據。 3、早期/輔助/快速診斷。 4、檢疫淘汰陽性帶毒豬。 5、凈化豬群(第三層次)。 免疫程序制定需要考慮豬群免疫狀態、疾病流行特點、本地疫情、疫苗免疫特性、免疫時間、部位、頻次等。因此,豬場需要結合自己情況量身定制免疫程序;同時需要借助完善的疫病和免疫效果監測制度,對其進行不斷優化調整,從而使豬群建立堅強、有效的防疫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