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健康中國戰略和美麗中國建設的穩步推進中,家禽養殖行業也肩負著時代使命和社會責任,“健康家禽養殖”、“健康養雞”已成為有關部門、企業以及各利益相關方均希望且樂意看到的前景。但是,現實情況卻與此存在很大差距,至少在家禽疫病凈化與疫病防控方面形勢不容樂觀。禽病多且呈現多發態勢,特別是雞毒支原體感染挑戰加劇,禽流感炒作的局面也沒有多大改觀,而承擔主要風險的家禽養殖行業卻一直沒有話語權。 緣何會出現這種現象?難道將來沙門氏菌病引發問題也會這樣?問題來自哪里?責任主體又是誰?禽白血病凈化有哪些可以汲取的教訓和經驗?如何實現決策和執行的科學化與規范化?帶著這些問題,《國際家禽》雜志記者專訪了山東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國際知名禽白血病首席專家崔治中。 山東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國際知名禽白血病首席專家崔治中 《國際家禽》:禽病在中國多發的原因有哪些? 崔治中:我認為,中國禽病多樣且一直流行不斷的原因是疫病防控理念存在一些問題。中國有句話叫“頭疼治頭,腳疼醫腳”,這實際上沒有解決根本問題。通常所講的禽病指的是傳染病。既然是傳染病,就要遵照傳染病的規律來處理。傳染病的控制是必須通過三個途徑解決:第一是生物安全;第二是種源控制,種源不能有疾病傳播,特別是雞;第三是疫苗。疫苗是疾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線,沒有必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疫苗上面。禽病在中國多發涉及兩個關鍵問題:一是沒有完全按照現代規模化養殖的完整理念來規范操作;二是承擔責任的主體往往不明確,“專家”成為非公開的群體概念。因此,這些年來禽病多發對整個家禽行業健康發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也給公共管理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我覺得,在家禽疾病防控方面,最主要的就是在宏觀方面拿出辦法,制定對應的政策或條例,可以通過政策和自身的資源來統領,起到引導作用,這是單個企業和科學家難以做到的。從公共管理方面來看,我始終提倡要想盡辦法建立起生物安全的大環境。所謂的生物安全大環境就是我們的養殖經營模式,我們要逐步地改進、升級。 《國際家禽》:在您看來,怎么有效解決這些問題? 崔治中:在國外,一旦發生禽流感,除了暴發疾病的雞場外,周邊的3公里疫情隔離區域的雞只都需要被撲殺,這在中國很難執行。首先,3公里的疫情隔離區域如何界定?由于養殖戶的分布比較密集,很多是一戶連著一戶。也就是說,超出疫情隔離區域的養殖場很可能也存在較大發病風險。因此,規模化、集約化養殖要繼續加大,同時減少養殖場的數量并降低分布密度。這樣,大于3公里的間距就可以比較清晰地加以界定,以此進行有效隔離。 我之前也提出,應該提倡在一個縣內只允許一個養殖體系,其他的養殖戶用的都是這一個體系的種源。這個養殖體系可以收購雞只到統一的屠宰場進行屠宰。當然,可能還有祖代種雞和父母代雞以及商品代雞的養殖戶。這樣,在一個管理機制下,內部管控就更加方便,可以有效避免交叉感染的問題。目前,實際的情況是,某一地區養殖戶的家禽種源來自于其他不同的地區。比如,一個縣城的種源可能來自廣東或者東北,這是完全不必要的。 總體來看,我們的養殖環境變化了,大企業行動起來了。我認為,以后養殖場家禽感染禽流感的現象可能會比現在少。在過去,一個村子里以戶為單位的蛋雞養殖有幾十戶,每戶的種源和使用疫苗都不一樣,若一戶發病就難以處理。隨著環保等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小農戶越來越少了,這就給我們國家的大規模養殖和疫病防控帶來了很大的利好形勢。 《國際家禽》:從全球范圍來看,目前禽白血病凈化是不是比禽流感、新城疫、雞白痢這三種疫病的凈化更為徹底一些? 崔治中:在傳播方式上,禽流感是水平傳播——雞場傳到雞場,雞傳雞;某一個雞場發生禽流感和種源的雞場沒有關系。我覺得,禽流感的消除不宜用“凈化”兩個字,而應該用“撲滅”或“撲殺”,因為它并不涉及一只一只去挑選的問題,而是全場撲殺,在禽流感病毒尚未擴散之前全部撲滅。 禽白血病雖然也可以通過雞傳雞的方式傳播,但這并不是它主要的傳播方式,其主要的方式是從母雞傳給小雞,一代一代傳,逐漸放大。因此,禽白血病凈化的重點是種禽場,是種源凈化,這是另外一個概念。禽白血病的凈化需要對種雞一只一只地挑選,將陽性雞撲殺,陰性雞保留下來。 目前,在疫病凈化政策、措施方面,中國與歐盟國家、美國并不存在顯著的差別。就禽白血病來說,它是中國規模化養殖場第一個通過病原凈化實現有效防控的疫病。但是,對中國家禽業,特別是一些蛋種雞企業、蛋雞養殖戶來說,禽白血病的歷史教訓是非常深刻的。正因為如此,禽白血病凈化取得了成功。同時,不可忽視經營管理的問題。比如,有些企業的祖代雞場是祖代雞和父母代雞混合養在一個雞場,而且雞舍之間的距離過于接近。嚴格來講,這樣的企業是不具備養祖代雞的條件,養父母代雞可以。 《國際家禽》:在目前的中國,最迫切需要凈化的是哪一種家禽疫病?對禽白血病與禽網狀內皮組織增生癥和雞白痢采取同步凈化的可行性有多大? 崔治中:從養殖角度來看,如果在5~10年前,我覺得禽白血病最重要,但現在這個問題基本解決了,只是還需要繼續保持警惕,維持一定的防御措施。對于雞場來說,目前最頭痛的問題是雞毒支原體(MG)感染。很遺憾,這些問題并未引起重視。雞毒支原體在SPF雞中不會是大問題,但是在商品雞飼養的時候同時存在多種疾病,這為支原體病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支原體是個條件致病性的病原體,造成的死亡率不高,但會導致雞群整體的生產性能下降,而且有了支原體感染以后,繼發的細菌感染風險就會增大。目前,國外種雞場雞支原體感染是要凈化的,國內現在還沒這個要求。 沙門氏菌病現在還沒有作為一個大的問題來看,但它是《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2020年)》規定的16種要求凈化的疾病之一。禽流感和新城疫的凈化就是撲殺,但沙門氏菌和禽白血病通過種源傳播,是各個雞場需要面對的重要疾病。鑒于此,希望研究禽病防控領域的科學家,時刻銘記自身需要擔負的社會責任并積極付諸實踐,不僅要關注發表SCI論文,也要重點關注如何解決雞場和行業最迫切的問題,努力探索如何在中國的養雞場怎樣凈化雞毒支原體感染和沙門氏菌病。 目前,沙門氏菌本身對國內養殖戶的直接經濟損失不明顯,它主要是公共衛生的問題。需要強調的是,如果發生沙門氏菌病,它對養殖行業的影響會遠遠大于禽流感的影響;如果沙門氏菌病凈化不能引起足夠重視并盡快解決,衛生部門早晚會投訴養殖行業,這只是時間問題。同時,引起人畜食品安全的其他沙門氏菌就不僅僅是種源傳播的問題,還有環境帶菌的問題,這也是要認真考慮的。而沙門氏菌有諸多種類,現有的疫苗只針對一種沙門氏菌。 理論上講,禽白血病、禽網狀內皮組織增生癥和雞白痢在凈化上是不同步的,但實際是有一定影響的,因為禽白血病感染是亞臨床表現,會使得雞群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導致其他疾病感染。而把它清除,或把相應的雞淘汰之后,也會同時清除其他的致病菌。這樣,整個雞群的健康水平會得到提升,感染沙門氏菌等疾病的風險也會降低,雞也更加好養了。 《國際家禽》:您如何看待人、家禽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問題? 崔治中:我覺得,在這方面存在一些誤導。從目前來看,禽流感主要在家禽之間流行,它可能會感染人,但這是個小概率事件,而不是普遍性事件。從最初的1997年到現在,20年的歷史證明它不能在人群里面流行。況且,禽流感并不是新的病,早在100多年前就在雞群里發生了。 而在人群中大量流行的還是H1、H2和H3病毒,這是人類流感。 過去幾年,在高致病性禽流感H5、H7感染人的風險方面被過分地渲染了。當然,應該注意,但不要夸大。總是在講“一旦”、“萬一”,這是基于一種假設,把推測出來的潛在威脅當作現實,而對現實的威脅卻忽略。我曾多次提出,如果不關注禽流感對人的危害可能會帶來災難;如果過度強調禽流感對人的危害的話也會帶來災難。因為這樣把社會資源更多地投到禽流感上,就忽視了其他的諸如布魯氏菌病等人畜共患病,這不是災難嗎! 需要強調的是,“感染率”和“病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這20年來,國內不斷出現禽流感,而人感染禽流感的比例并沒有一個上升曲線,始終是偶發。而我們所說的傳染病應該是能否流傳開來的疾病,如果只是偶發就不能當作危害嚴重的傳染病來對待。另外,做流行病學調查,必須嚴格采用科學的調查,需要關注的是調查了多少個人,感染率是否升高了,而非病例是多少——這樣的數據是缺乏科學性的。 現在有很多人會因此恐慌,不只是行業外的人,包括行業內的人。業內的人恐慌更多的是因為,一旦造成禽流感感染人的輿論之后就會把市場給打壓下去。養殖企業真正擔心的可能并不是死了多少雞,而是不科學的宣傳對市場和人們心理帶來的負面影響。 來源:《國際家禽》 國際畜牧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