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飼用肽類產品 目前國內關于飼用生物活性肽集中在實驗產品的應用功能研究與生產性能觀察等方面和階段,產品研制技術主要停留在采用蛋白酶水解粗蛋白質資源獲得目標產物的水平上,產物是化學成分、結構信息含糊的蛋白質水解混合物,能夠快速產業化的成果少或沒有,或者說這類工作真正的科學意義上講都不屬于肽科學范疇,因此國內飼料肽類產業還遠沒有真正起步。 即使包括食品和醫藥用途在內迄今真正產業化的肽類產品只有乳鏈菌肽和谷胱甘肽,目前銀象公司和紅梅集團為乳鏈菌肽主要生產企業,多用于乳制品和肉食品的保鮮。而谷胱甘肽是一種具有多種重要生理功能的三肽。臨床上用于治療肝病、藥物和重金屬中毒的治療,并可與抗癌藥合用。目前,谷胱甘肽在食品、醫藥等領域的應用受到人們日益重視。 而以新藥研究為主要目標的基于化學合成水平和分子生物學水平的基礎研究剛開始,具有探索性,國內已有的成績相當單薄,有分量的論文也是屈指可數,但是這代表未來飼用肽類產品技術研發的發展方向,值得及早重點投入,這些工作奠定飼料肽產品技術的重要基礎。 國家十分重視支持肽類產品研制,從九五攻關、第一批863計劃開始就從戰略高度安排了人用蛋白質(肽)藥物基因工程研究項目,取得了較豐富前期成果,積累了人才、材料和方法;國家十一五863計劃等渠道都開始安排了飼料用肽類產品研發項目,從接近十年的實際執行情況看,預期目標設計過于前置于肽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階段、課題目標設想過于空泛宏大而不切實際,必然很難落到實處,還不如實事求是務實性夯實必要的基礎更為可靠,那些認為依靠某種抗菌肽產品研究能夠替代傳統的飼料抗生素的想法既不現實也缺乏科學依據。 (4)飼用微生態制劑 微生物添加劑亦稱益生菌(Probiotic)和微生態制劑等,主要包括酵母菌、芽孢桿菌、乳酸菌、光合細菌。到目前為止,開發應用的飼用微生物的品種很多,但出于對菌種安全性的考慮,參考歐盟標準和醫藥法規,我國《飼料添加劑品種目錄(2006)》準予使用的有16種。 我國對飼用微生物研究始于80年代,目前國內產品以芽孢桿菌、乳酸桿菌、酵母菌為主。以芽孢村菌為主的復合微生態制劑效果好、應用多。據統計,目前年我國微生物添加劑的產量約1萬t左右,與需求相差約10倍,遠遠跟不上飼料工業發展的需要。2001年我國寡糖總產量1.84萬t,產值約6.42億元。飼料行業寡糖產品以異麥芽寡糖、果寡糖為主;研究技術主要是依靠特定酶分解植物性多糖原料或轉移合成中間底物獲得目標產品,普遍存在目標產物檢測難、寡糖生產關鍵酶產酶水平低、后續分離技術不過關、應用配套研究不深不全、產品質量和應用效果不穩定。得益于功能性食品產業最近10多年的發展,微生態產品研發方法、技術、成果,甚至產品可直接移植到飼料產業,該領域的很多方面,畜牧業生產實踐已走在了理論研究和專業法規的前面,監督管理工作相對滯后。 我國飼用微生物添加劑的應用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4年何明清等利用微生態制劑防治雛雞白痢除了觀察到治療效果達92.84%外,同時觀察到促菌生具有明顯促進雛雞的采食量和提高增重。1987年何明清等率先研制成功8701、8801、8901等畜禽魚用微生物添加劑。“八五”期間,國家科委對“飼用微生物添加劑”組織重點攻關,“調痢生”等動物微生物制劑納入“八五”火炬計劃。此后,大量新的微生物添加劑被推廣應用。近年來,四川農大的仔豬用8501和育肥豬用8701,南京農大的“復合菌劑”,武漢大學的芽抱菌劑——特痢強,吉林農大的931活菌劑,上海的DM432菌粉,北京的增生素等產品在應用中都收到良好的效果。總的來說都具有提高飼料轉化率、動物增重、機體免疫功能、防病力和降低幼畜(禽)死亡率的功能。馮定遠等(2004)“JBC‘樂圖’乳酸菌提高豬生產性能及改善豬肉品質的效果”成果的具體方法是:在飼料中添加0.3%JBC“樂圖”乳酸菌液,40℃發酵約8h后飼喂,同時在飲水中添加0.3%JBC“樂圖”乳酸菌液,通過噴霧方式凈化畜舍養殖環境。此外,水產動物養殖生產中也有把沼澤紅假單胞菌等光合細菌微生物添加劑使用于養殖水體中來改善水中生態環境。這一部分發展很快,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由于此類產品的功能橫跨水體環境與養殖兩個不同的行業與學科,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在管理上也有交叉形成的真空地帶,存留一些監管隱患,值得重視。 微生物添加劑技術的發展趨勢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①加強飼用微生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引進國外優良菌種資源,加強菌種資源特別是極端環境特殊微生物資源的搜集; ②關注益生菌存活機理研究,細菌附、定植機制的研究以及益生作用的微生態學和分子生物學原理研究等; ③建立飼料用微生物標準實驗室,這類產品安全性研究是難題也是弱項,我國獸醫學界對此類產品一直頗多質疑,值得引起重視; ④應研究建立實驗性動物模型、明確飼用微生態制劑作用的科學機理; ⑤建立高密度發酵方法,提高我國飼用微生物的發酵工藝和產品后加工工藝水平,以及飼用微生物添加劑加工、保存和使用水平; ⑥加強產品質量標準建設和強化監管:尤其應對生產中的菌種、活菌含量、保質期標準和商品標簽規范等,制定出可操作和便于檢查的細則,規范微生物產品的研制、生產、營銷和使用,應盡快制訂和完善針對這類特殊生物制劑的專門法規,改變行政監管落后于生產實踐的被動局面。 (三)中國生物飼料添加劑產品技術發展的目標與對策 1、飼用氨基酸 (1)微生物重要飼用氨基酸的代謝組學研究,為氨基酸代謝工程研究建立必要的理論基礎,這是一項長期的基礎性工作,它直接決定我國在中長期目標內擁有多少發展氨基酸的話語權; (2)重要飼用氨基酸微生物代謝工程平臺技術研究; (3)加快缺門品種研發,應用重組DNA技術和代謝工程技術解決氨基酸合成代謝瓶頸,提高生產技術水平; (4)研究生物化工技術解決產品發酵周期長、分離提純技術落后、產品收率低和質量不高問題。 2、飼用酶制劑 (1)重視新基因資源發掘、建庫和源頭創新研究:利用我國地域廣闊、生態多樣性與特異性條件加強新的微生物和基因資源開發研究; (2)建立平臺技術解決飼料酶性質的共性問題:應用基因工程技術、蛋白質工程技術、生化工程技術研究解決飼料酶耐高溫、耐酸性、耐胃蛋白酶水解研究共性技術難題; (3)發揮已有優勢重點突破:選擇少數有基礎的重點酶種—(營養型、功能型、環保型)—應用基因工程技術提高產酶水平、降低生產和應用成本; (4)加快相關配套新技術如發酵技術、分離提取技術、保護技術等研究; (5)進行酶技術移植與交叉研究,建立飼料酶應用平臺技術。 3、飼用肽類產品 (1)高起點高目標定位:國內外飼用肽類產品技術差異不大,根據已有基礎條件,選好切入點有望取得國際水平成果; (2)共性平臺技術建設:建立以生物技術為主的飼用肽類產品的研發共性平臺技術; (3)產肽微生物基因工程菌構建:利用DNA重組等技術,通過生物細胞的發酵或培養來直接表達出目的抗菌肽,利用生物工程技術生產活性肽是發展方法; (4)優化表達和分離純化技術:應采用化學、分子生物學、生物技術等手段研制針對性更強的寡肽產品及其大規模低成本生產技術。 4、飼用微生態制劑 (1)研究建立利用生物工程技術有針對性篩選、改造動物微生態目標菌群的遺傳基因的共性平臺技術; (2)研究建立動物微生態目標菌群功能性指標測量與評價的無菌動物模型系統; (3)研究優良動物微生態菌種低成本產業化技術和活菌保護技術; (4)突破幾種重要寡糖生產的關鍵酶應用基因工程改造和生產的關鍵技術,實現這些重要寡糖生產酶和相應寡糖的低成本工業化生產技術; (5)研究明確不同微生態產品之間生物學關系和微生態產品與動物微生態之間關系; (6)建立國家飼料微生物菌種標準實驗室(中心)和建立飼料微生物菌種鑒定的標準程序。 5、飼用植物提取物產品 (1)建立植物次生代謝產物的現代分離科學與技術,實驗與工程,設備與工藝體系; (2)強化動物代謝組學和對應的植物提取物響應研究; (3)建立以藥效成分為核心節點的組合化學與組合方劑學網絡(層次、連接與系統); (4)建立來源于藥用植物以藥效成分為核心的組合化學庫和組合方劑庫; (5)創新植物提取物藥理學研究,嘗試建立植物提取物有效成分的動物應答代謝網絡。 6、重視和規范飼料新產品的安全性評估、質量標準和知識產權建設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致力于替代傳統飼料抗生素的努力中,不可以指望依靠以上單一產品能夠畢其功于一役,往往需要多種產品或措施的交替或配合使用,同時還需要飼養措施甚至產業政策和專業法規的積極配合、跟進與傾斜支持,這或許是生物飼料添加劑發揮作用、回避飼料抗生素弊端的實事求是的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