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咬尾 (一)成因 1、營養因素:1礦物質缺乏;2日糧纖維素水平低;3日糧中添加血粉。 2、管理因素:1飼養密度大;2整齊度差,未嚴格執行全進全出;3舍內環境差、溫度過高或過低;4通風不良;5飲水不足;6由于某種原因引起精神變態。 3、疾病因素:寄生蟲病會引起咬尾。 (二)防治 1、隔離; 2、豬舍放一些廢輪胎或空罐; 3、適進斷尾; 4、補充多維、礦物元素; 5、 選用優質日糧; 6、 降低飼料密度,加強通風換氣,改善舍內環境; 7、定期驅蟲。 二、腹瀉 (一)成因 1、營養因素:1鹽分階段過高;2變質動物性原料的使用;3油脂變質;4日糧的可消化性差。 2、管理因素:環境衛生差,衛生防疫制度不健全。 3、 疾病因素:豬腹瀉更多地由疾病引起,尤其是仔豬,如仔豬紅痢、仔豬黃白痢、傳染性腸炎、痢疾等。 (二)防治 1、飼喂優質全價料;2、改善畜舍環境;3、防病治病。 三、母豬腿癱 (一)成因 1、營養因素:1鈣磷比不適,鈣磷攝入不足;2蛋白質攝入不足;3VD缺乏。 2、管理因素:1豬舍地面設計不合理、斜度大;2舍內潮濕、寒冷。 3、疾病因素:1關節炎;2弓形體。 4、加強孕期維生素、礦物質的營養。 (二)防治 1、補充鈣磷、VD3; 2、改善飼養環境; 3、防病治病。 四、母豬空懷 (一)成因 1、營養因素:1飲料質量低劣、營養不良;2日糧能量過高,母豬過肥。 2、管理因素:1母豬過少、性機能減退;2公母豬血緣太近;3公豬精液品質差。 3、疾病因素:一些疾病會導致母豬空懷,如慢性子宮內膜炎、卵巢囊腫、藍耳病、陰道炎等,另外可補給白糖。 (二)防治 1、增加營養,日糧要營養均衡,能蛋比適宜; 2、配種要科學,過老母豬要淘汰; 3、防病治病。 五、流產 (一)成因 1、細菌、病毒感染。如偽狂犬病毒、繁殖呼吸道綜合癥、乙型腦炎、細小病毒、非典型豬瘟、布氏桿菌、沙門氏菌、鉤端螺旋體等均會引起母豬流產。 2、毒素。發霉飼料中的黃曲霉毒素、豬舍內一氧化碳濃度高都可引起流產。 3、母豬采食不足,舍內保溫差也能引起流產。 4、擠壓或撞擊。 (二)防治 1、加強豬場防疫工作,經常進行血清檢查,進行的必要的疫苗注射。 2、確保飼料品質,不能飼喂母豬發霉變質的飼料。 3、控制環境,減少應激。 六、木乃伊 (一)成因 通常在35—90日齡死亡的胚胎形成木乃伊,其中細菌、病毒感染、細小病毒和乙型腦炎病毒是造成木乃伊最常見的因素。 (二)防治 將后備母豬配種前一個月與經產母豬混群或后備母豬在配種前30天注射細小病毒和乙型腦炎疫苗。 七、死胎 (一)成因 死胎通常在產前和分娩過程中發生。母豬死胎比例提高,主要原因是細小病毒感染、母豬過肥、熱應激、母豬低血糖、低血鈣造成肌肉收縮無力,仔豬太大、骨盆太小或產仔數多等。 (二)防治 根據懷孕母豬體況喂料,防止太肥或太瘦,夏季注意降溫:分娩時人工助產,注射前列腺素進行同期分娩,減少死胎。 八、不發情 成因: 1、產欠尤其是第一、二或多產后(如10產次以上)者,較易發生不發情。 2、季節夏季高溫多濕易引起不發情、受孕率也相對較低。 3、豬群密度大,待配欄或小母豬飼養過度密飼或數量增加,易延遲性成熟或不發情。 4、公母豬尚未發育成熟即行配種,引起繁殖障礙。 5、斷奶后母豬體況太差。 九、母豬產后缺奶 (一)成因 1、營養因素:1營養不良,氨基酸配比不平衡;2維生素缺乏;3妊娠期母 豬采食能量高,母豬過肥。 2、管理因素:1母豬過老或配種過早;2產后飼喂不當;3產程長;4舍內環境差。 3、疾病因素:一些疾病會導致產后缺奶,如子宮內膜炎、乳腺炎,蘭耳病等。 (二)防治 1、營養配比要均衡,賴氨酸與纈氨酸比例要適宜; 2、產后最初幾天多喂青綠多汁飼料; 3、改善飼養環境; 4、防病治病; 5、補充電解質。 十、陰道脫垂:產前、產生、干奶母豬均會發生。 (一)成因 1、營養因素:營養不良、蛋白質攝入不足。 2、管理因素:1母豬過老;2缺乏運動;3畜舍設計不合理,地面坡度大; 4飼養密度大;5產程過長;6分娩時陰道損傷。 3、疾病因素:如陰道炎、產前截癱等。 (二)防治 1、增強營養;規范飼養管理;改善畜舍條件;防病治病。 十一、公豬精液稀薄、質量差 (一)成因 1、營養因素:1日糧能量、蛋白過長、營養不良;2維生素、礦物質缺乏; 3飼料變質。 2、管理因素:1公豬飼養管理過于粗放;2公豬年齡過大。 3、疾病因素:一些疾病會影響精液質量,如藍耳病。 (二)防治 1、提高日糧能量蛋白水平、補充多維礦物質;2、合理管理;3、預防疾病。 十二、便秘 (一)成因 1、營養因素:1日糧粗纖維過高或過低;2日糧中含大量殼類原料;3飲水不足;4礦物質缺乏;5VB1缺乏。 2、管理因素:1管理不善,造成異嗜癖引起便秘;2飼養管理突然改變;3運 動少。 3、 疾病因素:一些寄生蟲病會導致便秘,如蛔蟲、姜片蟲等,另外一些熱性病也可導致便秘。 (二)防治 1、 合理配制日糧;2、給充足飲水;3、改善飼養管理;4、防病驅蟲;5、飼 料中添加輕瀉劑。 十三、毛長無光澤、生長緩慢、煩燥不安 (一)成因 1、 營養因素:1氨基酸不平衡或水平過低;2能量度不足;3維生素缺乏;4礦 物質配比不合理;5缺Se、Fe、Cu。 2、 管理因素:1舍內溫濕度不適,特別是溫度不適宜;2飼喂程序不固定;3 飼養密度大。 3、 疾病因素:一些疾病會引起此癥,如藍耳病、腹瀉等。 (二)防治 1、 合理配比日糧;2、改善飼養條件及管理;3、預防疾病。 十四、乳豬采食量低、生產緩慢 (一)成因 1、 營養因素:1日糧能量蛋白偏低;2日糧適口性差;3日糧粒度不適或顆 粒硬度不適。 2、 管理因素:1舍內溫濕度不適;2未按少喂勤添,由少到多循序漸進原則 舍內衛生條件差、管理不善;4飲水少。 3、疾病因素:多數疾病會影響仔豬采食、減緩生長,如藍耳病、傳染性胃腸 炎等。 (二)防治 1、改善日糧適口性; 2、改善生產工藝; 3、提高日糧營養濃度; 4、改善舍內環境; 5、補料要少喂勤添,循序漸進; 6、防病治病。 十五、生長豬采食量低,生長慢、毛長 (一)成因 1、營養因素:日糧氨基酸水平偏低;日糧中含棉菜粕等雜粕過多、適口性差;日糧含變質原料;日糧鹽份偏低。 2、管理因素:氣候炎熱,未搞好防護措施;舍內環境差;飲水量少。 3、疾病因素:多數疾病地影響豬只采食及生長。 (二)防治 1、提高日糧氨基酸水平,合理配制日糧; 2、改善飼養管理,注意防暑降溫; 3、防病治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