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在做泌乳母豬料時配方的能量、氨基酸水平是在日采食量基礎上確定的,有點困惑的是對于斷奶仔豬以及中大豬料(同樣和泌乳母豬料一樣自由采食)好像很難按照以日采食量基礎上確定能量等營養水平,不知為什么(當然適口性對采食量影響很大,而且能量采食量計算好像誤差很大)? 答:對于斷奶仔豬及中大豬料的采食量應以階段性采食的估測為主,每日采食量本身與體重及發育情況都在變化,并非均衡采食,而泌乳母豬也存在階段性問題,在分娩前后,發生巨大的激素水平變化,主要依靠體儲應對;在轉入正常的泌乳階段(產子后一周)才會有穩定的采食量。 對于乳仔豬腸道的發育變化最大,有效采食更多取決于斷奶前后的消化機能,而非飼料本身的營養水平;一般在斷奶后一周,或35日齡后,或體重8.5~9kg體重以上時才會有較好的消化能力,對于飼料的采食量才有較為有效的估測價值;而早期的采食量對于消化能力的貢獻影響巨大,尤其早期飼料營養結構的適應才是采食量和消化能力的關鍵。 中大豬的采食量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相對準確的估測,這種估測需要按照階段性體重變化計算,而非日需要量的估測,盡管多數的標準或者實驗報告分析成日采食量。我們可以從100kg體重生豬的組成來估測有效蛋白質的需要量;例如:100kg體重的生豬含有16%的蛋白質,體水分含量約為50~55%,而斷奶仔豬的體儲干物質蛋白是一樣的,但體水分確有70%,就此可以設計體蛋白的沉積來估測各階段的需要量,尤其蛋白質的需要量;采食量卻對能量的設置影響最大,由于缺乏準確的能量估測手段,是目前豬料設計的主要障礙,更多需要未來凈能體系的支持吧。 問:對于某一階段不同檔次的豬料,原料結構一般不同,從配方的營養水平上看,一般是能量和氨基酸方面的變化,不知對于像教槽料、斷奶仔豬料階段不同檔次的料賴氨酸能量比是否應不一樣?而能量是否一定要隨著賴氨酸變化而調整(即按照賴氨酸能量比調整)? 答:飼料的檔次,一般根據需要的成本而確定的,生理上的需要不會根據檔次來變化,尤其幼齡乳仔豬;不同檔次的配方,原料的來源可以不同,但營養結構應保持基本一致。營養結構是針對生理的,檔次是針對成本的。 營養結構:是指配方的能量、氨基酸的來源,例如教槽料能量的來源以糖、不飽和脂肪酸、短鏈淀粉糖為主;蛋白質以清蛋白、醇溶蛋白、質量保障的動物源蛋白為主等,而非能量或者氨基酸本身;營養結構是配方營養水平的基礎,是保障動物在適用階段能否適應和消化的基礎。此后才是能量、氨基酸方面的具體變化;例如:棕櫚油、棉菜籽粕、豆粕、羽毛粉也可以提供能量、氨基酸,顯然他們不合適斷奶前后乳豬的消化。 不論檔次如何,氨基酸、能量比是能蛋比的翻版,是相對穩定的和一致的,賴氨酸作為蛋白質水平的一個計算基準,也是穩定的,即您的意見:按照賴氨酸能量比調整。 問題:老師在會議上提到季節對豬的影響,對于泌乳母豬料來說,在實踐中冬季和夏季配方能量、氨基酸水平是否一般保持不變?對于斷奶仔豬料來說,冬季重要是保溫,能量水平是否提高些?平時和夏季就無所謂了,夏季和平時能量、氨基酸水平不變? 答:以日糧的方式來考慮配方,從乳仔豬來說,單位體增重需要的有效蛋白質是不變的,比如:形成100g的蛋白質沉積需要120g的飼料蛋白質,這個數是穩定的,變化的主要是能量;冬季會需要更多的能量來維持體溫,這樣就需要提高能量水平,而蛋白質水平不變。 對于泌乳母豬道理是一樣的,同樣要求在冬季提高能量水平,以防蛋白質做能量使用,或者在能量不變的情況下,降低蛋白質;站的角度不同,采用的手段不同,原理上是一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