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養豬數量很多,現在是世界第一,但生產力水平與歐、美還有很大差距。歐洲先進的大型養豬場可以做到每頭母豬年提供商品豬27頭,而我國規?;B豬場平均水平只有18頭左右。我國的母豬的非生產天數(NSP)平均在50-80d,而先進的技術可以做到15-20d,這足以說明我國的母豬生產效率不高。母豬的生產性能受諸多因素影響,除品種、遺傳、養殖環境和管理水平影響外,飼料營養也非常重要。飼料營養好,母豬的繁殖性能也就高。相反,就會導致養殖效益大幅度下降,延長生豬的出欄期,影響豬的增重。本文僅就母豬營養與日糧配制技術展開綜述。 1后備母豬營養與日糧配制 1.1后備母豬營養需要 對于后備母豬的飼養要求是能正常生長發育,保持不肥不瘦的種用體況。適當的營養水平是后備種豬生長發育的基本保證,過高、過低都會造成不良影響。日糧中的營養水平和營養物質含量應根據后備種豬生長階段不同而異。要注意能量和蛋白質的比例,特別要滿足礦物質、維生素和必需氨基酸的供給,切忌用大量的能量飼料飼喂,防止后備種豬過肥影響種用價值。 1.2后備母豬日糧配制 斷奶后的仔豬應立即選留后備母豬,喂以營養全面的優質日糧,才能使后備母豬發育良好,盡早受孕。有些初產母豬產仔少,哺乳期死亡率高,其原因不一定是妊娠期和哺乳期日糧有問題,而往往是因為生長期間日糧有缺陷所致。如后備母豬生長期營養不良,即使育成后再飼喂優質日糧也難以哺育既多又壯的仔豬。因此,飼養后備期母豬與肥育豬的不同點是,既要防止生長過快過肥,又要防止生長過慢發育不良。防止后備母豬生長過快和過慢的方法,主要是控制其營養水平。50kg前的后備母豬可以同育肥豬喂量相同,50kg后應少于育肥豬的飼喂量,使其降低生長速度。后備期母豬培育期與肥育豬日糧相比,應含較高的鈣和磷,使其骨骼中礦物質沉積量達到最大,從而延長母豬的繁殖壽命。因此,飼養后備母豬,只有搞好飼料配合,掌握好飼養方法,才能保證母豬的正常發育,保持體形,提高受胎率、產仔率和育成率,延長繁殖壽命,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 2妊娠母豬營養與日糧配制 2.1妊娠母豬營養需要 根據妊娠期的母豬體內生理規律及多年的研究證明,能量供給大致應保持在每日每頭進食消化能范圍為20-27MJ/kg,根據我國妊娠母豬能量需要標準可按公式“378W0.75+25.67×每豬日增重(g)”計算,由于前期能量過高會增加母豬體脂含量,降低母豬泌乳期的采食量,推遲斷奶到發情的間隔時間,能量過低會減少窩產仔數,所以前期就在此公式的基礎上增加10%的能量;而妊娠后期是胎兒快速發育及母豬合成代謝旺盛的時期,所以妊娠后期的能量就在前期的基礎上再增加50%的消化能。 蛋白質需要由維持需要和妊娠需要兩部分組成。維持需要的蛋白質約為50-60g/d,由于妊娠合成代謝的強度不同,前期和后期的蛋白質需要量也有所不同,根據胎兒及母豬體內的生理規律可估算前期、后期的粗蛋白需要量分別為:159-179g/d,213-236g/d。美國NRC標準(1998)規定妊娠母豬粗蛋白需要量為218-253g/d,英國ARC標準(1981)規定粗蛋白需要量為140g/d,而我國2004年標準規定,對于不同體重,即120-150kg、150-180kg、180kg以上的妊娠母豬粗蛋白需要量前期分別為:273、275和240g/d;妊娠后期分別為:364、364和360g/d。 粗纖維具有容積大,吸濕性強,使母豬有飽感。另外,還有刺激消化道黏膜和促進胃腸蠕動的作用,所以為了保持妊娠母豬正常的消化功能,日糧中含有少量(10%-20%)的粗纖維亦是必要的。妊娠母豬由于人為限制了其活動,如果日糧粗纖維不足,則會使食物通過消化道的時間延長,不利于消化。Reese(1997)試驗證明,妊娠母豬日糧中添加25%左右的優質草粉可保證良好的消化功能。同時,高纖維日糧可提高窩產仔數、斷奶仔豬數和斷奶重。Ramonet(2000)試驗表明高纖維日糧對妊娠母豬的采食行為及營養攝入量的影響差異不顯著(P>0.05),Spoolder(1995)和Bergeron(2000)試驗表明,高纖維日糧組(29%)能極顯著地降低母豬的活動量(P<0.01)。 妊娠母豬隨著妊娠日齡的增加對鈣、磷的需要量是逐漸增加的,尤其是妊娠后1/4期胎兒生長發育非常迅速,對鈣、磷的需要也達到高峰。鈣、磷是胎兒骨骼細胞的發育形成的重要元素,在此期一旦缺乏則會導致初生仔豬骨骼畸形,而母豬會動用體內的鈣和磷,嚴重者導致產后癱,損害母豬的繁殖壽命。美國NRC(1998)推薦最低需要量為鈣0.75%,磷0.6%,國內推薦量為0.61%和0.49%,然而一些國外資料推薦鈣磷含量均高于NRC推薦量,分別為0.85%和0.7%,鑒于妊娠后期胎兒的迅速發育,建議配制妊娠母豬日糧時適當提高妊娠后期的鈣、磷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