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球蟲病疫苗被正典研制成功之后,會不會引來諸多競逐者?對此,翁亞彪表示,正典的雞球蟲病疫苗研制成功前,不少人都在觀望,沒有大量投入研發,研制成功后的確可能有更多的追隨者。但疫苗的研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一個成熟的疫苗,研發周期最少也要好幾年。 截至目前,正典仍是國內唯一的雞球蟲病疫苗生產商,而這種疫苗的大面積推廣正成為一種趨勢。 正是這種“獨一無二”,讓正典銷售收入連年翻番。2011年,正典生物的銷售收入為2483.76萬元,其中,疫苗的銷售收入達1100多萬元。而今年上半年剛過,疫苗銷售收入就已經超過1000萬元,全年有望突破2000萬元。 廣東溫氏集團是全國最大的肉雞生產商,一年養殖量約8億只。目前,溫氏養殖的雞當中,已有40%到50%使用了正典球苗。福建圣農是肯德基在中國的最大的肉雞供應商,一年的養殖量達1.5億只,近期這家企業也成為了正典的客戶。此外,中糧、正大等農業巨頭,也紛紛與正典洽談合作。譚志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中國一年有100億只雞上市,如果全部使用雞球蟲病疫苗,將會有10億元左右的市場份額,正典只要能在其中占據50%的市場,年銷售額就能達到5億元。 在銷售飆升的同時,這款疫苗產品一直保持較高利潤率。正是這樣高的利潤率,以及廣闊的市場前景,讓正典成為了佛山諸多創投、風投追逐的對象。佛山一知名的投資人表示,不少PE都曾希望對正典生物進行股權投資,還有券商與正典方面洽談,希望扶持該企業上“新三板”。 然而,生物醫藥行業的主要成本在研發環節,目前正典已經渡過了最為艱難的時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根本“不差錢”。正典婉拒了所有的風險投資,希望保持“穩健”的發展。 借力龍頭企業 拓寬市場領域 今年7月初,上市公司大華農宣布,意向收購正典生物60%的股權。這則公告,讓素來低調的正典生物走入公眾視野。然而,一邊是婉拒了所有的風險投資,另一邊卻計劃出售60%的股權給大華農,正典生物此舉意義何在? 如果了解大華農的背景,不難看出這樁收購背后的深意。大華農原為廣東溫氏集團全資企業,專業生產疫苗等動物保健品。上市后,大華農成為公眾公司,但其股東大部分仍是溫氏集團的股東,行業人士仍習慣于將之看作溫氏集團的一員。 溫氏集團是正典生物目前最大的客戶,單單是面向這一個客戶的銷售,就占到了正典疫苗總銷量的40%到50%。與這一客戶的關系能否鞏固和維系,幾乎決定了正典的未來。與有著溫氏背景的大華農結盟,無疑讓正典打通了進入溫氏集團的銷售通路。 另一方面,大華農是中國第二大動物保健品企業,疫苗亦是其核心業務。如果大華農也著手研發雞球蟲病疫苗,憑借其溫氏的背景,將來勢必擠壓正典的生存空間。 有業內人士稱,溫氏集團在農業的地位,猶如互聯網行業的騰訊和阿里巴巴,對于創新型的中小企業有著極強的收購野心。 “單靠個人力量,企業肯定做不大。”對于收購,譚志堅保持著一顆平常心。在他看來,大華農的實力,將讓正典的發展更上一層樓。他舉例說,目前正典正在籌劃開拓越南的市場,而大華農已經有好幾個產品出口越南,與大華農合作無疑將使企業“走出去”的計劃實施地更加順暢。 ■啟示 不惜代價持續投入科研 華南農業大學副教授翁亞彪告訴記者,廣東有動物保健品企業近百家,但像正典這樣敢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發產品的企業,并不多見。在經濟大環境低迷的背景下,正典生物仍舊能取得高速增長,除了農業本身的周期之外,企業的科研實力是根本原因。 記者發現,正典生物的管理層大多畢業于華南農業大學,有一定的技術背景。與珠三角老板普遍的江湖氣相比,正典的管理團隊更多是給人一種學者的印象,這也讓公司對技術變革可能帶來的巨大影響格外敏銳。 不過,持續7年科研,幾乎讓企業“只有投入,沒有產出”,譚志堅坦言,對于民營中小企業來說,這其實是很難做到的事情,“可能一個產品的一次實驗費用就要幾十萬,研發一個產品要經過反復實驗,同時還要面對研發失敗的風險。” 譚志堅說,正是因為華農的出身,讓他對研發風險有一個大致的把控,這才認準了要做這項產品的開發。事實證明,當年的決策是對的。 員工持股輔以良性激勵 高新技術企業對于人才有著很高的要求,中小企業如何能留住高端科研人才,或許是企業發展制勝的關鍵。 “溫氏是一家偉大的企業。”采訪中,譚志堅談起對溫氏集團的看法。 原來,溫氏集團創立初期,股權相當分散,目前有近6000名員工擁有股份,員工與公司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從而使溫氏獲得了強大的發展動力。不僅如此,溫氏實行的“公司 農戶”模式,由公司提供種苗、飼料和技術給養戶,產品由公司保價回收統一銷售,這一做法也讓眾多養殖戶發家致富。溫氏集團現有合作農戶5.21萬戶,2011年這些農戶戶均獲利6.32萬元,可以說是創造了中國養殖業的奇跡。 與溫氏相仿,正典生物共有員工70多人,其中40多人都擁有股份。這一獨特的股權結構,或是正典生物強大研發實力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