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初,上市公司大華農的一則收購意向公告,讓三水的一家小企業――正典生物浮出水面。在三水的政界商界,正典生物一直是默默無聞,近距離接觸才發現,這家企業歷時7年研發出的一支用于養雞的疫苗,可能緩解中國雞肉中藥物殘留超標的危機,而截至目前,它仍是該種疫苗在國內唯一的生產商。 正是憑著這支疫苗,正典的銷售收入一路攀升,在今年上半年宏觀經濟蕭條的背景之下,它的業績增長也超過了50%,溫氏、圣農、中糧等農業巨頭都是它的大客戶。不少風險投資業向它伸出了橄欖枝,甚至曾有券商希望輔導他們在新三板上市。 作為一家民營的中小企業,用7年時間孤注一擲地研發一款產品,在廣東并不多見,它為何有這樣的信心和實力?在養殖業逐漸向大公司集中的大背景之下,正典這家小企業要如何與農業巨頭們周旋? 7年“賭博”研制疫苗 破解雞肉藥物殘留 正典生物創立于2000年,最初是做獸用化藥起家。在廣東,類似的獸藥企業有上百家,真正讓正典脫穎而出的,是公司耗時7年研制出的雞球蟲病疫苗。 “雞球蟲病是雞的常發病,在全世界范圍都普遍存在,但針對這種病的化學藥物基本上使用半年就會產生耐藥性,目前,普遍采用加倍量用藥等方法,這往往導致更嚴重的耐藥性和藥物殘留。”正典生物的董事長譚志堅說。目前在飼料中添加抗球蟲病的藥物已是行業內通行的做法,大部分雞飼料都添加抗球蟲藥物來防治雞球蟲病,不規范的養殖戶甚至在雞出欄前幾天還在喂這樣的飼料,這就容易導致雞肉中的藥物殘留超標。 讓譚志堅印象深刻的是,2000年前后,曾有一批從山東出口到日本的雞肉,因為磺胺類藥物超標,整船幾千噸的雞肉被就地銷毀,而中方企業還要承擔銷毀的費用。而磺胺類藥物,正是用來治療雞球蟲病的常用藥物。“據報道,雞肉的藥物殘留超標,有七成以上是由抗球蟲藥物引起的。”譚志堅說。 對于雞肉的藥物殘留,我國也有一定的標準,但只要不是藥物濫用,一般不會超標。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副教授翁亞彪說,即便是藥物殘留超標,短期來看也不會對人體帶來傷害,但長遠來看,可能會有健康威脅。 事實上,國外很多大的獸藥公司,都是靠銷售抗雞球蟲病的藥物起家,但由于耐藥性和藥物殘留的問題難解,從上世紀90年代起,國外的制藥企業就幾乎放棄了研制新藥,轉而研制雞球蟲病疫苗,希望通過生物防治來破解難題。 在國外,用疫苗取代藥物,已成為養殖業的大趨勢。因為疫苗是通過生物病原體進入體內,讓雞產生抗體進行防病,不會有任何化學藥物殘留,也解決了耐藥性的問題。 “在國內學界,禽流感等疫苗是研究熱點。而雞球蟲病疫苗市場前景廣闊,但因為雞球蟲病不是烈性傳染病,也不是人畜共患病,所以不被重視。”看準了雞球蟲病疫苗的廣闊前景,2002年起,正典將幾乎所有的利潤投入到雞球蟲病疫苗的研發上來,并招兵買馬充實科研力量。 經過7年的努力,第一批雞球蟲病疫苗在2008年上市。對于養殖企業來說,如果使用化學藥物,每只雞的用藥成本大約是0.15元到0.2元,如果使用疫苗,成本可以降低到0.1元以下。 獨占國內市場 風投競相追逐 事實上,一些外國公司早在10年前就開始在國內推廣雞球蟲病的疫苗,但一直不成功。翁亞彪表示,外國公司在中國注冊成功的疫苗都屬于“強毒”疫苗,使用時對管理水平有比較高的要求,否則很容易就發生球蟲病。 相比之下,正典研發的產品屬于“弱毒”疫苗,使用難度較低,推廣速度快了不少。譚志堅舉例說,某國外廠商的疫苗在廣東溫氏推廣了好幾年,但因為毒性太強,一直沒有得到大規模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