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新聞網蘭州7月5日電 據蘭州日報報道: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程中,蘭州市一些農戶在保護生態的同時,依托林地紛紛發展林下經濟,或養殖,或種植,或開農家樂,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成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受益者。截止2011年底,全市從事林下經濟發展的農戶有0.5萬戶,總產值達到1.34億元。到“十二五”末,蘭州市力爭林下經濟發展的新增農戶達到2.78萬戶,實現產值10億元以上。 林下經濟是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集體林地承包到戶,農民充分利用林地,從事林下種植、養殖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從而使農林牧各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6月20日,省林業廳調研組深入我市榆中縣,在通過實地視察和了解后,充分肯定了我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及林下經濟發展取得的成績,認為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2004年,徐家峽村民張繼武承包本村集體林140畝及荒灘30畝,投資60萬元大力打造林業生態旅游和休閑產業,在30畝荒灘建成4000多平米休閑觀光場所——徐家峽育林園。增加就業崗位30余個,全年接待林業旅游觀光6000余人次,實現林業旅游收入30余萬元,林業生態旅游、休閑產業得到了發展。2006年開始,張繼武大膽創新,在林木保護及苗木繁育的基礎上,深挖林地資源潛力,投資43萬元發展以“林下養雞”為主的林業后續產業,為發揮森林資源效益,鞏固林業建設成果探索出了一條新路。育林園現已發展散養雞10000只,雞舍1000平方米,圍欄4000米,年創收40萬余元。今年張繼武又加大投資,積極引進珍珠雞400只,進行山林養殖。在張繼武和他的育林園的模范帶動下,一批常年在外打工的農戶紛紛回鄉創業,加入到山林養雞行列。 記者從市林業局了解到,截止2011年年底,全市從事林下經濟發展的農戶有0.5萬戶,總產值達到1.34億元。特別是皋蘭、永登、紅古等縣區以種植、養殖和森林旅游為主的林下經濟取得明顯成效,皋蘭縣的棗樹+金銀花的“林藥模式”,紅古區的核桃+旱砂瓜的“林瓜模式”,永登、榆中縣的經濟林+養雞“林禽模式”,為全市林下經濟發展探索出了路子,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在《蘭州市“十二五”期間林下經濟發展規劃》中記者看到,從現在起,到“十二五”末,全市林下經濟發展的新增農戶將達到2.78萬戶,占全市林改農戶10.91萬戶的25.5%,實現產值10億元以上,林業對農民人均增收貢獻達到125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8780元的15%。圍繞“生態莊園”、“林家樂”、“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國有林場建設,打造具有蘭州特色的森林旅游產業集群,參與農戶3000戶,產值達到0.82億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