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6.33,0.00,0.00%)價格波動是農產品市場運行的天然屬性。從世界范圍看,目前并沒有公認的有效措施可以避免農產品價格過度波動。因此,對農產品價格波動要有一定的容忍度。 進入6月份以來,我國多地市場雞蛋和大蒜價格結束了年初以來的下跌態勢,而再度上漲,近期又有所回落。由此,細心的讀者可能對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價格時漲時跌已經有很深印象并心存疑問。如何看待農產品價格的時漲時跌?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原因是什么?政府、消費者和農民又如何應對農產品價格的波動?這些問題值得探討。 農產品價格波動是人為造成的嗎 近年來,無論是買過菜的居民,還是賣過菜的農民,都經歷過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的遭遇。農產品價格“過山車”一樣地波動,不僅造成居民困惑,也給農民的生產帶來麻煩,不敢再生產。 比如,去年冬天一些農產區的大白菜每斤2分錢還賣不出去。今年年初一些城市的大白菜每斤也不過2角錢,但是到了4月份,大白菜價格一下漲到每斤2元錢。這是為什么? 每當某種農產品價格出現大幅上漲時,就有人責罵農產品流通商。這不奇怪。商人既掌握市場上供給信息,又知道需求信息,是最早發現市場上供求關系的人。當商人察覺到某種農產品供求關系偏緊時,就立即會漲價。同時為了賺更多錢,還會增加庫存,減少銷售,加劇供求矛盾,推升價格進一步上漲。當商人發現某種農產品供過于求時,就會減少對農民的收購,使農產品價格不但過度下跌,而且還導致農產品滯銷。 當然,也有人為商人辯護。當今社會的農產品運銷商不但工作極其辛苦,環境條件差,而且面對的是激烈的市場競爭,只能見到微薄的利潤。比如,為了探究商人在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上漲時的獲利情況,曾有記者和研究者親自跟隨農產品運銷商,從產地向農民收購農產品開始,到銷地市場銷售農產品結束全過程,并詳細記錄支出收入項目,結果往往是收不抵支。 當人們發現上述指責站不住腳的時候,又把矛頭轉向了市場攤位費和高速公路收費等中間環節上。甚至指責投機農產品而進行炒作的金融資本。認為,當今農產品價格過高,不是供求關系變化引起的,而是農產品金融化所導致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引起了農產品價格的過度波動?這已經成為一個不會有確定的答案的問題。 事實上,農產品價格時漲時跌是農產品市場運行的基本特征,具有客觀必然性。或者說,農產品價格波動是農產品市場運行的天然屬性。 經濟學用所謂的“蛛網理論”來解釋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客觀必然性。考慮到當前農產品價格會影響到農業生產決策,但是由于生物的生長周期,當前的農產品價格只能影響下一個收獲周期的農產品供給。這樣,農產品價格對供給調節具有明顯的滯后性,從而帶來農產品價格的周期性波動。 1 2 3 4 下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