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斷尾剪牙:生產需求遇上動物福利 為了防止仔豬傷害到母豬乳頭,或豬群間互相撕咬,或發生咬尾等現象。上世紀八十年代出,受國外養殖技術影響,養殖戶普遍采取對仔豬進行斷尾剪牙,以防止上述損傷的發生。 但斷尾剪牙給機體帶來的損傷也一直飽受詬病,特別是近年來動物福利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歐盟就通過法律明確禁止對豬只進行斷尾剪牙。 禁止斷尾剪牙會帶來哪些影響?斷尾剪牙是否應該徹底禁止?如何平衡動物福利和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的需求?業內對斷尾剪牙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 集約化生產的產物 剛出生的仔豬就長有二對犬齒和二對隅齒,牙形尖細。仔豬在爭奪乳頭時用犬齒互相毆斗而咬傷面頰,一旦被細菌感染發炎,將影響其吃乳;仔豬在爭搶乳頭時鋒利的犬齒會咬傷母豬乳頭或乳房,造成乳房炎癥和母豬疼痛不安,拒絕哺乳,嚴重影響仔豬生長發育,或由于疼痛母豬會經常起臥,踩壓仔豬;豬只在保育和育肥期間容易出現咬尾咬耳現象,嚴重影響育種;有些成年豬毆斗時,常被犬齒咬得遍體鱗傷。 基于以上的原因,為保證母豬的正常哺乳,仔豬的健康生長發育和育肥豬的正常生長,很多豬場及時剪去了乳豬的犬齒以及斷掉尾巴。 特別是隨著養殖規模化集約化養豬發展,因豬群密度越來越大。擁有幾十年養殖經驗珠海市那洲豬場總經理冷和平博士介紹,斷尾剪牙成為防止豬群間發生自相傷害的最有效方法之一,這一技術也是隨著國外種豬和養殖經驗引入國內,目前國內養殖場普遍都對新生仔豬進行斷尾剪牙處理 究竟是哪個國家最先對仔豬實施斷尾剪牙,是誰發明的?無清晰資料可以查詢。但在中國最早出現斷尾技術是在北魏時期的《齊民要術》一書中“三日后掐尾六十日后犍”,是指對仔豬閹割之前先剪尾,目的是防止豬尾巴觸及傷口引發感染。 負面效應日益明顯 在國內,自斷尾剪牙一開始應用在現代養豬生產中就成為一個有爭議的問題。這是因為斷尾剪牙起到積極作用的同時,其弊端也日益凸顯出來。 國內不少專家認為, 不一定每窩仔豬都應剪牙。因為沒有什么證據能夠表明, 未剪牙齒的仔豬在打架時會傷害其他仔豬, 或在吮乳時損傷母豬乳頭。研究結果更多地表現為負面作用; 尤其是當剪齒操作員不熟練, 或剪齒器械質量低劣或環境衛生欠佳時, 牙齦病發作及面部損傷的機率就會大大提高。 美國普渡大學的試驗證明,剪掉牙齒以后,母豬和仔豬的外傷雖然減少了,但抵抗力和吮乳能力卻被大大削弱了。該大學的試驗還證明,如果仔豬不剪掉牙齒,母豬和仔豬確實出現了外傷,但均是一些比較淺表的外傷,傷口也會很快出現愈合。 農業部種豬質檢中心基因分析室主任樊福好一直對待斷尾剪牙持否定態度。樊福好認為,剪掉仔豬的牙齒和尾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些傷害,但卻造成了豬的長期的慢性疼痛,這是一種典型的削足適履的做法。實施斷尾剪牙的豬通過做健康評價實驗表明,機體的炎癥和敗血指數顯著上升,這說明機體的生活力大大下降,免疫容量也被大大削弱。 樊福好表示,經過長期驗證,在現代養豬生產中,實施斷尾剪牙操作完全是多余的,甚至是錯誤的。當豬群真正發生咬尾的時候,應該深刻反思飼料配方和環境的影響。只要飼養管理到位(比如注意飼養密度,提供給豬群一些玩具)及時調整飼料配方(如考慮在飼料中增添鹽份和堿性物質).這樣就完全可以避免過多的爭斗出現,避免吮乳對母豬乳頭造成的損傷。 斷尾剪牙對動物體造成的負面傷害已經引起國際動物福利組織重視,近年來,以瑞典為首的歐盟國家已經通過立法嚴禁對豬只進行斷尾剪牙,但可用電銼磨平或銼平犬牙的尖銳部分,避免牙裂帶來的傷害。 可不斷尾但必須剪牙 斷尾剪牙與否?都有利弊,記者隨機采訪了多位養殖戶發現,他們普遍認為,一味追求動物福利往往犧牲了生產效率,結果得不償失。 冷和平告訴記者,曾經他也一直很反對斷尾剪牙,但通過做對比實驗發現,不管如何調整養殖環境或飼料配方,不剪牙的仔豬對母豬乳頭傷害特別大,撕咬帶來的損傷比較嚴重。“豬是嗜血動物,傷害越大越起勁。”冷和平說,“仔豬不斷尾比較容易處理,但不剪牙絕對不行,主要是爭搶乳頭時的傷害太大了,母豬的乳房也同時受傷。” 2010年4月,某畜牧網論壇上網友“老王”在網上也講訴了他豬場的一段慘痛的經歷,他描述說,因過于忙碌,一批仔豬沒及時剪牙,才三天就發現部分仔豬面目全非,捉起來一看,一只眼睛都瞎了,再看看其他仔豬都是花里花俏,原來都是犬齒惹的禍。于是當即就開始剪牙。“老王”說,以往他都是下崽當天就剪牙的,但有網友曾經提倡過回歸自然養殖,心想不妨一式,結果卻是很不忍心。通過這段經歷,“老王”認為回歸自然養殖也是有限度,不能一概而論。 網友“9711223”認為,回歸自然不是這樣回歸,犬牙是必須剪掉。對仔豬母豬都是有好處。 “老王”的經歷在網上迎來眾多網友的圍觀。共吸引近百名網友跟帖回復。網友對待剪牙持一邊倒的態度,幾乎一致認為剪牙是必須的,至于斷尾,亦有70%的網友認為是必要的,12%的網友認為可斷可不斷,只有8%的網友認為斷尾是多此一舉。 那么究竟該如何進行剪牙工作?養殖戶認為,傳統做法是仔豬出生當天剪牙斷尾,這樣容易造成牙裂、牙齦出血,從而導致牙齦發炎,這種做法嚴重干擾仔豬全力吃到初乳,進一步影響到仔豬后期健康水平。為了減少初生應激,保證吃好初乳,剪牙應在第二日齡進行,不實施斷尾。用3%碘酒消毒牙齒,用剪刀剪去上下腭突出的犬齒、平切齒、臼齒,使上下整齊,剪后再用碘酒消毒。 仔豬斷尾弊大于利 仔豬斷尾的好處有:1、節省飼料,提高日增重:認為豬每天擺尾消耗能量造成飼料浪費,如果把這部分能量用于脂肪沉積,可提高日重2%-3%,還可節省飼料。2、減少咬尾癥。咬尾是豬的一種惡癖,原因很復雜,將仔豬斷尾則有效控制該病發生。 但是,在長期的實踐中實踐中發現,仔豬斷尾有很多弊病,且弊大于利:1、豬的尾巴看似無關緊要,但是它畢竟是豬在長期的歷史進化中,保留下來的重要身體部分。不論大豬小豬,每天都要通過擺動尾巴來進行身體鍛煉,來提高它的身體素質和抗病能力。這也是觀察豬病的重要臨床表現:病豬的尾巴都活動不靈活,而且會像一條低垂的死蛇!2、豬被斷去尾巴的部分,包含了豬的一個穴位:尾尖穴,其中的尾尖穴是在針灸治療豬感冒、中暑、僵豬、便秘、中毒、產后癱瘓等都會用到的主要穴位,足見其對豬的重要性不容忽視!3、就是從豬的解剖學來看,豬的尾部有一個尾中動脈,但給仔豬斷尾時,豬很容易流血,而且傷口很不易愈合。一旦消毒不嚴格,很容易造成病菌通過豬的斷尾傷口感染豬!再有,豬咬尾是一種惡癖,原因很復雜,仔豬斷尾只是治標不治本,如果不降低飼養密度、改善飼養環境、平衡豬的飼料營養,豬照樣會發生咬尾! 總之,仔豬斷尾弊大于利!在長期的實踐中,也確實驗證了這一結論!經過大規模、多批次、歷年反復實踐,不對仔豬進行斷尾處理,能很好的減少和控制豬的鏈球菌病、副豬嗜血桿菌病、附紅細胞體病!同時,以上這三大豬病一旦發生,用藥控制都不太理想。前兩者以為血清型眾多,疫苗防疫效果不佳;后者是豬的常在菌,且沒有有效疫苗預防!傷口感染、血液傳播是它們的共同特點。只有減少外傷,才能有效對它進行有效防控! 摘自《養豬技術》 剪牙與否觀點對碰 近年來,仔豬是否要剪牙一直存在爭論。就此問題,筆者在一個1500頭母豬群的豬場進行了實踐,現將生產實踐中實際掌握的情況與大家分享: 剪牙的仔豬容易出現的問題 1)在剪牙的時候因為人員的操作不當和器械的問題,出現個別仔豬牙齦破損和牙齒破碎造成牙齦炎,嚴重影響仔豬的吮乳。 2)因為牙齦炎而引發鏈球菌等細菌和病毒感染,造成仔豬的跛腿和突然死亡。 3)弱仔成活率低,剪牙后很多弱仔因為口腔創傷而拒絕吮乳,部分弱仔因為乳頭大、口腔小吮乳困難而活活餓死。 4)增重較慢,剪牙后1-5d因為口腔疼痛吮乳量少,時間短,所以體力恢復很慢,體況差。 未剪牙仔豬的狀況 1)在及時寄養的情況下并沒有為爭奪乳頭而咬傷面頰。 2)母豬乳頭或乳房也沒有出現乳房炎癥和疼痛不安,拒絕哺乳的現象。 3)保育和育肥的豬只在適合的溫度,充足的飲水和合理的密度下沒有出現咬尾咬耳現象。 4)而“成年豬毆斗時,常被犬齒咬得遍體鱗傷”的說法是不科學的,仔豬在30-40日齡犬齒和隅齒就開始脫落,在保育和育肥期間根本不會因為未剪牙而造成創傷,而犬齒和隅齒均為長生齒,終生都在生長,即使剪掉犬齒和隅齒也會在重新生長出來。 5)弱仔的成活率明顯的提高,增重也很快,仔豬出生后的前1-5d是整個哺乳的基礎,基礎好才可以更好的管理,死亡率降低,斷奶數和斷奶重提高。 來源:廣東養豬信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