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作為最不缺水的“水鄉”遭遇大旱,4月份降雨量出現了1961年以來的同期最低。水產業是受旱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之一,另外,由于水稻等農作物插秧時節未到,旱情并未對農業造成太大影響,但農業成本增加。專家稱,由于氣候變化不確定,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概率出現數量多、強度大、影響重的趨勢。 旱情影響水產業 “由于近半年以來的干旱,今年的水產品產量少了近三成,價格也出現了不同幅度的上漲。”在南京市玄武區后宰門的水產市場,一位銷售水產品的師傅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旱情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江蘇的水產市場,但沒有發生明顯災情。”江蘇省水利廳信息中心副主任曹海明介紹,湖泊干涸對于江蘇水產養殖業的影響較大。 據江蘇省農業廳資料顯示,3月份以來,淮北及江淮之間北部降雨量減少六至八成,部分田塊旱象露頭,土壤墑情較差。全省有900多萬畝田塊受旱,其中300萬畝左右受旱較重,主要分布在徐州、連云港(601008)、鹽城、宿遷、淮安以及部分丘陵地區。所幸的是,由于水稻等農作物的插秧時節未到,當前的旱情并未對農業造成太大影響。江蘇省防汛防旱指揮部正在加緊水庫蓄水,以保障6月即將到來的4000余萬畝水稻順利插秧。 同時,記者采訪了解到,由于江蘇地區主要以火力發電為主,這次旱情對于江蘇嚴峻的電荒形勢并無影響。然而,為緩解旱情所采用的調水工程,增大了農業成本。 極端氣候發生概率增加 江蘇省氣象局氣候中心主任許遐禎告訴本報記者,大氣經向環流較強,中低層水汽輸送不足,盡管冷空氣存在,但是暖濕氣流不夠強盛,無法形成長時間的大量降水,成為了這段時間以來江蘇降雨量偏少的主要原因。 “絕大多數年份的總降水量和主汛期的降水量在一定范圍內都是相對穩定的。”許遐禎向記者介紹,氣溫升高帶來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概率出現數量多、強度大、影響重的趨勢。 為緩解旱情,今年5月,江蘇在全省范圍內實施了兩場人工降雨作業。江蘇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尹東屏告訴本報記者,人工降雨使得土壤相對濕度上升,但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旱情。 聚焦水利保供應 據氣象部門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長江、淮河、太湖流域的降雨總體上仍然偏少,長江上中游來水不足以及淮河斷流的狀況在短時期內難以改變。 記者從江蘇省防汛防旱指揮部了解到,江蘇正在采取科學調度水利系統、架設臨時補水等措施,組織抗旱水源調度,以保證全省居民生活、工農業生產用水基本正常。 “只要長江不干涸,全省的供水源是能保證的。” 曹海明說,省水利廳正運用江水北調、江水東引和引江濟太三項跨流域調水工程系統,全力保障水資源的供應。 據不完全統計,去年10月至今,江水北調大站累計翻水量高達114億立方米,省臨時機組累計補水2100萬立方米。對于高淳、溧水、宜興等旱情較重地區,省防汛防旱指揮部啟動應急調水管理預案,加強區域協調配合和水利工程聯合調度。 目前,全省居民生活用水、工農業生產用水基本正常,航運水位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 本文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