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乳業整頓和乳制品企業生產許可證重新審核于4月初落幕,數據顯示,全國1031家乳制品企業和145家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中有643家企業通過了生產許可重新審核,通過率不到55%。業內人士稱要達到此次重新審核生產許可證標準,起碼需要投入300萬元以上,其中包括三聚氰胺檢測設備添置、檢測人員投入等。 可見,本次淘汰的多數為小企業,而這些小企業占了全國乳企總數的近半成,在他們紛紛用退市或轉型的方式成全中國乳業安全的同時,我們也不禁要思考一個問題:任何一個企業都有一個由小做到大的過程,三元如此,伊利如此,蒙牛亦如此,而依目前現在的情形,乳制品及乳粉準入門檻如此之高,小企業幾乎無法存活,沒有小企業的起步和成長,下一個乳業巨頭將從何而來?中國乳業的“新鮮血液”將從何而來?蒙牛是不是應該慶幸自己早出生了5年? 木已成舟,即使沒有小企業的加入,乳業也應該有新鮮血液不停地注入,否則違背市場發展的自然規律,行業的發展勢必僵化,筆者以為,以下五個方面將成為接下來乳業發展必可少的推動力量和新鮮血液: 1、人才 商界流行這樣一句話:“投資是一項經營人才的業務”,說明商業競爭的實質就是人才的競爭,留住并善用人才,才能在商業競爭中獲勝。乳企的發展壯大離不開高素質、有責任心的管理團隊,離不開具備行業技能和科學知識的專業人才,他們是乳企成長的必備條件,更是整個乳制品行業不斷前行,健康發展的必備基礎,他們的更新和升級是乳業發展的首注新鮮血液。 乳業發展人才匱乏。資料顯示,我國目前培養乳業專門人才的學校較少,現在從事乳業技術和管理的人才大都是其他行業轉行而來,乳品行業不僅急需懂技術、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而且機電、機械維修與保養等相關人才也較欠缺。三鹿奶粉事件后,南京工業大學在2009年新設了乳品工程專業,新專業適應了乳品行業急需技術管理、品質控制與產品開發等方面高層次專門人才的需要。我國排名前10位的乳品集團中,有8個集團的副總,是華中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培養出來的。乳業對專門人才的需求緊急而迫切,相信隨著乳業的發展和成熟,將會有越來越多優秀的乳業專門人才投身到中國的乳業發展的大潮中,為乳業長青添枝加葉,這是需要也是必須。 2、技術 當然,特別要提出來強調的人才是乳業科技研發類的人員,他們資深的科學知識儲備是保證乳制品不斷推陳出新的前提。乳品行業是一個技術性非常強的行業,只有科學技術才能賦予乳品行業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無窮的生命力。 據國家科技部王亞武處長介紹,中國乳品資源極其豐富,在世界上僅次于印度與美國,但在乳品生產、加工方面卻與西方差距很大,面臨的問題也很多,無論從乳品質量安全方面還是加工方面都離不開科技。任何一種乳制品都是經過機械設備加工出來的,先進的設備不僅與優質的乳制品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而且還能帶來節能、降低勞動強度等一系列的效益。因此,機械設備的科技進步會推動了乳品工業的更快發展。 換證后,留存下來的乳企將開始新一輪的更新改造、興建擴建乳品廠房的熱潮。 蒙牛乳業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將投資15—17億元用于產能擴張,包括新增3—4個新廠房,產量目標將在去年650萬噸的基礎上增加50—70萬噸;伊利則計劃今年在奶源建設和牧場建設方面投資超過14億元。面對復雜的工藝和技術,面對國人乳品安全的嚴重不信任,各乳企必定加大科研力度,以科技促效益,以科技保安全,以科技爭市場,乳業科技力量亟待跟進。 近日,新華社發布了“中國利用轉基因技術研制成功‘人乳化’牛奶”的信息,稱該種奶乳清蛋白、乳鐵蛋白、溶菌酶等在轉基因牛奶中的表達量均為國際最高水平,其安全性已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權威機構確認,有望在兩年內實現“人乳化”牛奶等產品上市銷售。不僅是企業自身,行業本身也需要先進的技術和發明使得發展的過程活力四射,魅力無限。 3、創新 “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這早已是不爭的事實。競爭者的減少并不能絲毫減弱競爭的激烈程度,相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對于今后的乳業發展來說,不管是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包裝創新還是營銷創新都是應該著重考慮的事情。 目前,國內的乳業巨頭無不是創新的持續演繹者。據了解,光明乳業與新西蘭國家農業研究院合作研發的全新配方高端奶粉將于2011年下半年上市,目標是打造國際一線品牌。前不久伊利巧樂茲隆重推出以脆筒、杯類產品為核心的多款中高端新品,同時對以經典巧戀果為代表的多款經典產品進行品質升級,與此同時攜手湖南衛視,聯手打造《舞動奇跡》欄目,深耕冷飲中高端市場。作為有著17年輝煌的乳業巨頭,具有著上十億價值的品牌卻還依然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創新,從新品到升級再到營銷的“跨界”創新無不時時鞭策著在此輪洗牌中拿到“免死”牌的各乳企:沒有絕對的鐵飯碗,沒有真正的免死金牌,只有創新,不斷創新,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才能跟上時代,不被消費者遺忘甚至“out”掉。 在未來激烈的來乳業市場競爭中,要想持續勝出,“創新”仍是關鍵所在。 4、外企及并購 國外大品牌的進入對于國產乳業來說不一定是壞事,它將給國內乳業帶來新鮮血液和新的經營理念,促進國內乳業自身造血功能。內地大企業集團如果能與本土企業進行強強聯合,將提升整個乳業的發展水平,助推乳業的崛起。 據了解,目前我國進口乳制品主要來自新西蘭、澳大利亞、歐盟、美國等地,世界排名前20的乳業品牌已經全部進入我國市場,并先后在中國建廠。自1993年美贊臣在廣州建廠開始,惠氏、雅培、雀巢、多美滋等國外品牌陸續進入中國。到2007年,80%左右的高端奶粉市場都掌握在雅培、雀巢、惠氏、多美滋等洋品牌手中。隨之,澳大利亞乳業也悄然進入。2011年糖酒會上,天然乳品(新西蘭)控股有限公司首次亮相面向中國推出的高端原裝液態奶,高調挺進中國市場…… 糖酒快訊市場研究中心認為,隨著中國乳業市場對洋奶粉的依賴程度加大,洋奶粉企業會逐步鞏固和擴大在中國乳品市場的定價能力以及控制能力,國產奶粉企業則面臨更進一步的壓力。同時,隨著國內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規模的逐漸增大,業內專家認為,2011年我國有望上升為全球高端嬰幼兒奶粉的第一大市場。 市場大,競爭壓力強,有壓力才會有動力,生存的本能會讓每一個乳企正視外企的進入,正視競爭對手并購的強大。 5、生產和經營模式 隨著國內乳業生產集中度的提高,勢必提高對企業內部生產效率、食品安全和經銷營銷的要求,國內乳業可引進先進經營人才,學習國外大型乳企的成功經驗,因地制宜地做好產銷結合,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凝聚力和抗風險能力。 有專家表示,乳制品行業已進入奶源、產品、渠道全產業鏈競爭的時期,未來乳制品企業之間的競爭將在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展開。 對于大型乳企來說,已經存在了一定的大型企業產銷實操經驗,可互相借鑒并加以改進。蒙牛乳業2010年年報顯示,蒙牛去年在奶源建設方面投入超過7億元,牧場奶源和養殖小區規模化奶源比例提至70%以上;生產方面已建成萬噸級污水處理廠,實現生產廢水處理后的循環利用;包裝方面,將逐步使用FSC森林認證的產品包裝……這條綠色產業鏈能不能最終相得益彰,需要實踐來慢慢證明。 對于在國內和國際巨頭的擠壓下,2010年業績疲軟態勢明顯(澳優乳業全年凈利1.1億元,較2009年的1.82億元大幅下降了39.5%。飛鶴國際第二季度出現2070萬美元虧損缺口,全年仍面臨虧損。圣元國際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虧損分別為2116萬美元和2047.9萬美元。)的二三線乳企,中投顧問周思然建議,要生存首先就應該走差異化路線,針對區域特點,利用自身的區域渠道優勢,采取獨特的營銷策略做好局部區域市場,集中突破,爭取達到“以點帶面、輻射帶動”的良好效果;同時,借助資本、合作等各種方式籌集資金,擴大企業規模,增加生產能力,推動產品結構升級。 6、第三方監督及檢測機構 有專家指出,食品安全體系的建設不應只是政府部門一方監管,而應發動協會、企業、消費者等民間力量,綜合起來對整個產業有效監管。 在外國行業協會是自下而上成立的,是行業的代言人,可以直接跟政府對話,因此自律性是很高的。而從中國的實際看,中國奶業的內部監管和行業自律,是遠遠不夠,嚴厲處罰、黑名單公布、脫薪監管、做好公平、從業人員監督,這些手段相對還有效些。但是重典并不是乳品安全的終結,只堵不疏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怎樣使協會、企業、消費者等民間力量緊密綜合起來,怎樣使第三方真真正正成為強勢、獨立的第三方,真真正正行使好自律和監管,政府需要做的實際有效的工作還很多,絕不僅僅是組織企業在誠信宣言上簽個字那么簡單。 2011年經過重新清洗的中國乳業發展總是讓人充滿期待,清新干凈的新面貌背后是千百企業,何止千百人告別的故事。希望有一天,當我們回首這一段,不會覺得對這些不得已告別的代價而有所辜負。對于乳業來說,告別是為了更好地出發,出發之后更要每天保持清新干凈的新面貌,流動著新鮮不竭的血液,因常新而長青! 本文來源:慧聰食品工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