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某些養雞場細菌性傳染病的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危害嚴重,令養雞者十分頭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現作一粗淺分析,僅供參考。 一、種雞場是某些病原菌傳播的根源 種雞場對經蛋傳遞的細菌性疾病檢疫制度不健全:如對雞白痢沙門氏桿菌,祖代種雞場不按科學的程序嚴格檢疫;父母代種雞場也僅在開產前抽檢一次,這使種雞群中沙門氏桿菌病不能得到徹底凈化,從而引起雛白痢桿菌病的垂直傳播。 孵化場衛生消毒不嚴:對種蛋、孵化器、出雛器、用具、出雛室及其環境消毒不徹底,使雛雞一出殼就遭到病菌的污染。 二、綜合性防疫措施不嚴格 平時衛生防疫觀念淡?。阂恍┓酪叽胧┝饔谛问?。設置的消毒池消毒液濃度不夠或失效。 發病后不加強防疫管理:對病雞舍不進行嚴格的封鎖和隔離,也不限制進出人員。對病死雞、雞糞等污染物不作深埋或無害化處理。 免疫接種時使用器械不潔:在應用注射法時,技術人員不重視所用器械在免疫接種前后的清洗、消毒工作,這樣容易引起綠膿桿菌或葡萄球菌的感染。 對流通環節檢疫不嚴:引進種雞或雞苗時不進行任何檢疫,很可能同時''引進''了經蛋傳遞性細菌病。購進飼料原料或成品飼料時不經嚴格的檢疫,即加工、利用,一些原料尤其是魚粉、骨粉等極易攜帶病菌,造成污染。 三、管理方面的問題 現代化集約化的養雞場,由于規模大,常不能做到''全進全出制''。在管理方面,家禽飼養密度大,運動不足,缺乏太陽光照,通風換氣不良,各種噪音外傷等多種應激因素,使家禽自身的抗病力降低,易于繼發細菌病。農戶雞舍條件差,往往為了保溫而忽視通風或為了通風而保溫不好。 家禽飼養環境衛生條件臟、亂、差等,為病菌的隱藏、孳生提供了場所。 四、使用抗菌藥物的負面影響 使病原菌產生耐藥性:生期或反復使用某種抗菌藥物,細菌產生耐藥性,這種耐藥性可遺傳并在種內、種間傳遞。例如,大腸桿菌,其耐藥性不僅可傳給大腸桿菌,而且可傳給綠膿桿菌或葡萄球菌等。 破壞家禽體內正常菌群平衡:抗菌藥物的不合理應用會不同程度地抑制和殺滅體內正常菌群,破壞生態平衡,給外源和內源性致病菌的入侵、繁殖以可乘之機。 五、現有菌苗使用效果不理想 有些病菌血清型較多,如大腸桿菌的各血清型之間交叉保護性差,各地報道的大腸桿菌血清型又不盡相同。所以,由有限幾種血清型組成的大腸桿菌多價苗,不可能在各地具有良好保護效果。另外,菌苗中殘留的內毒素和腸毒素可使家禽體溫升高,白細胞減少,腹瀉,降低機體抗病力。 六、免疫抑制發病增多 一些病毒性疾病如馬立克氏病、傳染性法氏囊炎、傳染性貧血、網狀內皮增生癥等發病較多,都能不同程度地破壞家禽的免疫器官,引起免疫抑制,使家禽對病菌的易感性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