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最適宜的種類 目前,養豬仍是絕大多數農民的一條主要創收途徑,也是多數養殖專業戶先富起來的一條對照可靠的途徑。養豬要想賺錢,選擇適宜自己喂養的生豬種類很主要。 (一)家庭散養最好喂養本地豬。我國各地的土種豬一般都具有耐粗飼、耐饑餓、適宜本地天氣、抗寒耐熱性能好、不易患病等特性。在喂養上,米糠、泔水、破除的飯菜以及野外生長的野菜野草等都可用來飼喂,還可適量投入一些玉米、麩皮等飼喂,這樣算起來養豬成本對照低。 如果只是系統養豬,最好不要喂養瘦肉型豬。瘦肉型豬只能靠吃含有豐盛蛋白質的飼料才能生長瘦肉,而且要求飼料中氨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種類完整、數量缺少,而農家的粗飼料達不到這個標準,特別是蛋白質含量嚴重缺少,因而農村莊散養不適宜喂養瘦肉型豬。 (二)規模化養豬必須喂養瘦肉型豬。瘦肉型豬生長速度快、飼料轉化率高,如果飼喂配合飼料,瘦肉型豬生長速度最快時日增重可達0.75公斤。如果自繁自養,仔豬降生后160天左右即可出欄,出售價格比本地豬每公斤高1元左右,每頭可獲純利100-200元。 規模化養豬不宜喂養本地土種豬,因為本地土種豬生長速度緩慢、飼料轉化率低、出售價格低,而且喂養本地土種豬資金運轉周期長,以致消耗利潤低,甚至虧損。 喂養瘦肉型豬要特別注意,一定要喂養標準的瘦肉型豬,最好是“三元雜種豬”. 二、科學喂養 (一)科學調制飼料。不同的飼料所含的各種營養紅分不同。多種飼料搭配應用,可使各種營養互補,能更好地滿足豬的營養需要。全價配合飼料是根據科學配方,用多種飼料配合而成的,各種營養的數量和比例均能滿足豬的生長需要。全價配合飼料具有增強適口性、可應用率高等優點,可調制成顆粒料、干粉料和濕粉料,是最夢想的喂豬飼料。但不可調制成稀料(料水比為1:8-10),以免稀料下降飼料的應用率,影響增重。 (二)科學選擇飼喂方式。隨著農村莊經濟的全面展開,飼料濫觴日益豐盛,過去“以青粗料為主,適當搭配精料”的養豬原則已經基本改變。以后,農村莊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養豬正朝著科學喂養的方向展開。采用科學的飼喂方式,能夠合理地應用飼料,提高飼料轉化率,使豬多長肉,快出欄。因而,養豬戶在飼喂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生喂與熟喂。在農村莊,許多養豬戶有飼喂熟食的習慣,認為熟喂能夠軟化粗纖維,豬能夠多吃,又能夠提高消化率。熟料喂豬不僅費時費力成本高,而且還造成某些營養紅分(如維生素)的損失,對豬的生長和虛弱不利。據試驗,飼料的類型不同,生喂與熟喂有所區別:青、粗料類型日糧熟喂比生喂好;精料類型日糧中,豆料籽實類熟喂比生喂好,但多數精料類型日糧,生喂比熟喂好。一般煮熟后的精料會損失5%-10%的營養紅分。然而,有些有毒或易污染飼料,如菜籽餅、棉籽餅、 泔水等精料經過蒸煮能夠對它們起到解毒或消毒的作用。 2、稠喂與稀喂。稀喂因含水量多,稀湯會灌大肚,從而導致消化液分泌增加,加速胃的排空,使飼料在胃內停留的時間延長,最終下降飼料營養紅分的消化率。而稠喂特別是生干喂和生濕喂,能增強豬的咀嚼機能,促進消化液分泌, 延長飼料在胃內停留的時間和提高營養紅分的消化率,因而提倡稠喂。干飼料拌水或干飼料拌青飼料漿水的干濕程度以捏得攏、散得開為宜。 3、少餐與多餐。必須根據豬的類別、年歲,季節和飼料性質來選擇餐數,不能一概而論。哺乳仔豬胃容積小,消化力弱,從7日齡起頭主要是誘食,因而,可不限餐數;20日齡起至斷乳,每天就可喂6次以上;剛斷乳的小豬對飼料的消化機能正處于日趨增強的階段,每天可喂4-5次;帶仔母豬和妊娠后期的母豬,需要營養多,每天可喂4次;架子豬、大肉豬、空懷母豬、公豬日喂3次即可。夏季天氣炎熱、晝長夜短,豬的靜止時間也長,可酌情加喂1-2次稀食,以防饑餓并補水。夏季酷寒,晝短夜長,則早晨第一主要喂得早,晚上一主要喂得遲,以適當拉開間隔時間。而且晚上一次還要喂得稠,以防餓御寒。 4、定時。喂豬決不能夠昔日遲喂,昔日早喂,每天應該固定喂豬的時間。這樣會使豬養成習慣,一到時間就想去吃食,并有規律地分泌消化液,從而豬不但吃食香,也隨便消化,且不易鬧腸胃病;如果喂食時間不固定,打亂了豬的生活規律,就隨便引起消化機能紊亂,每頓吃食不香,消化不良,導致豬患胃腸病,時間一長,豬就會消瘦,生長發育緩慢。 5、定量。喂豬時饑一頓、飽一頓,會使豬消化不良,增重緩慢,所以,當摸清豬大致的采食量后,應一定一個大體的喂量。但同一群甚至同一頭豬的食量大小,往往因天氣條件、飼料適口性、飼喂技術等而有區別。飼喂者掌握了豬的食量后,還要根據豬體的營養狀況、飼料狀況和食欲狀況,靈活掌握飼料的喂量。一般以飼喂后槽內不剩食,豬不舔槽為宜。如槽內有剩食,下次可增加點;如果不夠吃,下次可多喂點。豬的食欲規律一般是傍晚最旺,早晨次之,午間最差,1天的喂量應大體根據這個規律來分配, 使豬始終保持興隆的食欲。 6、掌握料溫。飼料溫度對豬的虛弱和增重也有較大的影響。春、夏、秋季一般以常溫飼喂為好,夏季應酌情用熱水調制飼料和喂溫水。如果食溫太低豬吃下去后,要消耗很多身體熱量,才能把飼料下降到與體溫相等的程度,而身體熱量必須由飼料中的營養物質消化后發作的熱能來填補,這樣無形中就糟踐許多飼料,而對妊娠母豬還能夠引起流產和胃腸炎。又因虛弱豬吃食時有搶食的習慣,所以給豬喂食時,不能喂滾熱的飼料,否則隨便燙傷豬的口腔粘膜甚至食道。暫時喂燙食,還會引起脫毛癥,使豬發育受阻。 (三)原窩喂養。同窩的豬放在同圈育肥,能夠避免咬架、爭食、爭床位等現象,且如群體整齊度高,利于生長發育。如果同窩豬的整齊度差,應進行適當的合群,新豬群個體間體重的區別不宜逾越2-3公斤,群體多少以8-10頭同養為宜。 (四)供給缺少的清潔飲水。水是豬的主要營養物質之一,豬飲水缺少,會造成食欲減退,采食增加,便秘頻繁,日增重下降,嚴重時還會引起疾病。豬每日的供水量,夏季應最少,為采食風干飼料的2-3倍,春秋季中等,為采食風干飼料的4倍;夏季最大,為采食風干飼料的5倍;夏季可飲用涼水,夏季最好飲溫水。 (五)驅蛔蟲。蛔蟲是肥育豬主要的體內寄生蟲。驅除的方式通常在90日齡左右用驅蟲凈或丙硫苯咪唑進行第一次驅蟲(用驅蟲凈按每公斤體重20毫克,丙硫苯咪唑按每公斤體重100毫克的劑量,拌料空腹飼喂),必要時再于135日齡左右進行第二次驅蟲。服藥后要注意觀察,若出現副作用時要及時挽救;驅蟲后排出的糞便和蟲體要及時清除,以免再度感染。 (六)注意圈舍衛生,防治疾病。經常保持圈舍清潔、干燥。夏季搞好防暑降溫義務,如加大圈舍的通風量,增加遮陽裝備等;夏季可增加和勤換圈舍墊草,做好防風防寒方式,最好采用塑料暖棚式喂養。另外,還應遵循科學的免疫次序進行預防接種,重點做好豬瘟、豬丹毒、豬肺疫、豬氣喘病的預防接種。 (七)適時屠宰。豬體重越大、脂肪越多,瘦肉率越低,同時飼料的應用率和經濟效益也越低。適宜的屠宰體重應該是使經濟效益和肉的品質都抵達夢想要求的體重。一般是中心種類豬體重以70-80公斤為宜;瘦肉型雜交種類,豬長到90-110公斤就應屠宰,此時的經濟效益和肉的品質均較好。 本文內容由 豬老七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