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斷奶到配種間隔的影響 斷奶到配種的間隔可能是影響以后生產力特別是窩產仔數最重要的指標。斷奶到配種的間隔平均為4-6d,將可以取得最大的窩產仔數。 在影響這方面的許多因素中,哺乳期采食量是最重要的因素。使用賴氨酸含量比較高的飼料(1.2%~l.3%總賴氨酸),或在可能的情況下,在哺乳期的最后7d集中修正為最高飼喂,增加0.5kg/d,直到配種,將有助于減少體重損失并促進開始發情。 在斷奶到配種之間高采食量對于最大窩產仔數也是必須的。每天飼喂4次或自由采食,提供充足的清潔飲水和衛生良好的飼槽都將有助于實現這一目標。已經證實,與單欄飼養的母豬比較,斷奶后成群飼養的母豬其斷奶到發情間隔短。提供適當的照明,至少100Ix,最好是l50Ix,每天14--16h,將有助于刺激母豬迅速發情。良好的公豬接觸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特別是在預計發情的前2--3d. 八、胎次分布的影響 胎次可以影響窩產仔數。母豬第l胎窩產仔數通常最少,之后逐漸增多。在第3~5胎時達到最多,此后保持穩定并隨著母豬胎齡的增加而逐漸減少。此外,死產仔豬數隨母豬胎齡的增加而增加,出生重也發生比較大的變化。因此,為了實現一致的窩產仔數和有最高質量的仔豬,豬群胎次結構應保持均衡穩定。這就需要青年母豬有規律的進入豬群,大部分的母豬最多生產3-6個胎次,并在生產7~8個胎次后進行嚴格的淘汰。反之,不規則的引進青年母豬、青年母豬的退出率高或不當的淘汰等引起不平衡的胎次結構,從而造成平均窩產仔數和出生重發生不必要的變化,這將對從斷奶到上市豬的增長和效率產生很多的負面影響。 九、提高仔豬出生重的影響 仔豬出生重是決定斷奶重的重要因素,是斷奶能力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雖然難以影響仔豬的出生重,但是,可以采取一些做法來提高仔豬的出生重。最廣泛采用的做法是,在妊娠的最后21~28d時增加母豬的飼料水平,一般是青年母豬增加到2.6~2.8kg,成年母豬增加到2.8--3.0kg.法國最近進行的研究表明,向日糧中添加油脂(總量5%的油脂)可以減少仔豬死產,提高比較小仔豬的存活和比較高的斷奶重。在整個繁殖周期提供正確的飼料水平和注意母豬的健康也將有助于提高出生重。 十、繁殖障礙性疾病的影響 隨著國內外集約化養豬的發展,大規模養豬場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繁殖降礙性疾病,成為危害養豬業經濟效益與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其罪魁禍首通常是細小病毒?。≒PV)和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PRRS).這些疾病的病原可穿過胎盤感染胚胎,造成胚胎死亡。其他疾病如腸病毒感染癥、鉤端螺旋體病、布氏桿菌病、偽狂犬病、乙型腦炎等都可以引起繁殖障礙的發生。在這種情況下,流產、死產、木乃伊的比例會升高,窩產仔數會減少。 影響窩產仔數與斷奶重的因素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即遺傳角度,管理角度,營養角度。在這三個因素中,遺傳對窩產仔數與初生重的作用是有限的,營養一般都可以按照不同階段豬的需求去滿足,而管理,卻是許多豬場需要改進和加強的地方。 本文內容由 立佳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