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畜牧人 首頁 反芻 牛羊文化 查看內(nèi)容

    解讀“牛”

    2011-3-16 16:04| 發(fā)布者: jieming| 查看: 1872| 評論: 0|來自: 互聯(lián)網(wǎng)

    摘要: 牛屬或近緣屬的成員。哺乳動物,體型粗壯,角中空,由頭骨向兩側呈大弧度伸出。力大,能耕田、拉車。中國產(chǎn)的以黃牛、水牛為主
      牛 niú

      部首: 牛 部首筆畫: 04 總筆畫: 04

      牛 cattle;moggy;moo-cow;ox;

      牛 niú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作“牜”。中間一豎表示牛面,上面兩豎加彎表牛角,下面兩小撇表示牛耳

      (2) 牛屬或近緣屬的成員。哺乳動物,體型粗壯,角中空,由頭骨向兩側呈大弧度伸出。力大,能耕田、拉車。中國產(chǎn)的以黃牛、水牛為主 [ox;cattle]

      牛,大牲也。――《說文》

      坤為子母牛。――《易·說卦》

      牛也用來形容人

      純離為牛。――《左傳·昭公五年》

      東鄰殺牛。――《禮記·坊記》

      牛曰太牢。――《大戴禮記·曾子天圓》

      牛田牧田。――《周禮·載師》。司農(nóng)注:“牛田以養(yǎng)公家之牛。”

      風吹草低見牛羊。――《樂府詩集·敕勒歌》

      系向牛頭充炭直。――唐·白居易《賣炭翁》

      不數(shù)歲,田百頃,樓閣萬椽,牛羊蹄躈各千計。――《聊齋志異·促織》

      牛科動物的共同特點是體質強壯;有適合長跑的腿;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適于奔跑;門牙和犬齒都已經(jīng)退化,但還保留著下門牙,而且下犬齒也門齒化了,三對門齒向前傾斜呈鏟子狀,由于以比較堅硬的植物為食,前臼齒和臼齒為高冠,琺瑯質有褶皺,齒冠磨蝕后表面形成復雜的齒紋,適于吃草;為了貯存草料、躲避敵害,它們的胃在進化中形成了4個室:即瘤胃、蜂巢胃、瓣胃和腺胃,還具有“反芻”的習性,使食物能夠得到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更重要的是它們的角與鹿類有極其明顯的區(qū)別。通常情況下,1歲以后的雄獸和雌獸的頭骨上都長有一對粗大的角,角的形狀在各種之間有所不同,但都是額骨的突起衍生出來形成的對稱骨枝。外邊包著一層角質套,角質套可以脫下,角內(nèi)部是空心的,所以又叫“洞角”,牛科動物也因之被稱做“洞角”動物。角不分叉,外面還有一層堅硬的角套,角套為空心,套在骨質的角心上,并且隨著角心的生長而擴大,所以也把它們叫做“洞角類”。與鹿類具有的實角不同,牛科動物的角上沒有神經(jīng)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后,不能再生長。除了北美洲的叉角羚羊的角是分叉的,而且每年換角套外,一般牛類的洞角長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長,而且不更換角套。

      牛科動物起源于中新世,是由原古鹿類分化的一支混雜而進步的支系,在上新世和更新世,向著很多復雜的適應輻射方向發(fā)展,歐亞大陸是它們早期發(fā)展的區(qū)域,以我國為中心的亞洲中部和東部地區(qū)是早期偶蹄類輻射的中心地區(qū),很多牛科動物的化石在我國的上新世和更新世的地層中被發(fā)現(xiàn),包括原始牛、水牛、野牛、羚羊和轉角羚羊等。

      在中新世時期的北美洲出現(xiàn)了叉角羊,是牛類分化出來的一支,體形似鹿,它們既有扁平而彎曲且不脫落的角,又有鹿角似的分叉結構,現(xiàn)在大部分種類已經(jīng)絕滅,仍然生活在北美洲大陸的叉角羚則是叉角羊分化中殘存的種類,被看作是介于鹿類與牛、羊類之間的一個類型。

      在牛科動物中,一般將牛屬、水牛屬、倭水牛屬、非洲野牛屬和野牛屬的動物通稱為牛類,共有大約16種。牛類是哺乳動物中最后出現(xiàn)的一個類群,很可能起源于原始的羚羊類,隨著進化過程,體形演變?yōu)楦叽蠖眩闹謮眩_到頂點的便是非洲野牛屬和野牛屬。牛類的共同特點是雄獸和雌獸頭上都有表面光滑的角,并且緊靠著枕骨的兩側長出,角的基部遠遠地分開,吻邊沒有毛,尾巴較長,末端有簇毛串,眼睛前面和趾間沒有臭腺,雌獸有4個乳頭等。

      牛屬中共有8種,其中包括家牛和它的祖先原牛和瘤牛。現(xiàn)在世界上大約飼養(yǎng)著11億只家牛,大約500個品種,依照其用途分為乳用種、肉用種、肉乳兼用種和肉用與勞役兼用種等。一般認為歐洲系的家牛是在大約7000年以前由生活于歐洲及非洲北部的原牛經(jīng)過人工飼養(yǎng)、培育而成的,原牛體形雄偉,頸部有小的肉垂,頭頂有飾毛,從前的數(shù)量很多,后來隨著森林被大量采伐而逐漸減少,并于1627年絕滅。亞洲系的家牛的祖先可能是生活于印度的瘤牛,這兩個家牛系是否同種尚不清楚,但家牛都是它們的后代,以及它們的雜交品種,共同特點是角的橫斷面都呈圓形,背部低平,有13對肋骨等。

      作為生物學角度,牛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即牛一共有4個胃室。

      牛的胃由4個胃室組成,即瘤胃、網(wǎng)胃、瓣胃和皺胃。飼料按順序流經(jīng)這4個胃室,其中一部分在進入瓣胃前返回到口腔內(nèi)再咀嚼。這4個胃室并非連成一條直線,而是相互交錯存在。(一)瘤胃 成年母牛的瘤胃容積可達151升,能存136千克內(nèi)容物。瘤胃的功能有:1.暫時貯存飼料 牛采食時把大量飼料貯存在瘤胃內(nèi),休息時將大的飼料顆粒反芻入口腔內(nèi),慢慢嚼碎,嚼碎后的飼料迅速通過瘤胃,為再吃飼料提供空間。 2.微生物發(fā)酵 飼料不斷進入和流出瘤胃,唾液也很穩(wěn)定地進入瘤胃,調控酸堿度。微生物(細菌、真菌和原蟲根據(jù)飼料類型進行不同的發(fā)酵,發(fā)酵終產(chǎn)物被牛經(jīng)瘤胃壁吸收利用。瘤胃微生物可以消化粗纖維,分解糖、淀粉和蛋白質;合成氨基酸和蛋白質,合成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K。 為了保持瘤胃的正常功能和合成B族維生素及蛋白質,瘤胄細菌和原蟲需要不斷從日糧中獲得營養(yǎng)物質,包括:(1)能量 除粗纖維等緩慢釋放的能量外,牛還需要一定量的快速釋放能量,如糖、糖蜜或淀粉。牛在飼養(yǎng)中必須考慮適當?shù)木直葋砼浜先占Z,才能使飼料利用率達到最高值。 (2)氮源 分為降解速度快的氮源<如尿素)和降解速度;慢的氮源(如豆餅)。兩者比例合適才能使微生物生長速度最快。生產(chǎn)中一般要求前者占25%,后者占75%。(3)無機鹽 以鈉、鉀和磷為最重要,如果飼料中使用尿素,也須考慮硫和鎂。對微生物生長比較重要的微量元素是鈷,因為鈷不但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長,還是合成維生素B12的原料。(4)未知因子 也叫生長因子。對于牛,有兩個重要的未知因子來源,一是苜蓿,一是酒糟,兩者都能刺激瘤胃微生物的生長,但具體是什么物質起作用,目前還不知道。瘤胃微生物發(fā)酵飼料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大量二氧化碳、甲烷和氨,還有少量的氫氣、硫化氫、一氧化碳及其他氣體。正常情況下,這些氣體經(jīng)呼吸道排出,有時牛不能及時排出氣體,就會發(fā)生瘤胃臌脹病。 (二)網(wǎng)胃 網(wǎng)胃位于瘤胃前部,實際上這兩個胃并不完全分開,因此飼料顆粒可以自由地在兩者之間移動。網(wǎng)胃內(nèi)皮有蜂窩狀組織,故網(wǎng)胃俗稱蜂窩胃。網(wǎng)胃的主要功能如同篩子,隨著飼料吃進去的重物,如釘子和鐵絲,都存在其中,因此,美國的牛仔都稱網(wǎng)胃為“硬胃”。(三)瓣胃 瓣胃是第三個胃,其內(nèi)表面排列有組織狀的皺褶。對瓣胃的作用還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它的主要功能是吸收飼料內(nèi)的水分和擠壓磨碎飼料。(四)皺胃 牛的皺胃也稱為真胃。其功能與單胃動物的胃相同,分泌消化液,使食糜變濕。真胃的消化液內(nèi)含有酶,能消化部分蛋白質,基本上不消化脂肪、纖維素或淀粉。飼料離開真胃時呈水狀,然后到達小腸,進一步消化。未消化的物質經(jīng)大腸排出體外。

      唐代詩人元稹《生春》詩:“鞭牛縣門外,爭土蓋春蠶。”先“鞭”而后“爭”,是古代送冬寒迎新春風俗語的兩部曲。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周禮·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氣。”后來一直保留下來,但改在春天,盛于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jīng)》后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以至成為民俗語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

      康熙《濟南府志·歲時》:“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東郊。作五辛盤,俗名春盤,飲春酒,簪春花。里人、行戶扮為漁樵耕諸戲劇,結彩為春樓,而市衢小兒,著彩衣,戴鬼面,往來跳舞,亦古人鄉(xiāng)儺之遺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擊土牛者三,謂之鞭春,以示勸農(nóng)之意焉。為小春牛,遍送縉紳家,及門鳴鼓樂以獻,謂之送春。”鞭春牛的意義,不限于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人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浙江境內(nèi)迎春牛的特點是,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即叩頭,拜完,百姓一搖籃而上,將春牛弄碎,然后將搶得的春牛泥帶回家撒在牛欄內(nèi)。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種繁殖巫術,即經(jīng)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nèi)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我國少數(shù)民族也有慰問耕牛的習俗,稱為“獻牛王”。貴州的荔枝、羅甸、安龍等地的布依族,以農(nóng)歷四月初八為牛賀歲。是日,讓牛休息一天,讓牛吃糯米飯。仡佬族的牛王節(jié)也稱“牛神節(jié)”、“敬牛王菩薩節(jié)”、“祭牛王節(jié)”,每年農(nóng)歷十月初一舉行。那一天,人們不再讓牛勞動,并用上好的糯米做兩個糍粑,分掛在牛角上,然后將牛牽到水邊照看影子,以此種方式為牛祝壽。在貴州榕江、東江一帶的侗族中,每年夏天六月初六舉行“洗牛節(jié)”,屆時春耕已結束,人們把牛牽到河邊洗澡,并在牛欄旁插幾根雞毛和鴨毛,表示為牛洗耳恭聽塵,祈禱耕牛平安健壯。

      喪葬在布依族的人生禮俗中,是一個比較隆重的項目,其儀式是轉戛,而轉戛儀式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是砍牛。近人董振藻在《黔中苗乘》中有這樣的記載:“親死,選牛一頭或數(shù)頭,親戚朋友攜雞來祭,即繞牛而奠之(相傳前親死,分食其肉,今以牛代之)。奠畢,屠牛分食而散。”流行于云南中部、麗江山區(qū)的納西族在喪葬時有跳耗牛的風俗。老人死后,火化取骨,主人在院內(nèi)燃起火堆,來客圍在四周,跳喪葬舞,領舞者唱著挽歌。歌舞畢,眾人依次向骨灰跪拜。隨后牽來一頭牛,提起牛耳,將一碗牛奶灌進去。若耗牛揚蹄蹦跳,即為好兆;若不跳,再灌一碗,則認為亡靈不要此牛,就要另換一頭再灌,然后捆住牛的四蹄,請父母雙全的健壯男子宰牛。通常先取牛心,再剝皮分肉,將牛心、牛肉獻于骨灰袋前,稱“生祭”。肉煮熟后再祭一次,稱為“熟祭”,祭畢埋骨入土。

      在漢族交際風俗中,有“結牛財親”一說,流行于湖南一帶。在當?shù)兀活^ 牛幾戶其用的稱為結牛財親,并視作親戚,牛的所有權一旦換成別人,其“親戚”關系也到此結束流行于陜西留壩縣等地的“牛王會”,是為老人做壽的稱謂,因為牛耕田犁地,有功于人,并且排在生肖的前列,以牛為名給老人祝壽,以表示尊敬。

      苗族有搶牛牛尾的婚姻風俗,流行貴州西北一帶。男女訂婚后,女方要喂養(yǎng)一頭黃牛,待婚禮那天將牛牽到現(xiàn)場,度用兩根z繩索絆信牛腿。然后由新娘一刀砍下牛尾,新郎會立刻上去搶奪牛尾,若能在女方父母到來之前奪得牛尾,便可立即成婚,否則婚姻告吹。

      牛,十二生肖之一。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僅供畜牧人網(wǎng)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頭暈

    傷心

    搞笑

    抗議

    路過

    已閱

    支持

    超贊

    最新評論

    發(fā)布主題 聯(lián)系我們

    關于社區(qū)|廣告合作|聯(lián)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yè)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8 20:54,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拜城县| 宁化县| 巧家县| 延长县| 临夏市| 琼结县| 社旗县| 沿河| 常山县| 阳信县| 浦东新区| 徐闻县| 奇台县| 鲁山县| 台山市| 连州市| 安阳县| 克东县| 当雄县| 滦南县| 栾川县| 虎林市| 昌邑市| 朔州市| 谷城县| 古蔺县| 凤山市| 荆门市| 修武县| 通许县| 木兰县| 宜兰市| 龙川县| 龙门县| 丹寨县| 泰顺县| 克拉玛依市| 马关县| 论坛| 清徐县| 舒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