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很早就有關于相牛術的記載。傳說春秋時代齊桓公謀士寧戚著《相牛經》,后傳給百里奚,到漢代河西薛公得其書以相牛,并作注解,漢末由高堂生傳至晉代。但這一著作也可能是漢代早期的人假托歷史人物之名,總結從春秋到秦漢民間的相牛經驗而成。原作《相牛經》已失傳,僅在《齊民要術》和其他古農書中散見有關內容。清代的《相牛心境要覽》是一部內容遠勝于《相牛經》的相牛專著,全書1.2萬余字,以介紹相水牛技術為主,次及黃牛,其中大部分可作現代役牛鑒定的參考。 放牧是古代養牛的早期方式。甲骨文中的牧字即表示以手執鞭驅牛。《說文解字》把它解釋為養牛人。夏、商時代的牧官,包括牧正和牧師,既是地方官,也是管理養牛和其他畜牧生產的頭目。牛群放牧的形式和近世相似。放牧地也有指定,曾有郊地、林地、牧地的區別。隨著牛用途的發展,放牧為主的養牛方式逐漸向舍飼過渡,或二者結合。甲骨文中的牢字表示供躲避風霜雨雪用的簡易牛欄或牛棚。 《秦律》中已有對牛馬的飼養管理和使用的保護條例。北魏《齊民要術》指出,養牛要“寒溫飲飼,適其天性”,還提到造牛衣、修牛舍,采用墊草,以利越冬等,表明已很重視舍飼管理措施?!短屏洹访鞔_規定官牛的飼料由政府定量供應。《農桑輯要》在總結元代以前耕牛的飼養方法時提到:每三頭牛日給豆料達八升,每日定時喂給,每頓分三次,先粗后精,飼畢即耕用。到明、清二代,耕牛飼養采取牧喂結合的方法。徐光啟《農政全書》中所述,適用于江南;蒲松齡《農桑經》、包世臣《齊民四術》和張宗法《三農紀》中介紹的飼料處理和喂牛方法,適用于華北。清楊秀元《農言著實》介紹陜、晉各省用苜蓿喂牛的經驗,更有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