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有一句名言: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這贊美了牛的一種奉獻精神。 那么,牛吃入的草是怎么變成甘甜醇美的牛奶的呢?這得從牛的特性講起,牛屬草食家畜(反芻動物),和一般家畜不同,牛有四個胃,主要是有一個龐大的瘤胃,成年產奶母牛的瘤胃容積約為110升,占體重的15%左右,它象一個龐大的貯藏發酵罐。當然,高產奶牛光靠吃草是不能滿足營養需要的,一頭日產40千克牛奶的高產奶牛,一天除了采食30多千克的貿易量(包括新鮮牧草、青貯、干草等),還需補充飼喂10多千克的奶牛糟料補充料(由玉米等谷實、豆粕等餅粕及礦物質、維生素等添加劑配制而成),同時還要給予70-90千克的清潔飲水。 牛采食的特性是:采食草料的速度快而咀嚼不細,每頓進食量大,飽食后再將咀嚼不細的草料逆嘔至口腔,再咀嚼再混合唾液后吞咽。 瘤胃是一個微生物的世界,瘤胃內微生物種類繁多,數量巨大,每1克瘤胃內容物中就有100億個細菌和50-100萬個原蟲,整個瘤胃內容物中的微生物可達1015以上,這些微生物對草料的消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奶牛采食的草和其他飼料在瘤胃這個龐大的貯藏發酵罐內不停地攪拌,微生物把纖維素等咬斷、磨細,分解成揮發性脂肪酸為奶牛提供能量、菌體蛋白、脂肪等。70-85%的飼料干物質在瘤胃內被消化,剩下的15-30%在小腸等后消化道被消化吸收。消化的營養吸收入血,通過血液送到全身,送到乳房,在乳房合成牛奶。 血液是生產牛奶的原料。牛奶和血液二者有很大差異,從顏色看血液是鮮紅的,牛奶是乳白的;成分也有很大差異,牛奶中含量較高的乳糖、脂肪、酪蛋白、檸檬酸等在血液中幾乎沒有,它們是在乳腺內生成的,無機物是在乳腺內被濃縮的,牛奶中鈣和磷的含量明顯比血液高,維生素A和D等脂溶性維生素等在牛奶中含量也較高。 為了牛奶生產的需要,血液一刻不停地流經乳房,據科學試驗表明:生產1升牛奶需要有500升的血液流經乳房。每天生產40千克牛奶的高產奶牛,流經乳房的血液每分鐘約為14升,每天約為20噸,如用4噸的奶罐車來裝運,則需要5輛車。所以,高產奶牛既要有良好的采食能力、發育良好的乳房,同時還需要有強健的心臟和流經乳房的循環系統。 奶牛是最經濟的家畜,它對人類要求的最少,而貢獻最大。它吃的是草,產出的是牛奶。眾所周知,人的生命活動、工作、學習及生產勞動,每天都需要熱能,而人體本身又不會制造熱能。“能”主要來源于太陽光。而人體本身又不能直接利用太陽光的“動能”。因此人類只能利用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光的“動能”貯存在植物株內的“潛能”而生存,遺憾的是人類利用這種“潛能”的能力又是極為有限的,只能利用其籽實、果仁、果肉、塊根、塊莖等,而這一部分僅占植株的25%,其余的75%則是不能利用的植物秸稈,但植物等秸稈經過青貯或氨化可變成奶牛的好飼料,奶牛之所以能夠有效地利用秸稈、雜草,是如前所說的有它的生物學和生理學特性所定的。 綜上所述,奶牛是能將粗飼料轉化成動物蛋白質效率最高的草食家畜。發展奶牛業,對合理利用我國的自然資源、改善食品結構、增強人民體質具有重要意義。(來源:乳業博物館;作者:王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