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把飼料做好是2011年飼料行業的主題,其中可能會突出三個主旋律。
一是健康問題。養殖動物的健康狀況已經成為制約飼料發揮自身營養價值的主要因素,如果動物不健康,再好的飼料也不能讓它們長得更快、生產成績更好。養殖戶雖然已經明白,健康問題并不是飼料廠的責任,但是養殖戶還是會歡迎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動物健康問題的飼料和飼料生產企業。 當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已經不再神秘和有效的時候,飼料企業又該如何幫助養殖戶解決動物健康問題呢?有的飼料企業選擇組建技術服務隊伍,為養殖戶提供面對面的服務;有的飼料企業嘗試把生物技術應用到飼料當中,其中微生態制劑和生物飼料概念最值得關注;還有不少飼料企業在探討其他抗生素替代技術。總之,圍繞動物健康問題所展開的探討,將構成飼料行業2011年的第一個主旋律。 二是成本問題。隨著各種飼料原料價格的輪番上漲,飼料企業面臨越來越大的成本壓力,如何有效控制成本必定成為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飼料行業是一個微利行業,再以行業老大、六和集團為例,2010年生產飼料超過一千萬噸、銷售收入300多億,而飼料板塊所創造的利潤可能只有4個億左右,利潤率在1.3%~1.5%之間。 而我們知道,在一個大型飼料集團內部,不同生產廠所生產的不同品種、不同批次的飼料在一年當中其水分會在11%~14%之間波動,飼料水分的變動范圍超過了飼料的平均利潤率。飼料企業所賺取的微薄利潤,似乎稍不留神都有被蒸發掉的危險。由此可以想象,控制成本對飼料企業意味著什么。和控制水分同樣重要的是,飼料企業還需要精心控制各種原料的品質和成本,要從購買原料上升到購買“核心營養價值”的層面上來。如果你購買蛋白原料,還只會計算粗蛋白含量,可能就不夠了,你要想清楚動物最終需要的核心營養價值是什么、該原料中的含量有多少、拆開了算應該值多少錢,這樣才行。 如果你要購買油脂,你要搞清楚這油乎乎的一桶“東西”里面到底都是什么?哪些是來自動物的?哪些是來自植物的?哪些是天然的?哪些是被改頭換面的?哪些是動物可以利用的?哪些是沒有價值甚至可能有害的。如果你要購買酸化劑,你要搞清楚,這一噸叫酸化劑的東西里面到底都是什么?你買酸化劑到底是在買什么?是買氫離子嗎?還是要買酸根離子?你想達到什么目的?如果選擇和采購每個原料都能夠想清楚、搞明白,你可能會節省出不止1.5%的成本,那可能意味著你的利潤會大幅度增加。毫無疑問,選擇原料是飼料行業最重要的技術,它反映了你對動物營養需求本質的理解水平以及對各種原料核心營養價值的把握能力,只有基于這兩點,你才能設計出真正合理的配方、生產出真正適合動物需要的好飼料。 三是功能問題。競爭激烈的商業化飼料品種受市場價格的約束,技術上難以有本質突破,配方師有時候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在一些新產品、一些差異化的品種方面,商業化飼料企業還可以有所創新,可以完全從功能、效果和技術的角度來開發飼料產品,充分發揮動物營養和飼料技術的潛力。這一現象在大型養殖企業和一條龍企業的自配料當中表現的更加突出,因為對自配料而言,只要飼料做得好,投入產出比合適,飼料成本本身不是太大問題。 因此,針對特定的目標市場研發具備特定功能、效果獨特、投入產出比合適的飼料品種,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方向。除了大家熟悉的教槽料之外,我覺得能夠避免便秘的哺乳期母豬料、能夠降低沙門氏菌污染水平的種禽料、能夠避免肉質過于肥膩且能夠增加肉質“韌勁”的水產料、能夠減少奶牛乳房炎的生物TMR等,都是值得飼料行業探索的、市場迫切需要的功能型飼料品種。 總的看來,做飼料就好比是在麻袋上繡花,底子粗糙,活卻要細膩,不容易。把飼料做好是真功夫、巧功夫、長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