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飼料行業熱門話題很多,溫氏集團的輝煌成就、中糧集團“全產業鏈”的宏圖,使得產業鏈一詞一度成為飼料行業最具吸引力的魔咒,飼料行業的大小精英們,就算沒有被“鏈”住雙腳、也大都被“戀”住了雙眼;六和、雙胞胎等企業爆發性的增長,又讓飼料行業對模式和戰略之類的詞匯興趣倍增;海大、大北農在資本市場上的閃亮登場更是讓不少飼料企業怦然心動,隨即上市和資本運作之類的話題立即成為熱門。 一時之間,就連賣添加劑的銷售人員都發現,和客戶談技術、講產品似乎再也勾不起客戶們的興趣了,不談點上市、模式和產業鏈之類的話題,都有點上不了臺面的感覺。敝公司有一個美國人,是動物營養專家,本希望能夠為飼料廠提供一點技術服務,但是,由于這位美國仁兄不了解上市、模式和產業鏈這些當前在中國飼料行業最流行的時髦詞匯,和客戶缺少“共同語言”,被弄得有點摸不著頭腦,想不明白飼料企業怎么好像對技術不太感興趣了呢? 反而倒是一些大型的養豬集團,十分誠懇地、不斷地邀請他去幫助調整一下配方、做一些技術服務,而且每次都能夠做一些改進、改善,很受歡迎。大型養殖企業對動物營養的熱衷、對改進飼料配方的迫切以及對把飼料做好的執著似乎遠遠超過的了商業化飼料企業。難道飼料行業真的出現了這樣的局面:用不著把飼料做好就能把飼料企業做好了嗎? 帶著這樣的疑問,最近我仔細觀察和分析了一些飼料企業,也請教了不少行業的權威。感覺飼料行業還是要首先把飼料做好,尤其是中小型飼料企業。 如果說2011年飼料行業有什么主題,我個人覺得把飼料做好還是最重要的主題。 首先,把飼料做好并不容易,我們的飼料目前也遠遠談不上已經做得好了。即便是以質量控制著稱的德國人,也會發生二惡英這樣的嚴重事件。我經常聽到一些小型飼料企業的老板、配方師說,他們做的某個品種的飼料和正大等知名企業的同類產品在品質和料肉比方面不相上下,我完全相信他們講的是真話、是事實。 但我也經常聽到一些大企業的配方師抱怨,說飼料這一行不好干,一會出現黃膘肉的問題、一會雞不吃料了、一會豬拉稀了、一會種鴨不下蛋了、一會魚不長了等等,一出事他們就心驚肉跳,沒日沒夜在市場上跑,向客戶道歉,賠人家錢,為查明原因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運氣好的能夠很快找出原因,及時把問題解決了。運氣不好的,始終都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