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呼圖壁縣奶業發展經過三起三落,已從自產自賣、分散養殖發展到規模化、產業化養殖,從數量擴展型走向質量效益型,日漸進入佳境。繼2006年成為全疆唯一跨入全國奶牛生產百強縣之后,今年該縣又確定了在2012年前進入全國30強奶業基地縣的目標。該縣奶業發展的歷程給我們以啟示—— 以政策扶持為引導 當地把奶業發展作為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標志性產業來抓,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縣財政從2009年開始,每年安排1000萬元以上的資金用于扶持奶業及畜牧業發展。同時采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引導農戶參與標準化養殖小區、性控凍精推廣和擠奶廳、托牛所建設。 新建一個奶牛養殖小區和標準化擠奶廳,縣財政分別給予20萬元和10萬元補貼,對規范化建設運行的托牛所,每個給予10萬元補貼。 在資金上,除了采取5—10戶農牧民聯保信用貸款、擔保貸、抵押貸等多種形式外,還對規模化養殖的農戶進行貼息補助,養殖戶為優質奶牛買保險,每頭補助240元。 政策效益帶來高漲的養殖積極性。目前全縣僅優質荷斯坦奶牛的存欄數就由2001年的3637頭上升到5萬多頭,已建成奶牛標準化養殖小區45個,千頭牛場10個,機械化擠奶廳15個,托牛所4個,年產鮮奶16.8萬噸。 標準化養殖小區是突破口 呼圖壁縣在奶牛養殖中走過“自給自養、自產自賣”的路子,這種小農經濟的養殖模式已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畜牧業的發展要求。為加快提升奶業發展,他們把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作為轉變奶業發展模式的突破口,大力實施“退戶進區”戰略,積極引導養殖大戶建設標準化養殖小區,從庭院散養進入小區發展規模化養殖,并結合機械化擠奶廳,提高牛奶的質量和產量。 在養殖上,該縣有“公司+小區+農戶”“小區+合作社+農戶”“公司+小區+合作社+農戶”以及托牛所等多種形式,并實行統一飼養、配種、防疫、管理、結算、銷售。 目前,全縣的奶牛都實行了舍飼,70%進入小區,今年還將新建標準化奶牛養殖小區5個,機械化擠奶廳5個,托牛所5個。 品種改良是抓手 實現良種化是呼圖壁縣提高奶業市場競爭力最重要的抓手,而且當地也有天時地利之便。呼圖壁種牛場是我國最重要的種牛基地之一,當地積極推進與種牛場的融合發展,依托該場的技術、品種優勢,大力推廣優質凍精冷配、性控凍精、胚胎移植等技術,由過去千里迢迢赴內地買牛,現在全部實現良種的自繁自育。 這幾年,該縣每年都購進優質凍精3萬枚以上,性控凍精3000枚以上,使產犢的母犢率達到95.5%以上,全縣奶牛年自然增長5000頭左右。通過品種的優化,使每頭奶牛產奶量實現了年增長20%左右,全縣的種群增長率在32%左右。牛奶年平均單產7噸左右,高于全州平均水平300—500公斤。 防疫技術服務也是該縣實現良種化和奶業安全的主要支撐和保障。全縣培訓了46名持證上崗的品種改良員,興建了6個鄉鎮動物醫院+品種改良站,建立牛冷配改良站51個。通過這些措施,培育了一批高產優質的奶牛基礎群體,建立了穩固的奶源基地。 龍頭企業為發展提供動力 沒有龍頭企業的帶動,任何農副產品要實現產業化都難成氣候。呼圖壁縣的奶業能有今天,龍頭企業功不可沒。 2002年,呼圖壁縣引進維維集團,并建成日加工鮮奶300噸的乳品生產線和2個千頭牛場。之后,又先后引進和發展了迪蘭德、綠鷹、大綠洲等企業在當地投資建設奶牛養殖場。呼圖壁種牛場借鑒以色列先進的奶業發展模式,引進奶牛管理技術和設備,建成高標準、現代化、具有國內一流水平的高產奶牛示范養殖場,高產奶牛存欄超過1萬頭。這些企業輻射帶動了一大批奶牛養殖戶參與發展奶牛業,促進了當地奶業向規模化、產業化、高效化邁進。 西域春乳業有限責任公司是呼圖壁種牛場旗下的乳制品加工企業,其酸奶產品現在已占全疆酸奶市場近50%的份額,乳品占烏魯木齊市場80%的份額,已成為西部地區規模最大的現代化奶牛示范養殖場。 現在,僅維維集團和西域春乳業兩家乳品企業的日處理鮮奶能力就達600噸以上,鮮奶供不應求,這使得奶牛養殖戶信心大增,都把奶牛養殖看作朝陽產業,攢足了勁向前發展。這些龍頭企業不僅成為呼圖壁縣實現奶業跨越式發展的堅強支撐點,也為當地加快創建全國奶業30強基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本文來源:新疆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