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化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是促進農業發展,增強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的需要途徑,更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和諧社會的需要。年來我國響起了農業產業化調整號角,實施了農業產業化調整的政策,但是農村的農業產業化怎么進行調整,農業產業化究竟出路何在? 一、未來農業產業化發展出路 筆者認為未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不是簡單的進行一些行業、規模、數量上的調整。如去年某農戶養雞50只,今年養殖80只,去年從事蔬菜種植的農戶較多,今年通過政策鼓勵從事養豬的農戶占絕大多數,這樣絕對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業產業化調整,也不是未來農村農業產業化調整的根本出路所在。筆者認為未來農村農業產業化調整的方向和趨勢必定是:通過政府、專業協會的組織和協調,把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生態食物鏈循環的有機模式,形成一個生態型、科技型、規模型、環保型、自然型、健康型的農業產業化基地,打造一個生態食物鏈周期型循環的生態農業產業化基地。如可以把玉米種植與養殖業結合起來。種植玉米可以養豬和牛,用牛糞和土飼養蚯蚓,用蚯蚓飼養土雞,剩余的豬糞、雞糞和分解物作為優良的有機肥料用來種植玉米,這正好是一個生態食物鏈條周期的循環,既無污染,又形成了一個農業產業化模式生態基地,這樣的農產品在沒有污染,促進人們身體健康的同時,符合自然發展的規律,更符合了現代人們擁抱自然、回歸自然地強烈愿望,生態型、環保型、自然型、健康型的農業產業化調整模式必定是未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二、未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措施 1、養殖的種類不僅僅局限在生豬、雞、鴨等小型動物。 從未來市場行情分析,生態食草型的牛肉和羊肉將占較大比例,結合水稻、玉米種植面積較廣,稻草、玉米桿等牛羊飼料十分豐富的良好條件,應該建立生態型、科技型、規模型的牛羊養殖基地,以彌補養殖種類較單一的不足,促進種植業附屬品如稻草、玉米桿的有效利用。 2、通過政府、專業協會的組織和協調,把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生態食物鏈的有機模式。 通過政府、專業協會的組織和協調,把我鎮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生態食物鏈循環的有機模式,形成一個生態型、科技型、規模型、環保型、自然型、健康型的農業產業化基地,打造一個生態食物鏈周期型循環的生態農業產業化基地。如可以把玉米種植與養殖業結合起來。種植玉米可以養豬和牛,用牛糞和土飼養蚯蚓,用蚯蚓飼養土雞,剩余的豬糞、雞糞和分解物作為優良的有機肥料用來種植玉米,這正好是一個生態食物鏈條周期的循環,既無污染,又形成了一個農業產業化模式生態基地,這樣的農產品在沒有污染,促進人們身體健康的同時,符合自然發展的規律,更符合了現代人們擁抱自然、回歸自然地強烈愿望,生態型、環保型、自然型、健康型的農業產業化調整模式必定是未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3、解放思想,轉變觀念。 堅決把發展農業產業化提升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來認識,增強緊迫感,樹立扶持產業化經營就是扶持農業,扶持特色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觀念。把農業產業化的思想意識充分傳達給農民,通過宣傳教育,技能培訓、考察參觀等方式真正調動農民參與農業產業化進程的積極性,讓農民成為我鎮農業產業化進程的主力軍,農業產業化只有真正做到農民的積極參與和支持,才能成為可能,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4、大力發展特色企業,通過特色企業,引導農民有組織地走向市場,有效克服農民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 一是要把發展特色企業與培育區域主導產業結合起來。二是企業必須確定立足農業謀求發展的經營思路,避免不切實際盲目上項目,鋪攤子。使特色企業向大(帶動面大)、高(技術含量高)、長(產業鏈條長)的層次發展。三是要以工業化的理念謀求發展,運用工業生產的方法管理農業企業,以市場引導生產,以流通帶動生產。實行定點培植、重點引進,盡快培育一批特色企業,通過試點產業的成功,用實實在在的例子帶動人民參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的積極性,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進程。 5、完善組織體系和機制建設。 通過有意識地組建經濟合作組織、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銷售公司等,將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諸環節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確保產業按照一體化的方向順利發展。以小城鎮建設為載體,下大力氣抓好農副產品直銷市場建設,實現千家萬戶的分散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市場之間的有效對接。積極組建各類專業化中介經紀人隊伍,鼓勵更多的有經營才能的人參與到產業化營銷體系中去,實現農副產品的轉化增值。通過組織體系的完善,帶動基地建設,推動產業發展,最終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 本文內容由 曹錦萍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