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咬尾癥在集約化和規模化養豬場所時有發生,而且一旦發生還難以制止。根據實踐經驗對豬咬尾癥應采取以下八項措施。 一、豬的營養需求要滿足。豬咬尾癥發生的原因之一是所飼喂日糧營養失調,搭配不當,故應根據豬不同階段的營養需求供給全價配合飼料。發現有咬尾現象時,應在飼料中添加一些礦物質和維生素。同時保證充足的飲水。 二、豬的組群要合理。從外地購進大批苗豬時,應把來源、體重、體質、毛色、性情等方面差異大的豬組合在一圈飼養,如有因運輸中碰破皮等外傷的豬,應及時分開飼養,以防因血腥味引起相互咬尾。 三、飼養密度要適宜。豬的飼料密度一般應根據圈舍大小而定,原則是以不擁擠,不影響生長和能正常采食飲水為宜。一般以每群飼養10-12頭為宜。冬季密一些,夏季稀一些,嚴格的按2-3月齡的豬每頭占地面積為0.5-0.6平方米,4-6月齡占地為0.6-0.8平方米。 四、育肥豬應早去勢。育肥仔豬提早去勢不僅能提高育肥性能和胴體品質,而且還有利于避免因公母在相互爬跨而引發咬尾癥。 五、衛生環境條件要良好。豬對衛生環境很敏感,尤其是規模化和集約化養豬場,必須要有良好的通風設備以及溫度調控、糞便處理等一整套設備。使豬舍達到夏季能防暑降溫,冬季能防寒保暖的標準。 六、要定期驅蟲。在豬的一生中,應定期驅除體內寄生蟲2-3次;即分別在豬30-40日齡、70-80日齡、100-110日齡時各驅蟲1次。同時要注意馬鈴薯除體表虱、疥癬等。否則會因寄生蟲影響而導致咬尾癥的發生。 七、單獨飼養有惡癖的豬。豬咬尾癥的發生常因個別好斗的豬引起。因此,如在圈中發現有咬尾惡癖的豬時,應及時從豬群中挑出單獨飼養;對特別好斗好咬又無圈單獨飼養的豬,可每頭用氯丙嗪80-100毫克、20%硫酸鎂20毫升進行肌注或者灌取安眠藥3-4片,保持安靜。 八、治療方法。對輕微咬尾現象的豬群,可采用白酒或汽油稀釋后對豬群進行1-2次噴霧,能起到有效的控制;對被咬傷的豬應及時用高錳酸鉀液清洗傷口,并涂上碘酊以防止傷口感染,咬傷嚴重的可用抗菌素治療。 摘自:《福建科技報》 本文內容由 爽歪歪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