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體生長是一種受多種因素影響的高度協同的復雜生理過程,在動物生長發育的調控中神經一內分泌軸起著最關鍵的作用。作為調控生長的核心,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 GH)的分泌主要受下丘腦分泌的生長激素釋放因子和生長激素釋放抑制因子的雙向調節,其中生長抑素(SS)是抑制垂體GH分泌的主要下丘腦激素。SS的抑制作用最終表現為使機體代謝降低,生長受阻。目前,生產上采取的一些調控SS水平的措施,如免疫技術。基因工程疫苗和利用半胱胺等已取得明顯效果,其基本原理就是通過降低機體內SS含量,解除SS對消化系統及GH、IGF-I等的抑制,達到促進動物生長的目的。現就生長抑素調控技術的一些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一、免疫調控技術的在動物研究中的應用。 SS免疫調控技術在畜牧生產上是一種很有發展潛力的技術。它包括利用疫苗誘發機體產生免疫反應的主動免疫和通過SS抗血清及SS單克隆抗體免疫動物的被動免疫兩種方式。通過免疫SS增加血液GH水平,改善動物生產性能,前人曾做過一些探索,并取得一定效果。 1.1 SS主動免疫促進動物生長。 主動免疫SS可增加動物血液中GH水平,提高GH細胞對生長激素釋放因子(GRF)的敏感性。在生產上SS主動免疫的效果主要表現為延長進食時間,提高飼料利用效率,促進動物生長,改善生產性能如增加乳產量等。 因SS相對分子質量很小,無免疫原性,因此主動免疫動物時必須把SS和蛋白質(如人血清蛋白。甲狀腺球蛋白、牛血清白蛋白和卵清蛋白)載體連接后,形成復合抗原才能激發動物產生相應抗體。SS作免疫原時,動物的一般增重規律是:第1次免疫注射后,因SS對GH具有抑制作用,而此時畜禽自身尚未形成SS抗體,因此在試驗初期體重有所下降,以后隨著抗體逐步形成,通常在4個月左右開始見到增重效果(免疫注射3次后)[1]。 采用主動免疫促進動物生長的研究多見于羊[2],其他動物(如豬)也有少量報道[3]。Spencer在20世紀80年代初將合成的SS連接在人血清α一球蛋白上,制成肽疫苗給綿羊免疫,首次證實主動免疫能促進動物生長。進一步免疫妊娠母綿羊的結果表明,主動免疫不僅顯著增加了母羊泌乳量和羔羊出生重,而且羔羊的生長和飼料轉化率也有明顯改善。徐文忠[4]報道,將SS基因片段連接于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上,再插入痘苗病毒(Vv)的TK基因中,構建了VV-SS/HBsAg重組痘苗病毒,對動物直接免疫。明顯改善了羔羊生長,且母羊增重優于公羊。 1.2 SS被動免疫促進動物生長。 被動免疫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主動免疫易受動物條件、營養狀況以及螫合物性質等多種因素影響,導致試驗結果變異較大的缺點,對提高日糧養分的消化率,改善動物生產性能具有良好的作用。被動免疫SS能顯著延長食糜在消化道中的停留時間,利于機體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Sun(1989)發現,分娩前10天被動免疫SS能提高母羊產奶量和飼料利用率,顯著增加凈毛量和毛纖維直徑。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SS能抑制膽囊收縮素(CCK)(其水平與動物的食欲呈負相關)的作用,增加動物采食量的緣故。對豬的試驗也發現,初生仔豬和綿羊一樣可完整吸收母豬初乳中的SS抗體[3],故給妊娠母豬免疫SS能增加仔豬初生重,促進仔豬生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