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如果能吃上優質的青草和干草,就能為消費者轉化出更多更好的牛奶。干草容易保存,可青草一到冬春季就沒有了。在寒冷的季節里,更不能讓奶牛吃的差,這樣會影響到奶牛的發育和產奶量。但是并不是每位養殖戶都有讓奶牛去吃青草的條件,沒了青草,可以給奶牛吃青貯飼料。 青貯飼料,是奶牛的當家飼料。它的營養價值和適口性非常好。最常見的青貯飼料就是玉米,玉米在收獲后,直接切碎,給貯存起來。在我國北方,有的是存在地下窖,有的是用地上窖,還有用塑料薄膜做成的可以搬動的青貯塑料袋。不管是哪種儲存模式,被密封的玉米在厭氧環境中,都會有很多乳酸菌活動起來,對玉米進行發酵,它們抑制和殺死各種微生物的繁衍,這樣就能達到長時間保存玉米青綠多汁的目的,這樣的青貯料不光奶牛愛吃,蛋白質和維生素的含量也更多的被保留下來。 可盡管選用同樣的優質玉米,同樣進行青貯,出來的結果卻大不一樣。 比較理想的青貯,用手捏完以后不出水,但手上是有點濕,顏色是黃綠色。相反,捏完有水滲出的,或者顏色墨綠或發黑,就是質量偏差的青貯。可是,同樣的玉米原料做出的青貯怎么會出現這么大的差異呢? 這是因為青貯的含水量不同。青貯的含水量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認為含水量在70%~75%是理想的。 別小看這個70~75%的數值范圍,對玉米青貯的質量好壞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水分過高,青貯不僅容易變質,更重要的是,即使沒變質,奶牛吃到肚子里,也不過吃個水飽,獲得的有效養分就會減少。其實,青貯的含水量不只是高了不行,低了也會帶來一些隱患。 如果把水分再往下降到60%~65%,對牛來講也不好,因為這樣的青貯飼料容易發干、霉變。 為了讓青貯的水分能控制在70~75%的標準,這就需要把握住進入青貯窖前的全株玉米的含水量,所以收割玉米的時間就非常關鍵。 玉米的最適收獲期是在子粒乳線下移到子粒1/2~3/4階段。這時候收獲的玉米,不僅含水量合適,而且也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全株玉米里的各種營養。經過切碎(要切成5厘米左右的碎段)、鎮壓、用厚實的塑料布嚴密封頂一定時間以后,奶牛就能一年四季吃到青綠的飼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