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油脂價格近期呈現高位窄幅振蕩格局,強勢特征明顯。目前除了貨幣緊縮政策之外,似乎沒有利空因素,市場對2011年度油脂行情充滿期待,但背后隱藏的風險投資者不可不察。 中國需求增長拉升油脂價格,未來需求增速可能放緩 全球油脂需求總體呈現剛性增長態勢,特別是中國需求成為支撐全球油脂需求增長的主要力量。數據顯示,我國近年食用及工業用植物油需求量逐年增長,并有增速上升的跡象。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數據,近三年平均需求量增長在150萬噸左右,平均增幅接近6%,并預計2010/2011年度增加近 200萬噸,增幅達7.7%,中國增量占全球植物油需求增加量的23%.盡管從長期看,中國在推進城市化及經濟持續較快增長背景下,油脂需求還有增長空間,但從短期看,需求增速可能放緩,特別在最主要的油料--大豆進口上將可能會有所體現。 中國油脂油料進口來源地會重新調整。中國與阿根廷在豆油貿易上的爭端盡管屢平屢起,但總體得到解決的方向不會改變。一方面,中國油脂需求增長不可能過于依賴美國、巴西等國,阿根廷作為全球第三大大豆生產國與全球最大的豆油出口國,中國不會放棄與其合作,只是會運用暫時中止等手段換取其他的貿易利益。另一方面,從實際效果看,2010年國際油脂價格上漲的部分原因就是中國將原先由阿根廷提供的部分轉向美國,使得美國國內庫存下降,價格上漲,最后吃虧的還是中國自己。相關部門自去年10月起重新進口阿豆油,并在12月短暫中止后近日再次允許進口,應該說還是明智的。 進口油脂價格變動趨勢 持續走高的價格也會對需求造成一定抑制。盡管還難以量化目前價格對需求的影響,但從近期棕櫚油進口減少、港口庫存回落、下游接貨猶豫等情況看,價格上漲還是對需求有一定影響的,當然棕櫚油進口減少部分原因在于其存在溶點問題。 油脂油料減產的利多在價格上漲中得到體現 農產品受天氣因素的影響較大,對2010年的油脂市場來說,天氣成為了油脂價格大幅上漲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吸引了投資基金的極大關注。 2010/1011年度美國大豆在生長與收獲季節受到天氣影響,在最近的月度報告中預產量為9150萬噸,比較早預期調減了近300萬噸;阿根廷大豆受拉尼娜現象影響,部分地區播種延誤,美農業部將其大豆產量調低至5050萬噸,較上月再調減150萬噸;馬來西亞棕櫚油因降雨過多影響收獲,目前預產量為 1860萬噸,較原預期下調近200萬噸。另外,天氣因素也造成了中國、德國、法國油菜籽減產。 正是在不利天氣導致減產的背景下,油脂價格大幅上漲。據統計,國內三大油脂菜籽油、豆油和棕櫚油指數2010年分別上漲24.6%、 31.7%和35%,在農產品漲幅中僅次于棉花與白糖。美芝加哥豆油與馬來西亞棕櫚油價格2010年漲幅也都在42%以上。可以說,減產因素已在價格上漲中得到了一定體現,而基金在價格上漲中起到了主導作用,目前有減倉跡象。另外,據氣象機構預測,拉尼娜現象可能會持續至2011年第一季度。從目前情況看,阿根廷大豆產區天氣狀況有所改善,天氣對馬來西亞棕櫚油的影響也明顯緩和,因此天氣題材的炒作可能暫告段落,下一個天氣方面的炒作將轉向美國大豆播種。此外,近期中國南方部分省市遭遇雨雪冰凍災害,可能會對新季油菜籽生長產生一定影響,宜加以關注。 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對價格有壓制作用 中國國內CPI持續走高,國家為管理通脹預期、控制物價過快上漲加強了宏觀調控,一是貨幣緊縮措施紛紛推出。2010年央行6次提高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上周五再次調高存款準備率,2010年兩次提高存貸款利率。我國已進入加息周期,并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對油脂價格有一定抑制作用。二是動用儲備平抑價格。我國已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三級儲備體制,為平抑油脂價格,國家多次拋售國儲及地方儲備大豆及豆油、菜籽油,從近期市場看,流拍的較多,表明市場觀望情緒上升。另外有關部門還召集部分大型油廠開會,要求在今年3月前暫緩對小包裝油的提價。三是強化了市場監管。國家適時修訂了價格違法行為處罰條例,對操縱市場、囤積居奇等行為進行嚴處,有力地遏制市場炒作,恢復了市場正常流通秩序。 綜合來看,油脂市場的利多格局有弱化趨勢,未來國內貨幣緊縮政策及世界經濟復蘇面臨的不確定性將對油脂價格造成較大壓力,2011年油脂價格有呈沖高回落態勢,對沖擊高度不宜盲目樂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