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省肉牛生產在2008年和2009年恢復性上升的后續作用帶動下,保持小幅增長。2010年第一、二、三季度末全省肉牛飼養量分別為425.7、493.2、560.6萬頭,同比分別增長10.4%、3.42%、3.24%,出欄量分別為67.3、135.6、198.6萬頭,同比分別增長8.03%、2.96%、2.8%;存欄分別為358.4、357.6、362.0萬頭,同比分別增長10.86%、3.59%、3.49%;牛肉產量分別為11.96、24.5、29.6萬噸,同比分別增長7.84%、4.52%、2.78%。預計全年飼養量642.97萬頭,比上年度增長3.04%。 一、2010年肉牛生產的基本情況 (一)肉牛價格處于低位,牛肉價格小幅波動 2010年牲畜交易市場各類肉牛平均價格的年內浮動范圍分別為:300千克以下小公牛14.4 元/千克~15.6元/千克;300千克以上小公牛14 元/千克~15元/千克;300千克以下的小母牛12元/千克~13.4元/千克;中上等質量的母牛為4800元/頭~5500元/頭;育肥牛13.6元/千克~15元/千克。價格變化的總體趨勢為,年初價格處于中位,春節后下滑,4至6月份為全年最低,之后價格逐漸回升,11月份達到最高位,進入12月份中、下旬,除育肥牛的價格沒有下降外,其余類型肉牛價格都有小幅回落。 大型屠宰場的育肥牛(屠宰率54%)收購價格年初為14.6元/千克,春節前后小幅上漲,之后下降,4至6月份降到最低14.4元/千克,7月份開始上漲,11月份和12月份達到最高 15.5元/千克。牛肉出廠均價年內在28000元/噸~33000元/噸間浮動,變化趨勢為,春節后開始下降,9月份達到最低點,之后上漲,12月份達到最高。農貿市場的牛肉零售價格全年定格在34元/千克。 (二)育肥戶(場)和屠宰廠效益穩定,母牛戶收益下滑 育肥戶飼養育肥牛6個月左右,每頭可獲利700元左右,屠宰廠每屠宰加工1頭牛可獲利200元左右,母牛戶飼養一頭成年母牛,在人工和粗飼料都不計入成本的情況下,年均收益在1100元左右。 二、2010年肉牛生產形勢分析 (一)促進肉牛發展的有利因素 1.政策環境好。在過去的3個五年計劃中,肉牛產業都是各級政府大力扶持、引導和鼓勵發展的行業,“十一五”以來又被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的重點行業,各級政府因地制宜,出臺了一系列有關肉牛業的優惠政策,為肉牛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2.標準化小區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2008起,我省制定并實施了畜禽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財政扶持政策,至2010年末共鼓勵建設肉牛小區1780個,有力地推動了全省肉牛養殖的規模化和標準化進程。 3.具有強大的肉牛屠宰加工能力。至2010年末,我省建有規模屠宰加工企業19家,總屠宰加工能力200多萬頭,占全省肉牛出欄總量的80%,加工能力全國一流。部分企業的設施、設備條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且2008~2010年,省財政每年安排資金1億元,用于實施了畜產品加工業建設項目及財政資金獎勵,增強了龍頭企業的競爭力。 4.牛群質量好。我省黃牛改良工作起步早,進展快,普及率高。而且從上世紀末開始,實施了母牛品系化建設,劃分改良品種繁育區,開展優秀雜種母牛登記,引導農民采用級進雜交,為母牛群雜種優勢的持續利用奠定了基礎。目前,我省約70%以上的母牛級進雜交代次達到了4代以上,母牛群的肉用牛體型特征基本形成、母牛的繁殖性能、斷奶犢牛體重、育肥牛的生長速度等都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優質牛源遠銷山東、河北、河南、湖南、陜西、浙江、內蒙、黑龍江、吉林等省份。 5.飼料資源豐富。我省是國家糧食主產省份,糧食年產2000萬噸,每年有近3200萬噸的秸稈產量,為發展肉牛生產提供了豐富的飼料資源。 6.肉牛繁育和技術推廣體系健全。在黃牛改良工作之初,我省即建立起了由省牛冷凍精液站、市級改良站、縣級改良站和鄉(村)改良站點組成的肉牛良種繁育體系。多年來,各級政府和畜牧行政主管部門,高度重視肉牛繁育體系建設,強化機構建設,設立引種專項資金;種公牛站加強自身建設和管理,積極履行推進肉牛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的公益職能;各市、縣的畜牧技術推廣部門將肉牛改良作為核心工作內容;為廣大養牛戶提供社會化配種服務的牛人工輸精員,接受行業管理和技術培訓,共同組成了良種凍精推廣和服務網絡。 7.肉牛養殖優勢區域已基本完成由山區向丘陵和平原地區的轉移。在嚴格實施“封山育林”政策之前,無論是牛群的存欄數量還是質量,山區都明顯優于平原地區。經過幾年的此消彼長,丘陵和平原地區(也是玉米主產區)已成為肉牛養殖的優勢和重點區域。伴隨著這一改變,一是帶來了肉牛飼養管理方式的深刻轉變,二是可以避免“封山禁牧”政策對肉牛養殖業的沖擊。從上述兩點看,優勢區由山區向丘陵和平原地區的轉移是肉牛生產的有利因素。 8.遼育白牛選育和產業開發項目的組織實施為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0年初,我省自主培育的遼育白牛被農業部正式批準為肉牛新品種。為了加快新品種牛推廣應用步伐,實現品種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變,省畜牧獸醫局組織相關部門和企業啟動了以肉牛屠宰加工龍頭企業為主體,以推行品種培育、飼養生產、屠宰加工、市場開發等一體化經營模式為核心,發展中、高檔肉牛產業為目標的遼育白牛產業開發項目。該項目有力地帶動了項目區的肉牛產業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1.母牛戶補欄積極性下降,牛源緊張的矛盾仍然突出。持續幾年的牛源短缺,使得 2008年和2009年的肉牛價格出現了較大幅度上漲,繁殖母牛養殖效益增加,調動了農民飼養母牛的積極性,母牛補欄或擴群的勢頭強勁。2010年由于飼料價格上漲,養殖成本加大,勞動力價格大幅攀升,肉牛養殖比較效益低的態勢加劇,尤其是母牛和犢牛的價格下滑,嚴重挫傷了農民養牛積極性,母牛補欄勢頭明顯減弱。牛源緊張的矛盾仍是限制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2.小公犢與育肥牛價格接近,擠壓了母牛養殖的利潤空間。按照以往的肉牛價格常態,斷奶公牛的價格要高于育肥牛價格,兩者間的差價通常保持在1元/斤左右。而今年兩者價格沒有明顯差距,甚至有時還出現倒掛現象。育肥場在架子牛入欄價格上占有優勢,但由于養殖成本的增加,最終利潤并沒有增加。也就是說,在產業鏈整體效益縮減的情況下,屠宰廠和育肥場擠占母牛戶的利益,保住了自身利益,母牛戶獨自承擔了各生產要素漲價給產業帶來的利潤降低。 3.育肥牛飼養方式單一,無法滿足高端牛肉生產的需求。近年來,高檔牛肉的消費需求快速增長,許多育肥屠宰企業對存在高額利潤空間的高端牛肉市場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目前我省的育肥牛生產方式基本是斷奶公犢經過6~8個月的肥育,體重達到500千克以上即出欄屠宰。育肥期內體重快速增長是育肥飼養追求的唯一目標,以追求肌間脂沉積等肉質目標的高檔肉牛育肥生產還是空白。育肥生產無法滿足高端牛肉產品生產的需求。 4.玉米秸稈等粗飼料資源利用率低。據統計,我省每年只有20%的秸稈用于畜牧養殖,而且用于粗飼料部分的利用效率也很低。首先,肉牛養殖發展得好的地區,養牛戶往往根據耕種的土地面積來決定母牛的養殖數量,依據是每3至4畝地秸稈養1頭母牛。在這些地區和農戶中,秸稈資源得到了利用,甚至存在秸稈資源不足的問題,而其他農戶或地區,多年來殘留的秸稈已成為農村的污染源之一。其次,許多育肥場(戶)完全有條件采用更好的生物、化學或物理方法對秸稈進行深加工,但他們卻將秸稈切斷后直接飼喂,同樣是對秸稈資源的浪費。 5.龍頭企業沒有走出低質低價的圈子,肉牛產業化程度較低。我省牛源質量好,飼料等肉牛養殖資源豐富,但肉牛屠宰加工企業卻一直在走“低質低價”的路子。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屠宰場對育肥牛的計價體系只包含數量,不包含質量,相當一部分育肥場,只好將質量上乘的育肥牛銷往外省已獲得更高的收益。屠宰廠卻要到省外組織牛源,經過長途運輸購入的牛源大部分牛質量要比本地差,其結果是屠宰廠的產量和質量都達不到充分拉動當地肉牛養殖的需要。產業化方面,與雞、豬、奶牛等養殖業相比,肉牛的產業化程度較低。它的基本特征是區域布局不明朗,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各環節未構成緊密的利益聯結,服務社會化程度低等,經營分散,管理較粗放等。 6.肉牛養殖從業者素質低,后繼乏人。近年來,農村大批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從事肉牛養殖的大都是老人和婦女,這些從業者勞動和管理能力差,文化素質低。另外,在年輕人眼里,肉牛飼養業環境差,收入低,沒有出息,絕大多數不肯從事該行業,肉牛養殖業后繼乏人。這些都限制了肉牛生產的進步和發展。 7.肉牛規模養殖缺少融資渠道。近年來,一些具有經營意識的農民已經意識到肉牛養殖,尤其是育肥牛的市場和疫病風險低,收益穩定,而且技術和房舍要求條件不高,是一個很好的致富門路。但由于其投入高、周期長,苦于資金不足,又找不到融資渠道,近幾年出現了一些投資肉牛育肥,建了牛舍卻沒錢買牛的現象。 三、2011年肉牛生產形勢預測 預計2011年,牛肉價格將小幅上漲,肉牛價格將得到部分恢復。由于2010年母牛養殖恢復勢頭受挫,牛源緊張的矛盾不會得到明顯緩解;而受物價整體上漲的帶動,滯漲的牛肉價格上半年將完成補漲,之后平穩運行;在國家實施財政緊縮政策和城市生活費用增加的大環境下,農民外出打工的機會和積極性有所降低,會有更多的人回鄉從事肉牛養殖,肉牛生產出現恢復性增長。 四、建議 (一)政策 出臺鼓勵農村金融機構為肉牛養殖服務的配套政策。針對肉牛養殖特點,盡快建立并完善風險補償機制,對肉牛規模養殖實施保險政策,由地方財政統一承擔畜牧業保險費用,對金融機構新增加肉牛業貸款要給予收貸稅收優惠或減免政策,充分調動金融機構信貸支持肉牛業發展的積極性,為肉牛規模養殖戶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二)屠宰加工企業 1.完善育肥牛收購等級標準,提高優質育肥牛的收購價格。建議屠宰場除了現有的體重和屠宰率兩個指標外,還要將年齡、性別、品種、繁殖狀態、育肥度等因素納入育肥牛的計價體系,制定完善的育肥牛收購等級標準,執行育肥牛收購優質優價制度,擴大優質牛源,提高產品質量。 2.擴大出口。企業應練好“內功”和“外功”,加大出口銷售力度,在已有的牛肉出口基礎上,擴展出口國家(或地區),增加品種數量,擴大銷售量,以打破內銷不足的局限。 3.建立牛肉生產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有條件的企業應建立牛肉生產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實現產品質量安全可控,增加產品附加值,為實施品牌戰略和出口創匯打基礎。 4.屠宰企業對養殖戶的聯合與扶持由單一的穩定牛源深入到更多的服務領域。建議有實力的屠宰加工企業借鑒肉雞產業化運行模式,在對養殖戶聯合和扶持時由單一的穩定牛源拓展到更多的技術服務領域。 (三)育肥(場)戶 1.有條件的育肥場采用高檔肉牛育肥飼養方式。資金和技術條件較好的育肥戶(場)選擇合適品種的育肥牛牛源,采用高檔肉牛育肥飼養方式組織育肥生產,在滿足肉牛屠宰加工企業開發中、高檔牛肉產品需求的同時,獲得更高的養殖效益。 2.應用粗飼料的深加工技術,提高飼料利用率。建議所有仍然采用玉米秸稈切短后直接飼喂做法的育肥場(戶),結合場區條件,利用低成本、易得的資源,找到切實可行的秸稈深加工處理方法,提高粗飼料利用率和飼喂效果。 (四)母牛戶 1.繼續加強品種改良。繼續選擇合適品種的優秀種公牛實施雜交改良,建議西門塔爾繁育區的母牛采用弗萊維赫種公牛開展雜交選配,提高母牛的哺乳能力,通過代哺奶用公犢增加收入。 2.加強母牛和犢牛飼養管理。增加精飼料供給,提高母牛日糧營養水平,合理分配母牛不同生理周期的精料量,加強繁殖管理,適時配種,犢牛盡早補飼,及時斷奶。另外,要重視母牛環境和衛生條件的改善,減少不良環境造成的營養消耗。 本文來源:博亞和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