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資本戰 兼并收購“浪潮”不斷 蒙牛4.692億元持有君樂寶 11月22日,“與君共贏——蒙牛·君樂寶戰略合作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召開。本次發布會標志著中國乳業第一品牌與酸奶市場第四品牌的合作拉開序幕。蒙牛將投資4.692億元持有君樂寶乳業51%股權,成為君樂寶的最大股東。此次合作之后,蒙牛集團旗下公司的酸奶市場份額將達到30%以上。合作后的“君樂寶”也將作為獨立品牌運作。此次合作將成為中國乳業近兩年來影響最大的一次合作,預示著中國乳業聯合、重組、兼并收購“浪潮”的來臨。 太子奶破產重組 曾為央視標王的乳酸菌行業巨頭太子奶度過了極為不平靜的一年。在遭遇被破產、創始人李途純被刑拘之后,12月初,579家債主云集首次債權人大會,已確認的對湖南太子奶擁有債權的企業和個人多達1315家,債權金額約為12.13億。而高科奶業已“自負盈虧”地經營太子奶資產4個多月,即從起先的每年上交5500萬的有償租賃悄然變為無償經營。此舉遭到太子奶方面強烈反對,不僅列出4條意見否認高科提出的所有債權申報,并提出10條理由向其要求超2億元的賠償。與近來成為關注焦點的湖北荊州市政府四度介入S*ST天發,導致其至今產權成謎的事件一樣,政府對民企的托管是不是越俎代庖,究竟應該介入到何種程度,再度成為熱議話題。 三元3.5億元賣華冠 三元股份12月20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通過北京產權交易所以不低于3.5億元的底價對外掛牌轉讓的北京華冠乳制品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的公告期已滿,征得意向受讓方一家,名稱為北京西山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北交所已確認西山公司受讓資格。公司擬與西山公司簽署《產權交易合同》,標的股權轉讓價格為3.5億元,預計增加2010年度稅前利潤2.3億元。 二三線乳企掀起上市熱潮 自10月28日至今的兩個月之內,四大乳企接連登陸港股,卻無一逃脫破發的命運。在環球乳業、雅士利、現代牧業分別相繼破發10.25%、11.9%和13.15%,之后,定價高達11港元、以BVI注冊企業合生元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身份出現的合生元依然義無反顧地在港上市,依然首日下跌5.1%。 事實上,盡管上半年乳業整體復蘇趨勢明顯,但部分二線乳企卻掙扎在虧損線上。9月,停牌一個半月的新希望便發布乾坤大挪移的資產重組公告,將乳業剝離出上市公司。而此前便發布巨虧2057萬美元的二季報的飛鶴,則公開承認未等到2010年的最終結果出爐,已按照最大上限向紅杉增發52.5萬股。 編者點評 “中國乳業面對國內外市場的激烈競爭壓力,要想更快的發展壯大,打造出世界級的乳業民族品牌,并購整合十分有必要。”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表示。 中國乳業面臨的壓力是不言而喻的,中國乳企面臨的挑戰更是無法想象,除了大環境帶來的相同的困擾,還要背負各自不同的難處。列夫·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不管是選擇什么樣的資本運作方式,我想,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存活,好好地存活!這是一個強者的時代,請好好運用資本運作的舞臺。 (四)價格戰 奶品價格漲到麻木 今年以來奶品漲價究竟有幾波,已是業界難以明確估算的話題,其中配方粉則多次站在風口浪尖。先是1月,雀巢便上調部分成人奶粉5%至10%,澳優、貝因美等也跟風調價10%。2月后,美贊臣提價8%,4月,雅培、施恩等也參與其中,漲幅為5%-10%。8月,雀巢又再次上調部分奶粉和液態奶約5%的售價,11月又有消息稱,其將再次上調部分產品價格6%至9%,但遭雀巢官方否認。 與此同時,在11月底開始陸續收到蒙牛、伊利旗下高鈣低脂、未來星、營養舒化、金典等品牌的漲價通知,伊利和光明官方確認提價3%-4%與2%之后,廣州本地乳企也繼今年初漲價5%-10%之后再度調價,風行、燕塘漲幅分別在5%-10%之間。奶越來越貴已是CPI瘋漲背景下不爭的事實,從本地液態奶情況看,成本漲幅超20%的乳企提價壓力依然存在。 國內奶品原料價格暴漲該喜該憂? 2010年1-2月,乳制品行業收入和利潤增幅分別為18.63%和8.99%,收入增幅同比環比都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利潤增幅有所下降。分析人士指出,乳業行業在收入快速增長的同時,利潤增長依然吃力。整個1季度,玉米價格的平均漲幅高達23%,大大超過同期原料奶的上漲水平,飼料價格整體上漲的幅度也超過原料奶的上漲幅度。康敬東強調,奶牛養殖成本的顯著上漲、牛奶產量的供不應求、進口原料奶奶粉價格的上漲是導致原料奶價格不斷上漲的主要原因,乳業上下游價格受制于外,上市公司盈利預測難度加大。 8月份以來,8月全國液態乳產量166萬噸,乳制品產量193萬噸,單月產量創歷史新高,9月產銷量略有下降,但仍表明下游乳制品需求的旺盛。但迫于成本壓力,一些公司對奶粉等產品還是進行了提價。但到了10月份,全國原奶平均價格達到了3.02元/公斤,同比上漲24.3%,導致一些奶業上市公司三季度的毛利率普遍下降。 疑外資對市場操縱 原廣州市奶業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奶業協會常務理事王丁棉介紹,早在去年11月份,在供應充足的情況下,新西蘭進口奶粉價格陡然漲到了3.4萬元/噸,但又在兩個月后又回落至2.25萬元/噸,體現了很強的操控痕跡。 據了解,目前國內乳企75%的進口奶粉來自新西蘭,其中70%來自恒天然,僅恒天然一家企業奶粉價格的波動就可以影響到國內乳企進口奶粉的價格。 如果最終大量進口奶粉進軍中國市場,并占據一定的份額,就會對剛剛復蘇的中國乳業形成一定影響,造成國內原奶價格‘有價無市’,并導致奶農的銷售下降,甚至虧本,殺牛的情況也將會再次出現。 編者點評 國內并不巨大的奶品原料生產能力和巨大的乳制品消費市場形成了巨大的產需矛盾,在這情況下,乳業巨頭也不得不加入到各地的“搶奶”大戰中,導致了奶品原料價格的暴漲,進而導致乳制品的漲價。大家開始謀求尋找更加低成本的奶源,于是進口奶粉順理成章成為了大家追捧的對象。 但是在我國乳業尚未完全恢復之際,進口奶粉在占有市場話語權的基礎上突然增加進口量并提升原料價格,會迫使對進口奶粉存在一定依賴性的我國本土乳品加工業被迫走上漲價之路,從而進一步削弱國產奶粉特別是高端奶粉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專家擔憂,在外國品牌的這種市場操作之下,我國乳業將有可能徹底失去與洋奶粉競爭的能力,重蹈我國大豆及食用油市場被外資控制之路。行業發展需要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