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乳制品行業的奶粉事件,給中國消費者帶來了巨大打擊。直到今天,這場事件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消除。然而,近期多處又再次出現三聚氰胺奶粉,無疑給中國乳制品行業雪上加霜。前不久發生的圣元"性早熟"風波以及蒙牛深陷"誹謗門"事件,又一次嚴重影響了國內消費者對國產乳制品信心。即便官方明確表示"性早熟"事件與圣元奶粉無關,蒙牛也一再強調"誹謗事件屬于員工個人行為",但消費者尚未愈合的傷疤一次一次被戳傷,中國乳制品行業不得不在誠信危機下重新洗牌。 我國的乳制品行業發展時間并不太長,不過卻非常迅速,無論是乳制品企業數量,還是居民乳品消費量都在迅速擴張。然而,這種發展只是盲目的數量擴張,所帶來的是競爭更趨激烈、行業利潤率低下和行業增速的放緩。 近幾年,隨著生產成本的上漲以及產品趨同嚴重導致提價困難,終端競爭日趨激烈,行業利潤空間持續收緊。隨著一連串的乳制品行業的事件發生,業內人士指出,整個乳制品行業都在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乳品企業的誠信遭到廣泛質疑,信譽受損,企業及產品遭到消費者唾棄。雖不是所有企業的問題,但消費者的恐慌情緒短時間內很難消除,這些事件使得一段時期內乳品消費變得疲軟,中國居民乳品消費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會處于低迷狀態。 平心而論,乳制品行業的崛起不僅創造了大量社會財富,帶動千萬農民增收,對國民健康營養水平的提升也功不可沒。一個惠及13億人的大產業。在行業基礎的原奶生產環節,常常被忽視,除了小部分企業自建奶源基地,絕大部分原奶還靠奶農分散飼養分散供應,奶農與乳制品企業的關系必然會充斥著對立與博弈。在這樣的格局下,完達山乳業斥巨資建設自己的奶源站,避免奶源在供應充足的時候企業壓價,供應緊張的時候企業搶奶。兩年前的三聚氰胺事件帶給我們沉痛的教訓,沒有好的制度,就無法協調各個環節的利益,而利益的扭曲最終會讓產品品質失去保障。 國家質檢總局審查細則的出臺對于地方乳品企業來說又將是一場全新的考驗,即使是銷路不錯的乳品大戶也會因政策門檻而陷入困境。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地方乳企欲想要獲得出路,憑借單方面的實力必將面臨出局危險,被大企業兼并或將成為重生的途徑。11月22日,蒙牛宣布與君樂寶合作,將投資4.692億元持有君樂寶乳業51%股權。完達山入股貝蘭德乳業,持股達到51%以上。隨后完達山乳業在天津、山東等15個省市建立核心奶區,建萬頭天然牧場,形成五大核心奶業基地。 業界資深乳業分析師表示,這次君樂寶被蒙牛收購,完達山全國擴張僅是中國乳制品行業并購大戰的序幕。 那么,中國乳制品行業在誠信危機下,將要如何洗牌呢?據權威專家分析認為:除品牌知名度、企業資金實力外,企業是否誠信關乎的美譽度或可使又一批乳制品企業首得先機。在工信部等部門認可的,以完達山乳業為代表的黑龍江省乳制品企業有望脫穎而出。這預示著乳制品行業又將沖出一批黑馬。 本文來源:融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