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混料企業真的需要轉型嗎?
今天仔細看了一下胡文輝先生的新作《預混料企業需要盡快轉型》,這篇文章里運用了一些例子,也回顧了一下預混料企業的發展史。這篇文章是寫在預混料連續五年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發表的,而且他的觀點得到了許多、甚至是絕大多數人的認同和共鳴。在飼料行業內,預混料只是一個過渡性的產品已經幾乎成為了大家的共識,其實這種論點還是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中國的許多事情是不能用表面的現象來判斷的,在過去、在現在都有許多出乎意料的地方,尤其是中國農民的問題。中國用世界十分之一的土地,養活了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奇跡?還是中國國情?我想下面的一段話,至少讓大家對胡文輝先生的論點會有一些疑問。 “原國家機械工業局副局長張小虞曾說過,過去十多年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有兩個沒想到,其中之一沒想到的就是農用車行業在國家沒投一分錢的情況下自發地發展起來, 一下子搞到二三百萬輛(2000年,全國生產農用運輸車 的總量是297.7萬余輛,其中三輪農用運輸車247.4萬余輛,四輪農用運輸車50.2萬余輛.——王中注) ……由此,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個奇跡。與此同時,它對中國農 村經濟的發展也同樣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上面是刊登在2001年《中國機電報》上面一篇文章中的一個片段。 二三百萬量是什么樣的一個概念呢?下面我們再來看一組數據:“——1980年中國汽車產量突破20萬輛;1992年,中國汽車產量突破100萬輛;2000年,中國汽車產量突破200萬輛”從上面的數據分析,單純以產量來看,中國農用車經過10年的發展歷程,產量已經和汽車平分天下了(當然產值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而在這2、300萬的農用車產量當中,有幾輛是通用、福特、本田、雪佛萊等國際汽車大鱷的產品呢?很可惜的是:居然連一輛都沒有。
那么,是農用車的生產需要國外汽車巨頭不具備的技術嗎?當然不是!是國外汽車巨頭缺乏資本嗎?當然不是!是國家對外資企業設置政策壁壘了嗎?也不是!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國外汽車巨頭一直在這個領域沒有分到一杯羹呢? 是判斷失誤! 當農用車出現在市場上的時候,國外的汽車巨頭的眼里,這種東西是不可想象的簡單,甚至是粗糙,他們看不出這種產品的生命力究竟在哪里?在他們的眼里,這種粗劣的產品根本就不可能長時間的存在。
而他們卻恰恰的忽略了中國的國情,他們并不了解中國的農民心里在想什么?中國的農民需要的是簡單、實用而且是廉價的產品,滿足了上面的條件后,其它的東西都可以忽略了。而正是這種產品滿足了他們的生產、甚至是生活需要。中國的農用車企業也借機發展了起來,而生產的產品也越來的越精致,農用車和汽車之間的質量差距也越來越縮小。中國的福田農用車已經生產起來了重卡和乘用車。而在這個領域當中,外國人甚至連一毛錢都沒有賺到?
世界最知名的麥肯錫顧問公司為什么也沒有及時的提供市場預測呢?這就是缺乏對中國國情充分了解的結果。 關于預混料企業的發展方向,我想用另外一個例子來說明,希望可以給大家一些啟發。中國的農民有一個習慣,就是把收獲的糧食,他會把一部分賣掉換成金錢,而仍然會有一部分(有時候會是很大一部分)會存放在家里。存放在家里的這一部分需要投入糧倉,還需要預防鼠害和霉變,自然,存放在家里的這部分糧食只會損耗,而不會增殖。而賣掉的糧食獲得的現金可以用來擴大生產和副業,即使只是存在銀行里,也是有一些利息收入的,那為什么農民不把糧食全部賣完呢?(反正手里有錢隨時都可以買到糧食)就這個問題,我曾經問過許多的農民,而農民的回答卻是那么的難以想象:“賣了我們吃啥?”,我說:“賣了錢,隨時可以買啊?想買什么買什么?”農民說:“我還是放在家里放心,吃著也方便。” 農民的這種回答,你能體會嗎?你能真正的理解嗎?
在中國,許多農戶的家里都養豬,有許多的農戶還僅僅養那么三、兩只。這在我們搞畜牧或者搞飼料的人來說,他幾乎是不可能賺到錢的,最多也是個零錢變整錢。如果碰上疫情或行情下跌,搭了工夫還要賠上辛苦錢,但是,仍然有許多農戶在養。為什么?因為他并不把用于喂豬的家里有的糧食計算在內,也不去 計算人力成本。這就是中國農民,至少是一部分中國農民。
所以,了解了這些,對我們解讀預混料為什么有這么強的生命力,是大有益處的。 所以,將來的生存不是預混料與全價料之間的對決,而是大企業與小企業之間的對決,而多種形式的(全價\濃縮\預混)會同時存在于大企業中 上面的一段話,主要是試圖說明一個問題:中國農民的思想轉變速度遠遠低于飼料技術的發展速度.當思想轉變速度幾乎與飼料技術發展速度同步的時候,可能預混料的發展空間就要大大縮小了.
在幾年前,我還沒有接觸到飼料行業的時候,我的幾個行業內的朋友都感覺到預混料的末日將不久來臨,紛紛投資全價料.但是,就今天預混料的生存活力已經讓他們大跌眼鏡,無庸質疑,他們對過早的進入全價料領域十分后悔. 現在的畜牧行業,許多的技術已經比較先進了,或者說比較成熟了.而現在的養殖業態卻不是同技術同步的.包括養殖品種、飼養管理、疫病控制等等,其實都是滯后與技術進步的。因為這么多的因素存在,所以至少在目前,養殖戶還無法看到全價料完全替代預混料的好處在哪里? 下面,我們看一個行業外的例子:
萬燕的嘆息:“熟悉家電行業歷史人可能都知道萬燕,對于現在的人來說,萬燕是一個陌生的名字,是當年的VCD行業開創者萬燕在國內卻是名傾天下。在1993年的時候,當時的創始人姜萬勐將MPEG技術成功地應用到音響視聽技術上,研制出一種物美價廉的視聽產品-VCD,同年,姜萬勐創立了萬燕。當年的萬燕創造了中國之最;在家電產品中唯一由中國自己創立的產品。一直到現在,萬燕都保持著這一殊榮。到94年,萬燕就生產了幾萬臺VCD,中國的老百姓逐漸認識到VCD,大眾生活也進入到家庭影視時代。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萬燕便確立了一個響當當的品牌。同時,中國VCD市場銷量在四年間由開始的2萬臺猛增至100萬臺。”—— 作者:羅建法 大家都知道了萬燕是行業的先行者,但是很可惜的是萬燕卻沒有發展起來,甚至沒有填飽肚子。為什么呢?因為萬燕在市場還沒有成熟的時候投入了太大的精力去培育市場,而市場日益成熟的時候,其它企業卻以低成本迅速切入。
筆者并不反對將來全價料可能是市場的主流這一觀點,而并不贊同的是現在預混料企業必須盡快轉型的觀點。任何一種產品都有朝陽與夕陽之分,只有準確的判斷這個產品是在朝陽期還是在夕陽期,我們才能做我們的戰略調整。 2004年我任職于一家標準的預混料企業,這家企業說大不大,銷量位列省內三甲之列。當時這家企業把籌建全價料放在工作第一位上,我去后緊急叫停,理由:1.預混料沒有做的很好2.需要用預混料積累財富3.資金投入大,會對現狀影響大。 2005年養殖行情發生重大變化,我們周邊的幾個在建項目紛紛擱置,近在咫尺的上市公司康達爾的某公司全價料銷售銳減至不足千噸。這場巨變讓我們下出了一身冷汗,值得萬幸的是我們的預混料發展速度雖然放緩,但是還是有了11%的增長。
就中國目前的預混料企業來說,規模大多偏小。因為這個原因,我們的轉型更應當有計劃、有理智、分階段、穩步走。一個企業生存不容易,發展不容易,失敗卻可能在一瞬間。 另外,預混料企業還有一次很好的發展機會——兼并與整合雖然現在預混料企業無論數量和產量都仍然在高速發展,但是,還是有更多的企業因為經營不善而舉步維艱。它們的出路要么是快跑趕上,要么被兼并或退出,這就是一個行業內企業擴張的機會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許多的小企業還能生存,而發展勢頭好的企業擴張的步伐仍然還很小,隨著市場競爭的近一步加劇,這種局面會在不久的將來很快終結。
本來預混料企業還有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但是因為這個行業里企業大小、素質參次不齊而沒有凸顯。行業內的專家都知道,目前預混料企業還有比較大的毛利空間可以壓縮。目前多數企業禽料的毛利空間約有7、8百元,而豬料更是在千元以上,如果這些空間經過壓縮而直接讓利給養殖戶,那么會把預混料VS配合料的經濟性拉的更大。因此,至少在一定時期,預混料企業還有的是轉型的準備時間。 那么,預混料企業真的可以把這么多的空間讓出來嗎?應該說暫時還容易,因為預混料企業的毛利空間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銷售成本,在人均產能(銷能)、營銷費用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還暫時無法把它切割下來讓利與客戶。它的解決和預混料企業的兼并、整合速度應當是成正比的。 胡文輝老師在文中指出:物流費用高是預混料企業的另外一個瓶頸。這一點我是不認同的,我認為物流費用恰恰是預混料的優勢之一。例如:上海紅馬飼料公司注冊、生產地在上海,而產品卻遠銷山東、安徽等省,這在配合飼料產品是不可能實現的東西。如果配合飼料要想在這么遠的地方打出知名度并銷售產品,只能通過異地投資建廠的方法來實現了。我想:預混料企業完全可以利用產品的這個優勢在重點地區尋求產品存在,對靜觀市場變化,然后調整戰略,是大有益處的。
預混料的另外一個優勢是:它雖然提供的是一個“不完全的產品”,給客戶的卻是一個全方位的服務。沒有哪一家預混料企業僅僅給客戶提供的是一個半成品,相反的他們會給用戶一個最適合當地用料(大料)習慣的一個或幾個推薦配方,用戶根據這些配方可以很容易的生產出便宜的配合飼料。而且這種方法給當地的農產品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出路。
另外,據我所知:現在真正意義上的預混料企業已經越來越少了。現在的預混料企業多數都在生產濃縮料,這樣可以解決一些農戶購買部分原料(豆粕等)的不便,產品也更加接近于配合飼料。在當前養豬現狀下,乳豬料的使用方便性是預混料的一個瓶頸,也是顆粒型配合料切入市場的一個機會。更多的預混料企業正是看到了這個問題的癥結,選擇了以乳豬料為突破口,投資小型顆粒料生產設備,小批量的介入配合飼料。所以,現在的許多預混料企業其實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預混料生產企業,而是變成了"以預混料生產為主"的,為終端客戶提供更靈活的、更經濟的、一攬子解決方案的養殖服務綜合產品提供商。解決了這些發展的瓶頸,以“預混料生產為主的”預混料企業勢必駛向企業發展的高速公路! 品牌機很好賣,兼容機一樣受年輕人的青睞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