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具有獨特價值。但由于種蛋的特殊結構,致使人工孵化率低。若采用仿生孵禽溫箱,可顯著提高鵝蛋孵化率,現將該技術簡介如下:
一、仿生孵化箱的組成
仿生孵化箱由立式圓型箱和臥式平型箱配套組成。在孵化前期鵝蛋溫度低,將種蛋置于立式圓型箱內孵化。利用圓型箱圓周與圓心等距離熱輻射均勻的特點,使鵝蛋各部位受熱均勻,鵝蛋孵至17天后,胚蛋自溫逐漸升高,不僅要求溫度相應恒定,而且需要足夠的氧氣、濕度和涼蛋。此時將鵝蛋從立式箱轉至臥式箱孵化,通過向臥式箱注冷水或熱水可準確地調整蛋溫到所需范圍,同時通過升高、降低、加厚、減薄或開啟溫箱的覆蓋物,從而調節中后期胚蛋的供氧、涼蛋、加濕等問題,使其處于良好的自然孵化狀態,顯著提高小鵝出殼率和雛鵝對自己環境的適應性。
二、鵝蛋的結構特點
鵝蛋相對表面積較小,蛋殼厚,光滑而堅硬,不易破碎,氣孔小,內殼膜堅韌,蛋殼上的殼上膜很牢固,導致氣孔封得很嚴,直接影響了氣體交換,水分蒸發,熱能傳導和啄殼出雛。常規的孵化技術使胚雛不易破殼。
三、種蛋的保存和放置
種蛋保存時間的長短與溫度關系密切。當溫度不變時,保存時間越短,孵化率就越高;反之,孵化率則低。同時,孵化期和出雛的時間也隨之延長。在環境溫度為18度以上,保存4天前的種鵝蛋入孵,孵化率可達97%~100%;若四天后才入孵,每超過一天孵化率將遞減2%~4%,所以選擇新鮮種鵝蛋入孵極為重要。種蛋水平放置,胚胎發育正常。尿囊于17~19天在尖頭合攏,把蛋白全部包住,保證26~27天的胚胎充分利用蛋白,從而提高了鵝蛋的孵化率。
四、溫、濕度的控制
1、溫度:由于肉鵝蛋的殼上膜、蛋殼、氣孔和內外膜等特殊結構,孵化初期,種蛋受熱慢,其含脂率相對較高,加上中后期產生大量的生理熱,使散熱發生困難。所以在孵化過程中,施溫的原則是:入孵前種蛋預溫在36℃~38℃,預熱6~8小時。其中前期高,中期平,后期略低,出雛期稍高,溫度分別是39℃~39.6℃、38.5℃~39℃、38℃~38.6℃、38.6℃~39.2℃。
2、濕度:控制濕度的原則是:兩頭高、中間平。前期濕度高,可使種蛋受熱良好、均勻;中期平,有利于胚胎的新陳代謝;到了后期和出雛階段,提高濕度的目的是為了消散過多的生理熱,使蛋殼結構疏松,以便啄殼出雛。然而,當濕度超過75%而通風不良時,胚胎因氣體交換差而引起酸中毒,導致胚胎窒息死亡,這點最值得注意。
五、涼蛋和噴水
1、涼蛋和噴水是調整溫濕度的有效措施,對孵化率影響很大,用配套的立式和臥式仿生孵化箱可比常規孵化提高10%~15%。在孵化前期,一般不涼蛋,按照上述的施溫方案,中后期的蛋溫可達38.8℃。蛋殼表面積相對小,氣孔小,散熱緩慢。若不及時散發過多的生理熱,就有可能造成胚胎悶死于蛋中。涼蛋可以加強胚胎的氣體交換,排除蛋內的積熱。孵化至17~19天時,打開箱蓋,每天涼蛋一次;26~32胚齡,生理熱多,每天涼蛋3~4次。涼蛋的時間長短不等,根據情況靈活掌握。當蛋溫降至35℃時,又繼續孵化。
2、噴水在目前被認為是提高鵝蛋孵化率的關鍵所在。噴水功能有三點:一是破壞殼上膜;二是促使蛋殼和殼膜不斷收縮和擴張,破壞它們的完整性,加大通透性,加快水分蒸發和蛋的正常失重,使氣室容積變大和供氧充足;三是導致蛋殼松脆。鵝蛋的殼上膜厚,蛋殼堅硬。前者影響氣體和水份蒸發,后者妨礙啄殼。殼上膜的存在對孵化的頭幾天是有利的,隨著胚齡的不斷增大,尤其是當尿囊合攏后,需要吸入更多的氧氣和排出大量代謝產物時,它就開始對胚胎的發育產生不良影響。要把它除掉,就要對17~31天的胚蛋噴水(提早噴水對尿囊的合攏不利)。氣溫高時噴冷開水;氣溫低用35℃~40℃的溫水噴灑。每天噴一次,將蛋噴至濕透,待晾干后繼續孵化。在給蛋反復涼蛋噴水和空氣中二氧化碳的作用下,蛋殼的碳酸鈣變為碳酸氫鈣,其性質由堅硬變為松脆,雛鵝容易破殼,減少出雛期的死胎。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