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現代水產養殖醫學新理念和臨床新技術的關鍵點 潘連德 上海海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306
魚病研究的歷史取決于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史。在沒有養殖而只有捕撈的時期,魚病研究僅局限在作為大宗捕撈對象的魚類寄生蟲的調查、分類水平上;自進入湖泊、水庫、江河的大型水體魚類增養殖時期,“以捕撈為主,養殖為輔”才提出了“魚病防治”的科目,生產中實施了魚類寄生蟲病為重點的預防和控制工作,保障了大水面增養殖的順利進行;隨著水產品需求增大,自然資源和捕撈已滿足不了,提出了“以養殖為主,捕撈為輔”的發展戰略,池塘養殖成為提供水產品的主要形式,同時一些精養方式興起,生產中出現了嚴重的傳染病和寄生蟲病,魚病研究逐步完善,形成了“魚病學”學科;現代漁業發展,工廠化養殖等高度集約化養殖方式的崛起,以及池塘精養技術的提高和產量的猛增促進“水產養殖醫學”的形成。筆者之所以以水產養殖醫學臨床技術關鍵為題目,是想把本人在臨床檢驗和診療實踐中的體會介紹給讀者,促使一個完整的醫學理念和臨床技術,為從事水產養殖和魚病防治工作者建立個嶄新的臨床醫學構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臨床檢驗和診斷的方法和技術 (一)
水產動物疾病臨床醫學技術的基本程序 邏輯思維的“排除法”與“綜合法”的正確運用,是臨床診斷分析的基本功。下面是筆者在診療實踐中總結的疾病臨床診斷的基本程序: 1.先綜合,再排除;通過問診、親臨現場調查,廣泛收集養殖環境、水質、魚種、餌料、飼養管理、疾病的臨床癥狀、病情等等與養殖、疾病相關的信息,并作出養殖條件、養殖技術水平、生產管理水平的評價,同時判別并排除與疾病診斷無關的信息。 2.先排除,再檢驗;選擇對診斷有意義的信息和檢驗項目進行檢驗,重點進行臨床檢驗、臨床解剖、鏡檢、水質化驗,而藥物使用和餌料化驗等可以另行考慮。 3.先檢驗,再診斷;根據檢驗項目的結果,匯總后,分析病因和死因,并作出診斷。 4.先診斷,再治療;根據診斷,明確了疾病的病因,而針對病因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進行控制。在此同時,要兼顧死亡因素或致死因素,防止治療導致死亡率上升。 5.先治療,再檢驗(康復、蟲);在治療過程中,及時檢驗疾病的康復情況和進程,魚、寄生蟲對藥物的反應,隨時檢測治療的效果。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和搶救,直到獲得理想醫療效果。 (二)臨床癥狀和病理檢驗項目的判斷技術 1.健康魚、亞健康魚、病魚的特征和判斷 不管是魚病工作者,還是養殖者,都應該掌握用肉眼觀察健康魚、亞健康魚、病魚的特征并判斷的基本功。三種魚的特征: 健康魚:體色光澤鮮艷、體形勻稱結實、活動機敏靈活、食欲旺盛、排泄通暢、生長速度適中、品質優良。 亞健康魚:應激性差、抗病力差、肥胖(過去是萎癟)、肝大、脂肪肝、淤血肝、食欲弱、生長慢或過速。 病魚:遲鈍、行為異常(體表蟲病)、突然急速游泳、直上直下跳躍出水面、摩擦固體物、體向側傾斜,頭向下尾向下,腹面向上。呼吸困難(鰓病)、獨游、不愛吃或不吃、體色暗,凸眼,豎鱗,靠邊,呈小群“浮頭”,“上臺”魚群呈放射狀,食臺附近有一群群的魚頭露出水面。 2.健康的與病變的器官、組織和細胞以及增生物的特征和判斷 作為魚病工作者,必須能夠正確地檢驗和識別病變的器官、組織和細胞以及增生物,尤其是要有組織病理學理論和技術,能夠進行組織病理的檢驗,而養殖者是不具備這個能力的。組織病理檢驗是判斷患病組織病變性質、程度的可靠依據,也是分析病因和死因的佐證。 健康的器官、組織和細胞 采用粗放養殖或野生的健康魚作為示范是識別健康器官、組織和細胞的典型樣本。這樣可以避免在集約化養殖環境中生長的看似健康,而實際是亞健康狀態的魚,誤認為是健康魚,會給初學者錯誤的認識。 以鯉科魚為例,如淡水養殖的大宗品種有鰱、鳙、草魚、青魚、鯉、鯽、鳊、魴等,作為健康器官的眼、口、鰓蓋、鰭條、鱗片等外部器官的顏色、形態、大小、姿式、活動各方面均正常;打開鰓蓋,可見到鰓絲呈鮮紅色、結構清楚、形態完好、粘液適中;剖開后可見到肝胰腺為灰黃色、彌散在盤曲的腸管之間,遍布體腔內;腸道粗細均勻而富有彈性、有食物,腸壁薄厚適中,無充血現象;脾臟為帶狀,褐紫色,貼在肝胰臟和腸道之間;剝開內臟后,在背部緊貼脊柱,從前到后帶狀結構,淡紫色并有鮮紅色的血管分布其中,清晰可見,一般中腎較大而向下伸展;性腺和鰾一般均健康,病變較小。 病變的器官、組織和細胞以及增生物 觀察病變的器官和組織是組織病理學上的兩個層次的認識:宏觀上的病理解剖水平的認識和顯微或組織化學的組織學水平的認識。臨床病理解剖是簡便而常用的病理檢驗方法;而組織化學方法要求進行復雜染色、制片,煩瑣耗時,制片和讀片的技術要求高,只有在對付某些疑難病時才做檢驗。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臨床診斷實踐中,能夠準確判定組織病理變化,對診斷確定病因和死因是直接證據。遺憾的是有些魚病工作者也會因不懂這方面的技術而降低了對疾病診斷的水平。 宏觀上的病理解剖和微觀上的組織病理特征是統一的: 宏觀 | 微觀 | 鰓全部或局部顏色加深 呈紫色 鰓絲參差不齊 粘液增多 | 板狀鰓片 棒狀鰓絲 末端淤血 粘液細胞增生 | 肝胰腺紅、紫色 體積增大 顏色變淡、蒼白 體積變小 | 肝組織淤血,肝靜脈和血竇擴張 肝區血液循環障礙 肝組織壞死 組織萎縮 | 腎臟渾濁,顏色變淡,結構模糊 腎臟深紫色 體積增大 | 組織壞死 腎組織淤血 腎組織渾濁 | 脾臟體積增大 | 淤血,壞死,腫脹 | 腸道紅 腸壁薄而透明 腸內無食物 | 充血 表層壞死,腸腺壞死脫落 | 大肚子并腹水 | 肝性腹水—硬化、壞死 腸性腹水—腸炎 | 大肚子無腹水 | 腸氣栓 胃充氣 鰾充氣 | 身體失衡 | 鰭條氣栓 鰓氣栓 脹氣 | 眼球突出 | 寄生蟲寄生眼底 氣泡病 維生素缺癥 組織水腫 | 豎鱗全身或局部 | 鱗囊充水 局部腫脹 淤血 |
3.水產養殖和臨床醫學的過程 水產養殖和臨床醫學的基本過程是,健康魚—亞健康魚—病魚治療亞健康魚—健康魚。 (1)
養殖者要做到能夠正確判別:健康魚—亞健康魚(或帶病原)—病魚(患病); (2)
魚醫生做到正確診斷、有效治療,將病魚—治療—亞健康魚—健康魚。 4.經常性的檢驗項目及其方法 魚的檢驗:觀察在池中行為、攝食、反應;捕上來仔細檢查體表有無異常。判斷是健康魚,還是病魚。 器官的檢驗:鰓是器官檢驗的重點,鰓和體表大型寄生物,同時可以用顯微鏡進一步檢驗;判斷器官健康,還是患病。 病原生物的檢驗:大型寄生蟲可以肉眼檢驗,如鰓上、體表、體內寄生蟲;小型的病原就要用顯微鏡檢驗,采用鮮活組織制作水浸片,顯微鏡下直接觀察,對于難于辨認的還可以用油鏡觀察。
(三)依檢驗項目的結果,作出疾病命名和正確診斷
1.
根據病原檢驗的結果診斷 (1)多種蟲同時寄生:同類的寄生蟲寄生同一組織或器官,依寄生數量多的確定診斷;同類的寄生蟲寄生不同組織或器官,依寄生組織或器官的功能危害嚴重的確定診斷;不同類的寄生蟲,按危害程度診斷。 (2)寄生蟲病并發或繼發細菌感染時,要同時作出診斷。 (3)細菌性疾病的病原分離和鑒定煩瑣并時間長,臨床診斷要求快速而準確,這就需要有病理解剖、流行病學、病理學等知識結合運用,作出診斷。 2.疾病的臨床癥狀與診斷意義 在疾病診斷學上搞清楚同一種疾病在臨床上表現出不同的癥狀,即“同病異癥”;不同的疾病在臨床上表現出相同的癥狀,即“異病同癥”問題,才能對疾病做出正確的最終診斷。最終診斷是給疾病定名的結論,它是有效控制疾病的依據,而誤診是錯誤控制疾病的開始。不知道某種疾病的“同病異癥”和某一類疾病的“異病同癥”,就很容易產生誤診。在此值得說明一下“同病異名”和“異病同名”,以免混淆“同病異癥”和“異病同癥”概念。 (1).“同病異癥”:嗜水氣單胞菌引起的病:白點病、穿孔病、腐皮病、前肢潰爛病等病原同為嗜水氣單胞菌中華鱉,而病鱉的臨床癥狀表現不同,因此作為不同病名的診斷,但在治療上是相同的。鯽出血病,會表現出爛鰓、腸類、出血等不同的臨床癥狀類型,但不能做出爛鰓病、腸類病的診斷。
(2).“異病同癥”:“白底板”癥狀的肝病、胃病、病毒病;爛鰓病,以爛鰓為典型癥狀,但是有細菌性爛鰓病、寄生蟲性爛鰓病…。有的皮膚病、腸類病也伴有爛鰓的癥狀。
3.按照病原生物的感染類型的診斷 (1)
毒血癥:細菌在局部繁殖、但不侵入血液,僅細菌產生的外毒素進入血流引起全身中毒癥狀。 (2)
菌血癥:病原菌由原發部位侵入血流到達其他部位,但未在血中大量繁殖為菌血癥。 (3)
敗血癥:細菌侵入血流并在血中大量繁殖,造成機體嚴重損傷和全身中毒癥狀者,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化膿性鏈球菌所致敗血癥。 (4)
膿毒血癥:化膿性細菌在引起敗血癥的同時,又散播至其他許多組織器官,引起轉移性化膿病灶者。 (5)
內毒素血癥:革蘭氏陰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釋放出大量內毒素致病的一種感染類型。 (6)
帶菌狀態經過顯性或隱性感染后,致病菌未被及時清除而繼續存在于體內,與機體的免疫力形成相對的平衡狀態稱為帶菌狀態。處于帶菌狀態的動物稱為帶菌者。帶有致病菌而無臨床癥狀者稱“健康帶菌者”,在流行病學方面是最危險的傳染源。傳染病患者臨床癥狀消失后,在一定時間內仍然繼續排菌稱恢復期帶菌者。帶菌者經常或間歇地排出病原菌,成為重要的傳染源。所以,檢出帶菌者并采取措施消除帶菌狀態,對控制傳染病的流行有重要意義。 4.按疾病流行性的命名和診斷 有些疾病的流行規律強,傳播快,表現出明顯的流行病學特征時,就可以定名為流行病,如淡水魚暴發性流行性病。 5.按病變器官、組織、細胞命名和診斷 有些疾病表現出某個器官或組織或細胞的嚴重病變,就可以依此而定名,并作診斷,如寄生蟲性的白內障、中華鱉非寄生性肝病、鰻魚肝腎綜合征。 (四)作出科學診斷的兩個必備要素及其臨床意義 1.病因和死因的診斷及其臨床意義 一個科學診斷要明確指出患病動物的病因和死因的兩個必備要素,否則這個診斷就是不完善不明確的,這樣的診斷也沒有完整的臨床醫學價值。 病因和死因有的病例是同一種,而有的病例是不同的。也就是說有的既是致病的原因,同時也是致死原因。如中毒性疾病的毒物引起動物中毒而發病,嚴重時引起動物死亡;寄生蟲性爛鰓的致病原因是鰓上寄生蟲,而導致魚類死亡的是鰓受到破壞,呼吸功能衰竭,病魚因窒息而死亡。細菌性爛鰓(鰓淤血、粘液分泌過多、鰓出血)的病因是鰓上感染細菌,粘液增多,板狀鰓,使鰓組織壞死,呼吸衰竭而死亡。 有的疾病是多種病因而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癥狀和死亡原因;還有不同病因的相同死亡原因。這在診斷時要加以區別。 銀鯽的出血病病原是嗜水氣單胞菌的一種,會表現出三種典型的臨床癥狀:爛鰓、腸炎肌肉和內臟出血。因此死亡原因就有窒息死亡、腸炎死亡、敗血癥死亡三種死亡原因。 明確并區別病因和死亡原因的診斷是正確而有效的臨床醫療的依據。建立全面治療方案,不僅要消滅病原,還要恢復和改善受累的組織器官的結構和機能康復,降低死亡率。尤其是降低在醫療過程中的死亡率更有意義。 如果死亡的原因是窒息引起的,那么在治療過程中就要增氧或輔助呼吸;如果死亡原因是腸炎、腸胃出血,那么在治療時就要輔助增加消化功能、組織再生、酶類添加等措施;如果是寄生蟲導致體外傷或繼發感染,那么在殺蟲的同時要輔助抗感染、增加收斂等功效的藥物,提高治愈效果。 2.先明確診斷死因,再去檢查和診斷病因 遇到暴發性和急性疾病發生時,為了推遲死亡時間,減少死亡數量,降低醫療過程中死亡率,要首先對病魚的死亡原因作出明確診斷。,此時對于病因可以暫時不去研究。作出死亡原因的診斷后,就可以立刻下醫囑,制定急救方案。這方面應該向人類臨床醫學和獸醫臨床醫學學習。 作出死亡原因的診斷,并已經采取了有效的搶救措施后,就可以按照病因檢驗項目排查。根據結果會診,作出病因診斷,此時,包括死因和病因在內的完整的診斷形成并為臨床醫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據。 二、遵守行醫的基本原則和注意問題 1、提倡科學的醫療行為 正確的行醫辦法:作好檢驗、診斷、治療三個環節和工作程序,科學預防和控制疾病。仔細檢驗的各個項目;執行疾病臨床診斷的基本程序(如上所述);治療方案的制定和實施辦法;治療效果檢測和評價。 2.藥物處理的技術要領 在水產養殖醫學臨床技術中,臨床診斷的結果是為臨床醫療方法提供依據,真正的醫療手段是藥物處理上藥物處理的效果,就決定了醫療全部效果。從藥物選擇、劑量、用藥時機、用藥次數、療程等各個環節上,嚴格按照醫囑進行。同時,還應掌握藥物對魚、寄生蟲、水質的毒性作用監測,以及水質對藥物作用效果的影響。最后,作出病魚康復狀況、醫療效果的評估。 (1)
藥物選擇時注意不使用禁用漁藥(參見有關文件),對藥品的有效成分和 含量要清楚,并考慮到劑型的選擇。抗菌藥物、殺蟲藥以廣譜、低毒、無殘留為首選;外用以水溶性為適,內服以脂溶性或固體為適。具有揮發性、刺激性、劇毒的藥物要慎用。不用“三無”藥品。 (2)
用藥劑量和時機準確 對池塘等大水體用藥時,由于池塘水體不易測量準確,外用藥時很容易造成劑量誤差過大,直接影響藥效。在測量時一定力爭準確,平時也可以記錄幾次用藥的情況后,就可以修正測量上的誤差。 而對于車間小水體用藥時,就不會因為水體積計算而產生誤差。并且可以按要求調節用藥水體積,一般降低水位,縮小水體積,既節約藥品,又可以高濃度、短時間處理。 不管是室外、室內用藥,都應避開投餌、食臺;潑入藥物濃度適中、均勻,避免引起魚類中毒。 (3)
根據藥效來確定用藥次數和療程 藥物處理過程對藥效的監測和評估,就可以知道用藥的次數和療程。這要根據實際的藥效來確定,而不能生搬硬套。一般在2~3次用藥,療程3~5天。口服藥餌一般5~7天為一療程。 (4)
魚、蟲對藥物的反應情況,要掌握、跟蹤監測。 許多魚病工作者會忽略這一點,因此產生意外事故和損失。尤其是車間水體用藥,更不容忽視! 魚、蟲對藥物的反應是臨床醫療的核心,是魚醫生必須明了的,它是藥物效果的反應,是避免事故的保障。 (5)
應急搶救方案的準備,是每次行醫時要做的。 3、避免不科學的醫療行為發生 在多年醫療實踐中,一些常見的違背醫學技術的作法,值得提醒魚病工作者和養殖者注意和避免。 (1)“逆向行駛”—后患無窮,若治療——診斷——檢驗,則后患無窮; 生產中有在沒有檢驗和診斷之前就采用通常先殺蟲,再殺菌的盲目用藥方法,結果是滿意的就皆大歡喜;若仍然沒有效果,就再檢驗,再診斷。這樣做的后果是很不科學的,最大的害處是貽誤時機,并加重病情,后果十分嚴重。 (2)亂(濫)用藥——無病造病; 亂用藥和濫用藥的現象目前十分普遍,值得重視的問題是導致池魚產生藥源性疾病,有病的魚沒有治愈,無病的魚由于藥物的毒副作用而產生新的疾病。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正確的診斷。
池魚抗藥性的增加,也是亂(濫)用藥的結果。
(3)亂投醫——雪上加霜; 有病無有效的控制方法,就會盲目地找醫生。A醫生診斷是寄生蟲病,B醫生診斷是細菌病,C醫生診斷是病毒病,D醫生……。這樣就會使養殖者對醫生的診斷感到茫然,就導致了殺蟲、殺菌、抗病毒一路下來,結果無效。此外,造成這一不正常現象的因素還有魚病工作者在診斷技術與水平上的問題,對于“疑、難、怪病”的診療水平有待提高。 (4)誤診誤治——錯上加錯。
一些“疑、難、怪”病的錯誤診斷,會導致進一步地實施錯誤的治療方案,這種錯上加錯的做法會給生產造成巨大的損失。這樣的醫療事故應該加以避免。
三、養殖技術和管理技術的預防疾病要點
做好疾病的預防與控制工作是提高水產動物養殖產量及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它也成為高密度、高單產、高效益的限制因素。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只有貫徹“全面預防,積極治療”的方針,采取“無病先防,有病早診早治”的積極方法,才能達到減少或避免疾病的發生。在預防措施上,既要注意消滅病原、切斷傳播途徑,又要十分重視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機體抗病力,外因要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只有采取全面的綜合防病措施,才能收到頂期的防病效果。
池塘是水產動物生活棲息的場所,也是病原體的滋生及儲藏場所,池塘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水產動物的生長和健康,所以一定要徹底清塘。徹底清塘通常包括清整池塘及藥物清塘。
清整池塘一般在冬季并塘或收捕后,排干池水,封閘曬池,維修堤埂灘腳、閘門,并清除池底過多淤泥及池邊雜草。藥物清塘時常用及效果較好的藥物為生石灰及漂白扮。
(一)疾病流行季節前的藥物預防
大多數疾病的發生都有一定的季節性,多數疾病在4—10月這段時間內流行。因此,掌握發病規律,及時有計劃地在疾病流行季節前進行藥物預防,是補充平時預防不足的一種有效措施。具體做法有:
1.體外疾病的藥物預防
(1)用中草藥扎成小捆,放在池中漚水,以達到殺滅體外病原體的目的。如烏桕葉漚水預防細菌性爛鰓病,棕樹枝葉漚水預防車輪蟲病等。該方法有就地取材、副作用小等優點,也可用于早期治療。
(2)在食場周圍掛藥袋或藥簍,形成一消毒區,利用水產動物來食場攝食時,反復通過數次,達到預防目的。其優點是使用方便,用藥量少,不會出事故,副作用較小,并可用于疾病早期治療。但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3) 水產動物對該藥的回避濃度應高于治療濃度,否則不能使用此法。如白鰱對硫酸銅的50%回避濃度是0.3g/m3(ppm),而全池遍灑的治療濃度一般是0.7g/m3(ppm),所以采用此法就無效。敵百蟲和漂白粉則可使用。
(4)食場周圍的藥物濃度不宜過高或過低。過低時,水產動物雖來吃食,但殺不死病原體;過高時水產動物不來攝食,也達不到目的。所以第一次掛簍或掛袋后,應在池邊觀察lh左右,看水產動物是否來食場吃食,如果不來吃食,表明藥物濃度太高,應適當減少藥量。通常掛3~6只,每只內裝100一150 g漂白粉(用竹簍或刺有孔的塑料瓶)或100g晶體敵百蟲(用密布袋),具體用量應視食場大小及水深而定。
(5)食場周圍藥物的一定濃度,一般應保持不短于1h,否則遲來吃食的水產動物就不能受到消毒同時水產動物每次停留在食場的時間很短,一次不能全部殺滅病原體,須經多次反復。下雨和刮大風時不宜采用。
(6) 為了保證水產動物在掛藥時能前來吃食,在掛藥前應停止投飼1次,并在掛藥的幾天內選擇水產動物最喜吃的飼料,投飼量應比平時略少些,以保證第二天仍來吃食。
(7) 如水產動物平時沒有到一定地點攝食的習慣,那應先培養成習慣后再掛藥,一般需1~2周或更長時間。
2. 體內疾病的藥物預防
體內疾病的藥物預防一般采用口服法。由于不能強迫水產動物來吃藥,所以只能將藥拌在飼料中制成顆粒藥飼投喂。用藥的種類隨各種疾病而不同,盡量多用中草藥,以免產生耐藥性。注意事項如下:
(1)必須選擇水產動物喜吃、營養全面、能碾成粉末的飼料(草藥除外)。
(2)顆粒藥飼在水中的穩定性要好,一般應在水中半小時以內不散開,而水產動物吃入后又能很快消化吸收。
(3)藥飼的大小必須適口。
(4)藥量計算應把吃該種顆粒藥飼的水產動物體重都算入;而大小相差懸殊,即使是同種的水產動物,如僅是小的患病,則大的體重可不算入,在投喂藥飼的周圍必須插以柵欄,其間只允許小的進出。
(5)投飼量應比平時減少2—3成,以保證天天能來吃藥飼,并將藥飼吃完。一般連喂3天。
(二)消滅陸生終寄主及帶有病原體的陸生動物
有些病原體以水產動物為中間寄主,而以陸生動物——鳥類等為終末寄主,消滅終末寄主及帶有病原體的陸生動物也同樣能達到消滅病原體的目的。
(三)消滅池中椎實螺等中間寄主
椎實螺為雙穴吸蟲、血居吸蟲等的中間寄主,在這些魚病流行地區,除用徹底清塘方法消滅池中螺類外,在養有魚后,可在傍晚放入草耙,第二天早晨取出草把草耙,壓死附著在上面的螺,連續數天,可達到基本殺滅椎實螺,切斷上述病原體的生活史,從而達到消滅該病的目的。
四、現代水產養殖醫學臨床控制技術的特點和要求 1、臨床控制技術-群體用藥: 群體診斷和群體處置是水產養殖醫學臨床控制技術的特點,具體處置辦法就是內服藥餌和外用藥物。在養魚工廠車間水體中可以清楚觀察魚類活動,這給養殖者及時觀測魚的健康、疾病、康復的狀況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采用訓練投喂,也把魚每天、每頓吃食情況直觀地表現出來;池魚可以隨時抽樣檢查,用藥和處理的可操作性更強。這些都是傳統養殖無法作到的。在這里,實現魚病的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是可行的。并可以實現魚類病害的有效控制。 2、水產醫學臨床給藥技術和方法 現在水產養殖醫學最常用最有效的臨床控制技術,就是藥物控制技術。水產養殖用藥的途徑都是采用群體用藥,既投喂藥餌和全池潑灑或藥浴。給藥時用藥量大,針對性差,健康者與患者同時作為受體,水環境和動物同時作為受體是它的特點。與人類醫學和獸醫學臨床用藥比較它有一定的缺陷。 (1)投喂藥餌技術 采用顆粒飼料養殖的水產動物可以很方便地使用藥餌來進行細菌性和寄生蟲性的腸炎病、皮膚病、爛鰓病和寄生蟲病的治療,達到抑菌殺蟲的臨床用藥效果 制作餌藥的藥物種類選擇時,禁用漁藥不能使用,并要遵守以下原則:抑菌和殺蟲譜廣,低毒性,不殘留或少殘留,與餌料成分無拮抗性,容易被消化道吸收,無色無異味,適口性好,明確休藥期,聯合用藥時配伍合理。因藥物添加影響食欲和食量等等一系列問題。 制作藥餌的藥物劑量準確,嚴格按照藥物說明書使用。避免因劑量偏低時,既不能達到藥效,又會產生耐藥性和損失;因計量過高產生的中毒現象在生產中也很常見。因為健康魚較病魚食量大,獲得的藥量就大,所以往往發生藥物中毒的是健康魚,這是與意愿相違背的結果。許多殺蟲藥物,對象都有一定的毒性,在使用殺蟲藥餌時,更要注意劑量的正確性。 藥餌的投餌方法適當可以調整,有利于防止發生藥效低,中毒等反應。筆者建議①投喂藥餌前,先投喂普通料,觀察魚群中健康魚大部分已經食飽后,再投喂藥餌,這樣就避免了健康魚過多地抱食藥餌,還可以節省藥餌的用量;②可以將藥餌和普通使用,緩慢投喂,延長投餌時間;③普通料和藥餌交替使用;④在每次投餌結束后,人工投喂藥物餌,延長投喂時間。實踐證明這些辦法都是有益的,值得推廣使用。 (2)全池潑灑藥物技術 全池潑灑藥物可以防治爛鰓病、皮膚病、改良水質和水體消毒,達到抑菌殺蟲的臨床用藥效果。 潑灑的藥物選擇時,禁止使用禁用漁藥,并要水溶性、不揮發、腐蝕性小、廣譜低毒、無殘留或少殘留、聯合用藥、配伍合理。除水質調節劑外,藥物潑灑后對水質改變不大。對攝食影響也不能過大,如只影響一次或一天吃料就已經是比較大的影響了。 潑灑藥物的劑量力爭作到準確,劑量過低,藥物效果達不到,劑量過高容易發生中毒等危險。對于工廠化養殖車間用藥的劑量較容易掌握,此時應該提倡高濃度短時間,“速戰速決”;而室外土池塘,由于池形、底泥、水質等個方面因素影響,容易造成水體計算上的不準確而使劑量計算差距較大,這就要求克服困難力爭將池水體積丈量準確,并且記錄每次用藥劑量和效果,積累用藥的經驗。用藥時提倡“保守用法”,先低劑量,再提高劑量。 潑灑藥物時要求均勻,遍灑。工廠化車間要采用“細如雨,勻如霧”的潑灑方法,由于池中魚的密度大,空間小,藥物濃度高,潑入時力爭稀釋、均勻灑入,避免潑入濃度過高引起魚中毒;室外大型土池塘可以選擇在池中間潑灑,有風時在上風(低毒藥)或下風(高毒藥)處潑灑,要避開投餌時間,在投餌后全池潑灑藥物適宜,要將未溶解的顆粒過濾出來,潑灑槳汁,避免魚誤食未充分溶解的藥物顆粒而中毒、灼傷,如氯制劑。操作人員注意安全和保護。 (3)藥浴技術 潑灑的給藥方法常用在苗鐘投放和轉塘過程中,一般在生長季節不利于使用。本法對體表撞傷、寄生蟲等防治有臨床用藥效果 藥浴的藥物種類選擇與全池潑灑一致,藥浴的藥物濃度是全池潑灑的10-20倍,完全溶解,攪拌均勻。藥浴時間的范圍較廣,有關文獻介紹的藥浴時間不一,在實踐中難于使用,筆者建議當發現魚缺氧現象立即結束為度,不能過長或過短,更不能機械地按照藥物說明書和文獻中建議的時間進行。 在藥浴處理時,還要慎重及時補充藥物或更換藥液的問題。在操作過程中,一次藥液用過幾批魚之后,就會因藥物被攜帶和水分的添入或藥物因作用損失而使藥物濃度明顯下降,影響藥效。 3.
新藥或新病例全池潑灑藥物的臨床操作 (1)先小試,后大池使用,既安全,又有效。 在沒有新藥的使用經驗時,不能急于在大池中使用,要先在小池或小型水槽先試用,了解藥物的特點后,再大池中使用;在遇到新的魚種或新的病例時,也應該先做小試,再進行大池用藥,這樣既可以避免事故發生,也可以通過小試調整最好的用藥劑量和時間,收到最好的用藥效果。 (2)巧妙控制用藥水體,提高藥效,節省藥物 在工廠化車間用藥時,為了減輕用藥對水處理系統生物膜的壓力和攻擊,也為了節省藥物,提高藥效,可以將池水降到最低(以池水不會缺氧為度)水位,然后用藥,此時要作好急救的準備工作(快速增氧和注水),以防不測。在室外池塘注水條件好的也可以 降低水位用藥,達到藥效后再注水。 (3)及時鑒別病原和魚蝦的藥物反應,明確藥物作用效果 一般在生產中不注意檢查藥效,臨床醫療的好壞是要看魚、蟲對藥物的反應,這是理性用藥、醫療的基本技術。只是觀察死亡率是否下降,死亡是否停止,這是不符合臨床醫療技術要求的,尤其是使用殺蟲劑時,一定要會觀察和鑒別寄生蟲的中毒反應和寄主魚的藥物反應,這兩方面的結果是對藥效的評價依據,同時,它又是及時調整藥物劑量和用藥時間的依據。這在工廠化車間中用藥時,必須作到這一點。 先試后用,小試與大池順序進行。
五、
工廠化養殖車間生物膜的功能及其魚池用藥處理時維護 (一)池水環境衛生和藥物使用對生物膜的攻擊 眾所周知養魚先養水:要想養好魚,必須養好水。《漁業水質標準》規定了作為養魚用水的一系列基本指標,它說明的是可以用來養魚的水的水質標準,但并不是我們養殖者所要求的“好水”的標準。目前也沒有好水和壞水的統一標準。這與養殖用水是一個極為復雜多樣的混合物,并且這個混合物始終處在一個變化的狀態有直接關系。用已知的水質指標來定義養殖用水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筆者認為,可以用養殖動物對水質的要求及其對水質的反應、適應的情況評價養殖水的好、差、壞比較直觀而可靠,區別方法也容易掌握。 1.好水:是養殖動物最適宜的水,在這個水環境中動物行為正常活躍,食欲旺盛,代謝良好,生長茁壯,體質健康。經工廠化車間的水處理系統處理好的水俗稱“熟水”,就應該是好水。“熟水”是在利用井水、自來水、余熱水等這些沒有經過光合作用和生物處理的“生水”作為養殖用水水源時提出的術語。“生水”和“熟水”在水質標準上都是符合漁業用水指標的,由于前者澄清無色、無水生生物、無光合作用的產物、無生物的活性物質,雖然它的水質符合《漁業水質標準》,動物在其中生活不適。相反“熟水”就是不同,其中有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質、光合作用產物,澄清亮澤,動物在其中生活舒適暢快。“水華水”也屬于好水。好水的保持與控制是養殖技術和醫學技術共同的追求。 2.差水:是指養殖動物不適宜,但還不能引起中毒、致病的水質。“生水”“老水”、“瘦水”、“轉水”等都屬于此類。雖然這種水的水質符合《漁業水質標準》,但是養殖動物的活動、攝食與食欲、生長等生命活動受到不良影響,長期下去,就會生長緩慢,處于應激狀態,產生亞健康的癥狀。在全池潑灑藥物治療疾病時的池水,也屬于“差水”。 生水:水質符合《漁業水質標準》,澄清無色、無水生生物、無光合作用的產物、無微生物及其活性物質。 老水:是指水中生物老化、池中水泥較多、長期不加注新水和換水而形成的水色灰暗、藻類老化的水質 轉水:是由“水華水”轉化而來,故稱“轉水”。“水華水”是指池水中藻類大量繁殖而在水中或水面形成帶狀、云狀等各種形狀的華麗群體,俗稱“水華水”。由于此時是水中藻類現存量的高峰期,遇環境變化極易發生突然死亡,藻類死亡后,池水突然轉變為清徹見底的“轉水”。若藻類死亡后毒性強,全池的魚蝦就會全部中毒死亡;若藻類死后無毒,則對魚蝦危害較小。“差水”要有效地調節轉變為“好水”,反之,則會轉向“壞水”。 3.壞水:是指不適合養殖動物生活生長的、可以引起病害的、且不符合《漁業水質標準》的水。“轉水”尤其是有毒性的“轉水”、污染水、溶氧過低、PH偏高或偏低等水質都屬于“壞水“。全池潑灑藥物后,也可能產生壞水,這時就要及時調節水質,將壞水逐漸轉為好水。一旦發現池水已成壞水,小水體的車間就要全部換新水,大水體的池塘就要在有效調節水質的同時排出壞水注入新水。避免發生養殖動物患病和死亡。 以養殖醫學和動物衛生健康為目的,調節控制水環境是現代水產養殖業十分重視的技術關鍵。這個技術內容隨著養殖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總體上可以分為工廠化養殖車間水處理技術和室外池水的調節控制兩個方面。 (二)工廠化養殖車間的水處理系統和功能維護 目前廣泛使用的水處理系統的功能要素是生物膜,輔以紫外線和臭氧的物理殺菌消毒。這種生物和物理結合形成的水處理系統的工藝、技術得到廣泛推廣和使用。現在國內通用的類型是封閉厭氧型和開放光和型生物處理。前者具有代表性的是上海水產大學水族館研究所研制的“ 封閉式水產養殖循環水處理系統”,后者是上海水產研究所研制的“氣提式水產養殖循環水處理系統”。筆者研制的“松江鱸魚水處理技術系統”與后者原理類似,形式和結構不同。 封閉厭氧型生物膜設備投入大,運輸成本高,但維護簡單;而開放光和型生物膜設備投入小,運轉成本低,但維護繁瑣且技術要求高。以“開放光和型重力式松江鱸魚處理系統”為例,介紹生物膜維護技術。 1.生物膜的培養和維護 生物膜組成生物:一種硅藻是生物膜的主題藻類,它的生態條件要求與松江鱸魚一樣,適溫范圍3~36℃,鹽度0~32‰,底棲。還有少量的細菌和極少量的原生動物、真菌。 生物膜的培養:先培水,選擇生物膜生長的適宜載體,再接種硅藻、培養15~30天開始生長,并看到載體上有藻類附著,生物膜逐漸成熟,并發揮功效。 生物膜的維護:保持生物膜正常生長,防止干露、脫落、死亡。生物膜發育的青年—壯年—老年—死亡或更換,各階段要明確知曉。生物膜的維護的工作重點: a、不用殺藻藥物,慎用菌、殺蟲藥物,或使用的藥物不進入生物處理池(生物濾池),直接將含藥池水排放到廢水處理池; b、調配合適營養源——多營養源則過速或死亡、少則不長; c、定期檢查生物膜組成、狀態和發育; d、忌大換水(處理池),防止水源中有毒物進入; e、回水經過的面、速度、水位; f、各級處理池功能配合。 功能監測:結合水質監測、生物膜組成、生活狀況和活力檢測,正確評價功能,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2.紫外線(UV)、臭氧(O3)消毒 水處理系統配備紫外線消毒器和臭氧消毒器,作為生物膜處理的輔助設備。紫外線消毒器在水清時效果好,無副作用,長期不停運行;O3安裝在紫外線消毒器之前,水處理池之后,ORP值不超過350mv,過高有毒性,間歇式運行。 六、飼料的營養價及其平衡、投飼技術的健康衛生 (一)飼料的品質和投喂技術
以投喂商品化的顆粒飼料為營養唯一來源的現代水產養殖業,促進了水產飼料行業飛速發展,水產動物營養和飼料的研究也在不斷完善和發展,對于養殖業主來說,要首先明確好料、差料和壞料的基本問題和投飼技術的基本功,有效預防水產動物食源性疾病。
好料:營養全面且配制合理,滿足水產動物的營養需求;適口性好,保證它能夠順暢地被攝食,不浪費,不流散;易儲存和運輸;易投喂或食欲機械和人工投喂,肉料比適中(1:1.0-1.5);飼養動物生長速度適中,體質健壯,品質優良。
差料:營養在某一方面不平衡,不完全滿足水產動物的營養要求,適口性不良,有碎料,有浪費,肉料比過大(1:1.5-2.0或更高),水產動物生長緩慢或過快,體質弱,抗病力差,品質不好。如魚上網死亡較多,運輸死亡率高,常發病或久治不愈,“肥胖魚”等都是處于亞健康狀態。 壞料:營養缺乏,適口性不好,易流散,料肉比過大,有毒性或有致病性,不適于水產動物的生長,導致水產動物患病、中毒、死亡。如維生素缺乏癥、食源性疾病、肝膽綜合癥、中毒等水產動物食源性疾病。 “五定”投飼技術:傳統池塘養殖投喂技術提出“定質、定量、定時、定位”的“四定”方針,現代漁業應該加上“定聲響”,合為“五定”投飼技術。在訓練投飼,讓魚“上臺”的過程中,聲音的輔助作用也是十分有效的尤其是池塘主養鯉魚、鯽魚等應用廣泛。執行正確的投飼技術就可以盡早地將魚訓練“上臺”,不僅節省飼料,而且延長生長期,降低餌料系數。一旦發現池魚“上臺”不正常,就是出現問題的征兆,就要立即檢查原因,及時處理。 (二)魚不正常“上臺”的幾個原因和解決辦法 以江蘇北部沿海大面積主養鯽魚、三北地區主養鯉魚的池塘養殖為例,綜合筆者臨床多年實踐,從養殖醫學衛生角度談一談,當發現池魚養殖(鯽或鯉)不正常上臺吃料,有哪些現象、發生的原因,以及建議采取的措施,供讀者參考。 1.突然魚不“上臺”吃料:這與水質和飼料有直接關系,魚病的可能性較小 飼料品牌或品質的改變,常會發生這種現象。對于已穩定上臺的魚來說,它已經適應或吃慣了一種飼料后,當一旦改換其它品牌的,或雖然是同一種品牌但是品質發生大的改變的時候,會不上臺吃料,或很少上臺。采取的辦法很簡單,若想馬上恢復上臺,再改換原來的飼料即可;若原來的料不打算用,就要再加強訓練,讓魚適應現用的飼料,重新訓練上臺。 水質的突變或早晨缺氧也會發生這種現象。 在水較肥或高溫期間,加上池魚的密度高,早上的時候容易因為缺氧而不“上臺”吃料,嚴重時會“浮頭”,“浮頭”的魚根本就不會吃料了。采取的辦法很簡單,早點(凌晨或下半夜)打開增氧機增氧,就可以消除這一現象,就恢復“上臺”。 但是若水質有劇變就較為嚴重,如“水華”水遇到陰雨天轉變為“轉水”;水過肥、藍藻水華過多;水腫潑灑藥物或水質調節劑;淤泥較厚的池塘高溫氣水質變壞等情況,都可以成為原因。艱苦、解決的辦法就是診斷原因,對癥采取措施。 2.上臺的魚變少,魚群變小
有魚病發生是最大的可能性,這時要檢查魚體是否健康?是否有病?是否有病原體(寄生蟲)?或者請醫生到現場診斷,或帶上魚到魚病門診去就醫。此時不能麻痹大意,不能延誤時機,等到開始發現有病魚或死魚,再求醫就有損失了!
另外,也有因上頓投食過多,時間過長,而使魚上臺較少
3.上臺的魚群呈放射狀,食欲不旺,時來時走,攝食行為也不活躍
這是典型的有爛鰓癥狀引起的魚自身缺氧而使食欲下降。想吃,吃不下;走了,又想吃,來來去去。這時就要請醫生診斷,查明“爛鰓”的原因,對證用藥,疾病治愈后,就可以恢復上臺。
4.天氣變化,如風向和風力,水溫,雨霧等都會影響到魚上臺吃料情況,細心觀察,總結經驗,掌握規律,應對泰然。 (三)藥餌的使用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中毒: 治療藥餌容易使健康魚中毒,因為藥餌含藥量大,健康魚食量大,可能是病魚5-10倍的受藥量,因此在使用毒性較大的沙蟲藥餌時,就要注意避免健康魚中毒。 如可以先喂無藥料,使健康魚半飽或大于半飽時,再喂藥餌,也可以分頓投喂藥餌,如一天喂1-2次,不全部喂藥餌。 2.耐藥性 在生產上往往常使用低于治療劑量的藥餌,就會生物魚體病原使水中產生耐藥性,或抵抗力,因此,一旦同類疾病發生,這種治療劑量的相同藥餌就不管用。 3.藥害和藥源性疾病 長時間,低劑量使用單一的藥餌預防和治療疾病,就會產生藥物的危害,如不良反應副作用、過敏反應、殘留等。當藥害發生嚴重時就產生了因藥物的過量或長期獲得而導致動物發病,即產生藥源性疾病。 (四)飼料中成分容易出現問題 1.大原料配方
作為正規的魚料生產廠,在大原料的品質上控制很好,一般不會出現大的問題。但是偶有在儲存、運輸、加工過程中有疏漏,而使原料中有劣質和霉變成分;或在配制比例上有大的變化。出現這些問題就會引起養殖動物生病、中毒或消化不良癥狀。常有小型魚料廠和自制魚料的養殖戶,由于各方面條件所限,而在大原料配方上,原糧成分上出現問題。筆者曾經診斷過由于大原料配方不合適引起用料區域主養魚類發生是食源性疾病,由于診斷不出病因而捆擾了幾年的養殖和漁料生產。
2.小原料配方 由于魚類的營養學研究是個新領域,目前真正的全價營養飼料還很少的幾種魚類,對于我國大規模養殖的品種來說飼料的配方一直在完善過程中。在實踐中,不管是大型,還是小型漁料廠,在
的小原料配方上出現的問題較多,由此 而引發的食源性疾病也很多。 (1)原料添加不當,導致食源性疾病 貝殼粉、硅藻土、麥飯石、無機鹽類等礦物質原料的添加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添加量不當,就會產生代謝性疾病。筆者曾經診斷過由于沸石、麥飯石、貝殼粉等成分添加過量而引起養殖魚類消化不良,以至發生大面積的食源性腸類病綜合癥。該病的癥狀復雜,曾被誤診為細菌性和病毒性出血病。爆發性流行病等,但是對癥治療后都沒有效果,經過三年的診斷和治療實踐,都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2)油脂添加會發生變質引起養殖動物中毒,添加量過大會產生脂質代謝障礙。鰻魚料和中華鱉飼料的油脂天家量較大,容易產生以上的問題。 (3)喹乙醇是禁用的餓添加成分,它的危害和毒性已在有關資料中詳細介紹,在此不在贅述。 (4)藥物添加不當,使用不當,也會產生藥害,引起藥源性疾病。 七、現代水產養殖動物藥害及其藥源性疾病 (一)水產養殖動物的藥害問題
中國現代水產養殖業同全國經濟發展一樣,由傳統的粗放形發展到集約化工業化水平,諸如工廠化溫室養殖已形成中華鱉、鰻魚、鱘魚、河豚、牙鲆、鮑魚、蝦蟹育苗、海帶和紫菜育苗等等養殖工藝與養殖技術。大規模的生產過程中,出于改善環境、防病治病等目的,大量使用藥物,因而就出現了水產養殖動物的藥害問題,并表現出日漸嚴重的趨勢,隨之而生的水產養殖動物的藥源性疾病的肆虐以及誤診與誤治,成為現代水產養殖動物病害難以控制的難題,嚴重制約了現代工廠化溫室養殖產業發展,已引起有關部門和從業人員的重視,水產養殖動物的藥害問題國內外研究甚少,目前還是水產動物醫學領域的空白。
參照醫學和獸醫學的有關問題,水產養殖動物的藥害應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藥品不良反應;二是藥品急性毒害作用。藥品的不良反應是指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況下出現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諸如:副作用、毒性反應、過敏反應、繼發反應和藥物的致畸、致癌、致突變以及藥物依賴性、體內菌群失調等。藥品急性毒害作用是指藥品在不正常用法用量情況下出現的急性有害反應,諸如:中毒、器官或組織損害、強烈的不良反應等。藥害導致水產養殖動物亞健康狀況,水產養殖動物亞健康的表現:食欲下降、生長緩慢、抗病力減弱。在藥害持續作用下,水產養殖動物就會表現出各種臨床癥狀、患藥源性疾病(drug-induced disease)。 不僅如此,水產養殖藥害還表現在對水體的藥物污染嚴重,造成水體的惡性循環,進一步發展到整個水域污染,后果嚴重。 關于水產養殖動物的藥害問題目前十分嚴重,但尚未引起從業人員的重視;況且現行的水產動物疾病學、水產動物醫學等都未見水產養殖的藥害及其藥源性疾病相關內容的闡述;關于水產養殖動物患藥源性疾病的檢驗、診斷與控制問題,國內外研究報道極少。 (二)水產養殖動物的藥源性疾病 1.什么是藥源性疾病和食源性疾病?
根據調查發現目前危害人類的主要疾病排在前三位的都是非寄生性疾病,獸醫學對傳染性疾病的防疫工作行之有效,隨著養殖家禽家畜的高度集約化,病毒病和人畜共患病以及非寄生性疾病的控制成為重要問題,家禽家畜的藥源性疾病也取得長足進步。同比,目前還很年輕的水產動物醫學對集約化水產養殖動物的藥源性疾病的發生、危害,及其檢驗、診斷和控制等基礎理論和應用基礎研究十分薄弱,尤其是致病原因及其病理機制研究尚停留在參照哺乳動物的研究結果來解釋魚類、鱉類同類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問題,這顯然是不合適的,有關問題研究國內外均屬空白,且已成為限制水產動物醫學發展的桎梏。
水產養殖動物的治療或診斷用藥過程中,因藥物或藥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應或因過度用藥造成機體組織或器官嚴重損害和病變后,而出現的各種臨床癥狀,稱為藥源性疾病。也有將由于過量食用有毒食物或食物中長期營養失衡造成機體組織或器官嚴重損害和病變,而出現的各種臨床癥狀,稱為食源性疾病。水產動物藥源性疾病屬于非寄生性疾病,不同于病毒性疾病、細菌性疾病、寄生蟲病和其它病原生物病的寄生性疾病,它的病因是藥物,病理表現為中毒、變性、增生、壞死過程,臨床癥狀復雜,死亡集中,死亡率高。
隨著我國溫室(含日光溫室)養鰻、中華鱉、鱘魚和流水養虹鱒、蝦蟹工廠化育苗、海水網箱養魚等都達到或接近國外的工業化水平,由于養殖工藝、環境條件、飼養標準的改變,非寄生性疾病危害日漸嚴重,尤其是由于飼料營養失衡、強化投飼、亂用藥和濫用藥,造成的動物肝損害、腎損害、脾損害及其病變和肝性的綜合癥肆虐,同時繼發傳染性疾病,罹病養殖動物臨床癥狀復雜、病情嚴重、診斷困難、治療無效。雖然水產養殖動物的非寄生性肝病的危害相當嚴重,但由于病因不明、病理機制不清等原因,目前國內外尚無有效的預防和控制方法。過去在粗放養殖、池塘精養條件下非寄生性疾病發生很少,并未構成嚴重危害,因此建立在“池塘養殖學”基礎上的“水產動物疾病學”(黃琪琰主編 1993)對此類疾病未述及。
由于非寄生性疾病的致病因素既有食物、藥物、毒物,又有水污染物(有機磷、有機氯、重金屬等)多種,病理變化復雜,癥狀表現多樣、紛亂,并有大量的病原性生物繼發感染,患繼發性疾病也十分嚴重,因此給臨床診斷帶來困難,易發生誤診,導致實行錯誤的治療措施,不僅達不到控制的目的,反而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其中藥源性疾病的病因(原)就是藥物本身,一旦發生疾病人們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用藥物控制,其結果不言而喻,因此藥源性疾病是非寄生性疾病中檢驗、診斷和控制上較難、危害相當嚴重的疾病。
2.水產養殖動物的藥源性疾病研究課題
項目研究涉及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藥物與藥理學、病理學、診斷學等專業基礎學科和水產養殖學、疾病防治和設施漁業等學科的問題,屬于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學科領域,研究問題達到分子水平,研究的方法和結論對以上學科的理論有增新價值和繼續研究的基礎;研究結論為中華鱉非寄生性肝病準確診斷、正確預防、有效控制提出措施,解決目前困擾中華鱉溫室養殖的關鍵問題,保障集約化養鱉業的健康發展。研究方法和結果不僅對溫室養殖中華鱉有實用性和廣闊的應用前景,同時對海水網箱養殖魚類、養鰻魚和鱘魚、池養河蟹以及家魚的非寄生性疾病,具有應用價值和指導意義。
3.
藥源性疾病和食源性疾病的病例介紹 養殖魚類的非寄生性疾病自九十年代方引起重視,并開展了魚類營養性疾病、鯉魚綠肝癥、草魚脂肪肝、團頭魴脂肪肝、虹鱒肝脂肪變性、高首鱘心外膜脂肪織炎、食腐敗脂質羅非魚病、海水網箱養殖真鯛和勃魚綠肝癥、溫室養殖牙鲆水腫病、中華鱉非寄生性肝病、中華絨螯蟹“抖抖病”等食源性和藥源性疾病的相關病例的研究報道。有關養殖魚類的非寄生性疾病范疇的藥源性疾病研究,國內外未見報道。 八、水產養殖醫學健康管理的思想和做法 (一)什么是魚類的健康管理? 魚類的健康管理是一種術語,指水產養殖業中用來描述如何設計方案以防止魚類疾病的管理實踐。一旦魚類患了疾病就很難去搶救它們。診療疾病要有藥品等投入,提高了生產的成本。增加了死亡率,降低了養殖效益。 成功的魚類健康管理首先是防止疾病而不是治療疾病。防止魚類疾病是通過良好的水質管理、營養、衛生設施來實現的。沒有這些基本條件是不可能防止疾病的發生。魚類始終生活在潛在的病原體中,包括細菌、真菌類、寄生蟲等病原生物。曾經使用的殺菌技術(例如,紫外線殺菌、臭氧殺菌)并不能除去所有的環境中潛在的病原體。不理想的養殖技術、不良水質、營養不良或是免疫系統受到抑制都可能成為不良的致病條件,從而導致潛在的病原體引發疾病。通過利用藥物來治療這些疾病可以為魚爭取更多的時間使它們能夠克服可能的感染,但是這些仍然不能代替適當的動物管理。 通過觀察魚的日常行為和攝食行為可以在問題確實發生時及早的察覺,以便在問題進一步惡化最終導致疾病前作出診斷。這就是水產養殖醫學所提倡的“早診斷”。如果確實需要治療,那么也應在魚類發病的過程中及早實施,此時魚仍然處于一種好的生命狀態中,這樣治療將會非常地成功。這就是水產養殖醫學中強調的“早治療”的緣故。因為水產養殖的醫療技術水平針對發病初期和亞臨床癥狀時期的病魚具有有效性,而對于患病嚴重、生命垂危的感染晚期的病魚仍然沒有好的搶救辦法。
養殖魚類,尤其是在工廠化養殖車間中,實現獸醫學上的計劃免疫制度是魚類健康管理上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成為水產養殖醫學面臨的重要任務。
(二)養殖魚類患病對于水產養殖業的影響
魚類疾病對于水產養殖業來說就意味著實質性的經濟損失。魚類疾病發作的過程中,由于在死魚上的投資損失(魚的規格越大,損失越大)、治療花費、以及在魚類逐漸康復的過程中的減速成長、餌料增耗等,使得魚類產品成本上升。在自然界中我們很少意識到魚類疾病問題,因為患有疾病的動物很快就會被其他動物吃掉。此外,魚類在自然系統中并不象被人為養殖時那樣較高密度的擁擠在一起。寄生蟲和細菌在自然條件下可能產生影響極小,但是在人為條件下生物體擁擠、緊張,加上環境條件的變化,這時就可能引起實質性的疾病。
疾病很少是單純的病原體和魚類本身的結合。通常其它的環境因素對于現有疾病流行的影響也是存在的。這些環境因素綜合為“脅迫”。 這種環境“脅迫”的影響與水產養殖對象的疾病發生有密切關系。對于魚類本身是“脅迫”作用,而對于病原體(寄生蟲、細菌、病毒等)卻是有利的作用。健康管理實踐將“脅迫”限制最低水平,對防止疾病爆發有非常大的影響。 (三)養殖者怎樣知道你的魚是否患病 作為一個技術熟練的養殖者,要知曉健康魚、亞健康魚和病魚的特征和區別,始終明了養殖魚的生長、生活和健康狀況。 患病魚的最顯著特征就是出現死亡的或垂死的現象。此時,疾病已經嚴重,如果是急性感染的疾病,發現的太遲了,其后果不堪設想。然而細心觀察的人一般在它們開始垂死之前就能知道魚患病了,因為患病的魚經常都是不攝食以及可能出現昏睡的情況。健康的魚如果有規律地在預定的時間內進行喂食,那么它們就會有迅速地攝食現象。池養的魚不應該在喂食時間在食臺的魚群邊緣游蕩。當發現魚無精打采地懸在淺水里、在水面上呼吸、異常的行為或是物體間的摩擦等等,就顯示了問題。這些動作的異常性顯示出魚不能很好地進食和正常的行為,或是某些東西刺激了它們。這些征兆屬于疾病的初期臨床癥狀。 行為上的改變,有病理的跡象使飼養者留意他們所養的魚的潛在的疾病問題。這些包括疼痛,如潰瘍或出血,粗糙的鰭或反常的身體形態,例如,腹部腫大或是“水腫”,以及“凸眼”。當這些不平常的現象被觀察到,那么這些魚就能被確定為寄生感染或是細菌感染的患病魚。就患病的個體而言,此時出現了疾病的典型臨床癥狀,病情進入嚴重時期。這些病魚可以作為疾病檢驗和診斷的“樣品魚”或典型病例并確診后,立即采取醫救措施。 (四)知道你養的魚患病了正確的做法 1.查看水 如果你懷疑你養的魚患病了,那么你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測水質。如果你沒有水質檢測的成套用具的話,那么聯系你所在的地區的專門的魚病或水產養殖技術服務部門。如果你所在的地區沒有安裝一整套水質檢測的工具,請聯絡離你最近的水產技術專家。任何人想要通過養魚達到利潤那么就應該投資買一整套水質檢測工具并且學會使用它。 缺氧是造成池塘養魚頻繁發生死亡率的原因,尤其是在夏天。當魚擠在桶里或箱子里時,死亡的頻發一般也與氨含量過高有關。個別特殊的情況說明書可用于解釋氧循環、氨循環以及水質問題的管理。一般來說,在最低的水質標準中檢查溶氧、氨、亞硝酸鹽以及PH值與魚類疾病爆發有關。典型的參數包括總堿度、總硬度、亞硝酸鹽(海水體系)以及氯(如果是城市用水)。 2.查看魚 有經驗和專業知識的養殖者能夠做初步的臨床檢驗和顯微鏡檢查,并可以作出初步的診斷。同時也可以把結果通過電話、網絡、信件、口述等方式提供給專業人員,作為診斷時的參考。 理想情況下,當魚類疾病爆發發生時日常記錄可用于直接的參考。這些應該包括魚放養的日期、魚放養的大小、投餌率、生長率、每日死亡率以及水質。當水產行業的專家和你一起去解決你所養殖的魚類的疾病問題時,這些信息是需要的。好的記錄是一種描述患病的魚行為和健康狀況的顯示,水質測試的結果可以為診斷專家繼續解決同樣的病例提供完整的歷史病例。 3.送檢的樣品采集和保存 如果你決定把你養的魚交給專業的研究所檢驗和診斷,你需要采集活的、患病的魚,這個病魚的樣品選擇一定要具有代表性。在診療時筆者十分重視并要求養殖者準確做到,會選擇“半死半活”、醫學定義為瀕死的病魚,用來檢驗和診斷;若現場采樣一定避開食臺,在池塘邊緣撒網取樣。把它們放在水桶或冷藏盒里(無水),就近就醫。小的魚可以放在裝有部分(1/4)水的塑料袋中活著運輸,事先注入氧氣在里面。一種絕緣的隔熱的泡沫塑料箱外套紙箱是被推薦在運輸活的、袋裝的魚的容器,使得在運輸的過程中溫度變化最小。高溫季節,箱中還可以加冰和用礦泉水自制冰瓶降溫,提高運輸的成活率。除收集魚樣,也要提供水樣灌在一個干凈的礦泉水瓶中。飼料樣品也要帶上。 4. 遇到“疑、難、怪”病需要專業水產養殖醫學科技機構檢驗和診斷 上海攀世水產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首家以水產養殖醫學技術服務為主體的科技公司,主攻現代水產養殖高新技術和臨床醫學技術,面向全國接診“疑、難、怪”病和不明原因、不治之癥。對中華鱉“白底板”病、中華絨螯蟹“顫抖病”、鰻魚“狂游病”、各種魚類的車輪蟲病、指環蟲病,以及銀鯽孢子蟲病具有理想的診療技術。對工廠化養殖品種的病害控制有獨到技術和診療效果。對對蝦病害也有良好的診療效果。
國內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魚病研究室(武漢)、上海水產大學魚病教研室、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及其附屬研究所魚病研究室、各省市水產科學研究所魚病研究室等等,是魚病研究的專門研究部門,接受水產養殖動物病害的診療,有的還設有技術服務熱線電話,遇到問題養殖戶可以就近就醫。
5.增氧和注入新水是應急的常用辦法 一旦發現養殖魚患病,在沒有診斷、治療之前,應該立即采取開動增氧機,給池水增氧,改善水質;同時排除老水注入新水。
6.病死魚的正確處置
按照動物衛生防疫制度的規定,在現代養雞、養豬廠都建有固定的焚尸爐,處理生產中病死的動物尸體。作為現代水產養殖廠(場)也應該實施這一措施。同時要求業主每天及時將死魚撈出,焚燒或掩埋地下,決不能亂丟、放在池梗腐爛發臭、扔到進水或排水溝等這些不科學的做法,應該杜絕。
zhangzhaohui96 于 2010-6-11 20:06 補充以下內容
我把它變成免費的了,希望樓主不要介意,如有想法,就告訴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