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 1# benniusiliao
打消一下樓主積極性:
您老人家對水生動物營養基本上還在菜鳥前期水平
1、北京友誼恒遠主銷鯉魚為主的池塘料;
2、您的包埋技術說在胃里PH達到3.5吸收就沒問題,而鯉科魚類(你能見到的淡水養殖魚類至少80%以上都屬于鯉科魚類)的消化道里根本就沒有胃,PH達到3.5有點一廂情愿;
3、鯉科魚類飼料中不加游離氨基酸的根本問題不是不能吸收的問題,而是不能同步吸收的問題。由此推斷:
A:如果投飼率低且對氨基酸不作處理的話,飼料中加不加氨基酸效果基本一致;
B:對氨基酸進行合理的包埋處理,使得飼料在體內分解的氨基酸和游離氨基酸同步是可以被吸收利用的;
c:實際生產中,在養殖高峰期,日投飼頻率提高,對已經添加游離氨基酸飼料的利用效率會增加。這一點是本人個人經驗,沒有做具體實驗。本人負責的公司魚料以前一直添加賴氨酸,觀察似乎發現上半年采食量低、投飼頻率為一日兩餐,加氨基酸的和不加氨基酸的生長并不明顯有優勢,但是從7月-9月的攝氏高峰期日投飼頻率做到5-7次后好像添加氨基酸的效果要好點——也許就是心理因素,反正沒做實驗。但我堅信,不做處理的氨基酸添加組飼料在投飼頻率太低的情況下基本上是浪費,我曾建議原公司領導不要添加這個玩意,節約成本,結果領導不敢決定就問“博士”,博士要我擔保出了質量問題由我負責(因為這個配方據說是他從別的朋友那里抄來的),我說我有病就擔保,公司賺不賺錢關我屁事。這樣的集團公司居然還敢自吹中國十大名牌,靠。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