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樓主: 插刀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這是五號病嗎

      [復制鏈接]
    71
    發表于 2010-3-13 15:55:42 | 只看該作者
    按照國家規定撲殺深埋做無害化處理,我們這都市這樣的。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2
    發表于 2010-3-13 16:58:22 | 只看該作者
    5號最近多發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3
    發表于 2010-3-13 17:20:36 | 只看該作者
    看來是了。不知道有沒有人有高招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4
    發表于 2010-3-13 17:44:18 | 只看該作者
    典型FMD!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5
    發表于 2010-3-13 18:30:42 | 只看該作者
    兄弟哥同情你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6
    發表于 2010-3-13 21:56:12 | 只看該作者
    今年五號病風波i很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
    發表于 2010-3-14 11:49:17 | 只看該作者
    恭喜樓主中獎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8
    發表于 2010-3-14 11:51:50 | 只看該作者
    目前怎么樣了,
    采取了什么措施,
    效果如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9
    發表于 2010-3-14 17:47:23 | 只看該作者
    今年FMD全國影響都很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
    發表于 2010-3-15 10:12:32 | 只看該作者
    談如何做好口蹄疫病的防制?
    口蹄疫屬偶蹄動物的一種烈性傳染病,是世界上流行歷史最長、傳播速度最快、發病率最高、破壞性最大、控制和撲滅工作相對困難的動物傳染病,也是全世界最受關注的動物疫病,被國際獸醫局列為A類第一位烈性傳染病,我國也將其列為第一類傳染病之首。該病以病毒為載體,傳播速度快,途徑廣,易感畜幾乎100%發病,死亡率雖然只有2%~3%,但除動物死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外,患病期間和患病后其肉、奶產量下降及種用價值喪失也可造成較大損失。
    一、 口蹄疫流行狀況
    口蹄疫于1514年首次在意大利發現,之后時有暴發流行,且多在冬春季節,夏季很少。近年來,口蹄疫給世界各國的畜牧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在全球范圍內傳播甚廣,歐、亞、非和南美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成為口蹄疫的重災區。據聯合國的資料顯示,1999年全世界有近40個國家和地區發生了口蹄疫。在2000年和2001年,在歐洲、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的36個國家,包括中國臺灣,都發生過口蹄疫,其中菲律賓有736起,伊朗有455起。目前,口蹄疫的危害仍然十分嚴重,2005年俄羅斯、秘魯、蒙古、巴西等國發生口蹄疫疫情;2006年,越南、博茨瓦納、巴西等國發生口蹄疫疫情;2007年,英國、朝鮮、厄瓜多爾等國發生口蹄疫疫情;我國是口蹄疫的老疫區,建國前的半個世紀口蹄疫總的流行情況是農區少發,牧區多發,沒有停止過,有時是大流行,建國后曾發生4次大流行。近年來,隨著我國畜牧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口蹄疫暴發流行的危險性也相應增加。2005~2007年,我國個別省份發生了牛羊口蹄疫疫情;2007年,我國周邊12個國家流行O型、亞洲I型、A型等多種亞型口蹄疫疫情;2008 年1月,塔吉克斯坦、贊比亞等牲畜又發生口蹄疫疫情;2009年,我國個別省份又發生了牛的A型口蹄疫疫情。口蹄疫的肆虐,已對世界各國的養豬業構成了嚴重威脅。
    二、 病原和傳播方式
    口蹄疫病毒屬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單股DNA病毒,等面體對稱,無包囊的病毒。分為7個血清主型:O、A、C、南非1型、南非2型、南非3型和亞洲1型。其中以O型和A型分布最廣,危害最大。各型產生相似的癥狀,僅僅在實驗室能夠將其區分。各型間不能交互免疫,即便是同一血清型的病毒,其不同分離株的抗原性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各型內又可分為多個亞型,目前已鑒定的亞型有65個。
    病畜發熱期,其糞尿、奶、眼淚、唾液和呼出氣體均帶有病毒,以后病毒主要存在于水皰和淋巴液中;病愈康復的動物可長時間攜帶病毒。口蹄疫病毒毒力很強,新鮮水皰液經500倍至50萬倍稀釋接種易感動物仍可致其發病。口蹄疫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冬季在凍結糞塊中可以越冬,如在低溫和有蛋白質保護的條件(如凍肉)下更能長期存活。 水皰中的病毒在50%甘油生理鹽水中5℃時存活1年以上,可用于保存病毒。1~2%氫氧化鈉、30%草木灰水、12%甲醛溶液、0.2~0.5%過氧乙酸、4%碳酸鈉液均是口蹄疫病毒的良好消毒劑,短時間內即殺死病毒,腌制、酚、酒精、氯仿等消毒藥對口蹄疫病毒不起作用。耐干燥、寒冷;但怕酸、堿、熱,加熱85℃以上100分鐘即可殺滅。口蹄疫病毒可通過接觸、空氣、食物等途徑進入易感畜損傷的皮膚粘膜、呼吸道、消化道而引起發病。主要易感對象是豬、牛等大型偶蹄獸類,鼠和家兔也是高發種群。
    三、 臨床表現
    自然感染的潛伏期24~96小時,人工感染潛伏期18~72小時。臨床上常以病豬蹄冠、蹄踵、蹄叉和副蹄等處出現水泡和潰瘍,運動嚴重障礙為主要特征。有時吻突和口腔粘膜以及母豬的乳頭、乳房也會出現水泡和潰瘍。
        患豬一般常獨處于豬欄角落陰暗處,有時可見全身被毛松亂,精神沉郁:驅趕時起立困難,站立不穩,常會發出痛苦的尖叫聲,病豬蹄部發炎紅腫,體溫升高至40~41℃,臥地不起,不食不喝,強行驅趕則出現明顯跛行,難以站立。這時四肢蹄冠、鼻鏡上緣可能有水泡,1~2天后水泡潰爛,患處露出鮮紅或暗紅色的潰瘍面,此時若豬群擁擠或人為強行驅趕,患豬一般會在發病2~4天后常造成蹄甲脫落,鮮血淋漓。病損的蹄部若及時合理處置可有效防止脫落與感染,10~15天即可愈合。本病發病致死率因患豬年齡不同而異,成年豬的死亡,多因病后護理不善,餓死、渴死或凍死所造成,一般不超過3%,仔豬可達50%~60%,哺乳母豬可見乳區有白色水泡;哺乳仔豬肢、蹄疼痛,跪行或突然死亡,新生仔豬則表現為無鵝口瘡性的急性和亞急性心肌炎經過,往往最后因心肌衰竭而迅速死亡。
    四、 預防措施
    豬口蹄疫的發病與其它傳染病一樣,需要由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豬群3個要素構成,如缺少其一要素,豬口蹄疫就不會發生,根據這一原理和口蹄疫的病原學特點,采取綜合性措施,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建立高免豬群,從而預防口蹄疫的發生。
    1.全面封閉豬場,拒絕傳染源進入豬場
    ⑴堅持自繁自養為主,減少疫病傳入。需引進種豬時,必須從沒有疫病流行的地區和了解具體情況的健康種豬場引進,經隔離檢疫、免疫接種、嚴格消毒、藥物凈化和驅蟲,并監測口蹄疫的抗體情況后方可轉入生產區欄舍混群飼養。除在非疫病流行季節引進少量種豬外,避免外購豬苗育肥出售,以防止外來豬群帶毒和交叉感染。
    ⑵強化消毒,切斷傳播途徑和消滅傳染源消毒工作是切斷疫病傳播途徑、殺滅或清除存活在豬場內外環境及豬體表病原體的有效辦法。豬場大門必須設立消毒池、消毒通道,配備更衣消毒間、高壓沖洗消毒設備,業務來往的車輛、人員必須經消毒后才能進入豬場生活管理區(冬春季節應嚴格限制人員進入),嚴禁任何外來人員、車輛、用具、牲畜產品進入豬場生產區。
    ⑶豬場生產區應有圍墻、防疫溝或其它隔離設施,春天在生產區周圍圍墻外播種荊棘類植物,逐步形成天然的防護網,再加上圍墻、挖防疫溝將生產、生活區徹底分開,生產區只留更衣室人員入口、飼料入口和裝豬臺,減少與外界的直接聯系。
    ⑷生活管理區和生產區之間的人員出入口和飼料入口以消毒池隔開,人員必須在更衣室淋浴、更衣、換鞋,經嚴格消毒后方可進入生產區;加強對裝豬臺、人員出入口、污水排出口、物料出入口等容易傳入疫病途徑的管理,加強清潔消毒工作,保證生產區與外界環境有良好的隔離狀態,并做好豬場廢物、污水處理和殺蟲、滅鼠等工作,全面預防外界病原侵入豬場內。對生活管理區、生產區豬舍內外環境,包括欄舍、場地和用具、器械、排水道、空氣以及公豬、母豬、生長育成豬全身體表(寒冷天氣除外)等方面的消毒,還應注意一些衛生死角,如裝豬臺、污水溝、儲水池、食槽、保溫箱等場所、設施的消毒。消毒前必須先進行嚴格的清洗工作,才能達到較好效果。正常情況下,生產區環境每月大消毒一次,豬舍每周消毒1~2次、冬天封閉期和特殊情況每周消毒2~4次。豬場應實施“全進全出”的生產模式,在每批豬全部轉出后,豬欄先經過嚴格清洗,再用高效的消毒劑進行嚴格消毒,消毒后經空置凈化5~7天,然后轉入新的豬群。
    特別應引起豬場管理者注意的是:裝豬臺是疫病最容易傳入豬場的關鍵點,對外銷售的裝豬臺應設在豬場外,使用本場專用運豬車輛(或拖拉機)將出售的商品豬從生產區裝豬臺運至場外裝豬臺,豬販和屠宰人員在任何時候不得進入裝豬臺,這是控制豬口蹄疫最有效的措施。
    ⑸豬場應搞好場內文娛體育設施,盡量減少員工外出的機會,外出回場人員經淋浴消毒后,凈化1天才能進入生產區工作。
    ⑹外銷商品豬應盡量固定客戶,批發送貨上門,減少豬販和屠宰人員到場買豬,加強對出豬臺管理和消毒,切斷傳播途徑,進入出豬通道的豬只不準返回生產線,生產線人員不超越出豬臺。
    2.免疫接種,建立高免豬
    ⑴充分重視豬群的飼養管理工作,良好的飼養管理是預防各種疾病的基礎。提供豬群不同時期各個階段的營養需要量,保證免疫系統的正常運轉。盡量使豬群有個安全的生活環境,減少應激;飼料營養水平和霉菌毒素對豬體免疫功能有很大影響,當豬采食含有霉菌毒素的飼料或飼料中缺乏某種維生素或礦物質時.豬的免疫功能就會降低。在氣候變化較大時,如霧天、陰雨天、甚至夏秋交界、冬春交界,日夜溫差較大的季節更要注意做好飼養管理工作,冬季注意防寒、夏季注意降溫,降低飼養密度,轉欄時注意飼料過渡并適當喂給多種維生素等抗應激藥物,提高豬群健康水平,增強抵抗疫病的能力。
    ⑵接種疫苗是預防口蹄疫的重要措施,各場應根據豬群抗體水平的監測結果,制定符合本場實際的免疫程序。現介紹免疫程序,以供參考:種公豬每年接種3~4次,每次間隔3~4個月,后備公、母豬在配種前間隔30天免疫2次,每次肌肉注射3毫升/頭。種母豬配種前接種濃縮苗3毫升/頭,分娩前1個月再次接種濃縮苗3毫升/頭;仔豬可在斷奶后60~70日齡注射濃縮苗2毫升/頭,105~115日齡再注射3毫升/頭,商品豬出欄前25~30天再免疫3毫升/頭。
    (3)常用口蹄疫病疫苗
    ①滅活疫苗  滅活疫苗是現今使用最廣泛的疫苗,安全可靠,免疫效果良好。目前我國在牲畜口蹄疫強制免疫中主要應用細胞培養病毒的BEI滅活苗,對豬使用O型口蹄疫滅活疫苗,對牛、羊、駱駝和鹿等使用O型-亞洲I型口蹄疫二價滅活疫苗;其中,豬O型口蹄疫滅活疫苗(II)采用豬源口蹄疫強毒株,經BHK21細胞增殖,應用生物濃縮技術提高疫苗中有效抗原含量,BEI滅活病毒,與礦物油佐劑乳化而制成的高效疫苗,注射劑量2毫升/頭,可抵抗200個最小發病量的強度攻擊,抗病豬同居感染。
    但滅活疫苗也有它的不足之處,表現為免疫性較差;所用種毒均為強毒,必須有嚴密的防范設施和嚴格的操作規程,存在生物安全隱患;生產難度大,成本較高;使用劑量大,免疫期較短。
    ②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在世界各國都有不同程度進展。1975年Bachrach等從口蹄疫病毒分離衣殼蛋白VP1,配以不完全弗氏佐劑,制成亞單位苗,有良好免疫效果。Kield等(1981)應用重組技術首次在大腸桿菌中表達了口蹄疫病毒VP1,經融合蛋白制成的實驗疫苗,在牛和豬中可誘導中和抗體的產生。Morgan(1990)等用58μg的A12-32二聚體重復接種,使豬也可抗A型FMDV的攻擊感染。近年來,出現了用T4噬菌體作為載體表達口蹄疫VPI編碼蛋白的研究,并在豚鼠免疫試驗中檢測到中和抗體。我國復旦大學于1994年研制成功家畜口蹄疫基因工程苗并申請了專利,目前已在國內逐漸推廣應用。
    ③合成肽疫苗  合成肽疫苗是用化學合成法人工合成病原微生物的保護性多肽,并將其連接到大分子載體上,加入佐劑制成的疫苗。它是一種僅含免疫決定組成的小肽。Biflle等(1982)根據FMD病毒O型VP1氨基酸序列,化學合成了140-160段氨基酸肽與載體蛋白偶聯,可誘導保護豚鼠的中和抗體。Doel等(1990)曾用A、O、C血清型(FMDV)VP1序列的141-158和200-213肽段組成了40個氨基酸的合成肽,對牛和豚鼠均產生了特異的高水平抗病毒抗肽抗體。
    ④活載體疫苗  活載體疫苗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之一,通常采用非致病性微生物作載體構建重組體制備多價聯苗,如皰疹病毒、腺病毒、痘病毒及由痘病毒衍生而來的非復制型載體。因口蹄疫病毒是通過呼吸道感染的,而且易形成持續感染,所以研制黏膜免疫疫苗也是目前的重點,例如用牛的非致病性腺病毒、沙門氏苗、分枝結核桿苗作載體的活載體疫苗。
    ⑤DNA疫苗  DNA疫苗遴選方面的研究是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的,被譽為疫苗生物技術的第三次革命。美國梅島動物病毒研究所在口蹄疫DNA疫苗研究中作了大量工作,構建了不同基因組合的DNA疫苗,通過小鼠和豬體試驗,顯示較好的效果,但大部分實驗室仍在探索之中。
    ⑥綠色疫苗  綠色疫苗是指表達抗原的可以生食的轉基因作物,其制物工程構建途徑大致為:首先構建含抗原結構基因的植物表達載體,再通過農桿菌介導的轉化而篩選出表達抗原的轉基因作物,再通過小鼠的免疫反應來檢測其免疫原性,有效的即為綠色疫苗。這一研究顯示,植物源性的綠色疫苗確實能誘導動物和人產生黏膜和安全性免疫應答,與傳統疫苗比較,綠色疫苗具有簡單、安全、穩定和經濟、衛生的優點。
    (4)適當使用免疫增強劑,提高豬群抵抗力,許多豬場按免疫程序接種了疫苗,但由于動物個體生理狀況、健康狀況、年齡、飼養管理條件、飼料營養水平等方面的差異,抗體水平不整齊,對口蹄疫病毒的抵抗能力更是參差不齊。在目前豬藍耳病、豬圓環病毒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以及霉菌毒素等免疫抑制因素大量存在的情況下,免疫豬群的抗體水平無法得到有效提升,豬體的主動抵抗能力降低,當外界病毒通過多種途徑進入豬場時,往往引起豬口蹄疫等疫病的暴發。豬場可通過使用免疫增強劑,提高細胞免疫水平。
    3.注意疫病的動態,發現某一地區發生口蹄疫,應禁止該地區人員進入豬場,居住地屬該地區的本場工作人員不能回家探親。豬場應經常和各省、市獸醫防疫站、當地防檢部門聯系、溝通,了解疫病動態,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防止疫病的發生。
    五、控制措施
    當豬場發生口蹄疫或疑似口蹄疫時,必須按“早、快、嚴、小”原則,采取得力的緊急措施,盡快將口蹄疫消滅在萌芽狀態。
    1.飼養員或工作人員發現可疑患豬時,不能離開本棟豬舍,應先就地消毒好自身的手及水鞋,呼喚其它豬舍的工作人員立即將情況向獸醫報告;確認為口蹄疫病豬后,及早采取措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第二十條的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發現患有疫病或者疑似疫病的動物,都應當及時向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報告)。
    2.立即嚴格封鎖疫場,發病期間禁止向外出售任何豬只。本生產線飼養員各就各位,不得到其它豬舍工作,并立即對豬舍、豬群、生產區內的主要通道進行嚴格消毒,可用氯或碘制劑、過氧乙酸等消毒劑。豬場生活管理區應每天消毒1次。
    3.用隔離物將整個豬場化分3個區域,即發病疫群、假定健康群、健康群,按下列要求界定進行消毒工作。發病疫群:即發病豬舍,要求每3~4小時消毒1次。假定健康群:每天消毒2~3次。健康群:每天消毒1~2次。使用過氧乙酸對空氣進行噴霧消毒,由于過氧乙酸對金屬水管的腐蝕性強,每次消毒完畢后,應馬上用清水沖洗噴霧機械的水管。
    4.撲殺病豬是控制口蹄疫傳播的關鍵措施。可采用電擊等方式撲殺患病豬,撲殺后病豬尸體用不漏水的雙層塑料薄膜包裝捆綁,用高濃度的消毒液潑洗整個豬欄及尸體。參與撲殺和包裹死豬的人員應戴帽、口罩及手套。在做完消毒工作后應換下所有衣服、帽、口罩及手套,并放于高濃度的消毒液(1∶200的活性氯)內浸泡消毒。病豬尸體可移至豬欄內露天外(運動場)就地澆上柴油燒毀。也可將病豬尸體深埋處理,應預先安排人員挖好深坑,坑深度應在3米以上,事先應選好運豬路線,由發病疫群內的工作人員負責搬運死豬,運至已挖好的深坑內深埋,坑內先鋪一層10厘米左右的含氯消毒劑,深埋每一層死豬后,再鋪一層消毒劑。運輸死豬經過的主要通道及豬舍之間的空地均應進行嚴格消毒。
    5.緊急接種。當豬場發生疫情或豬場附近出現口蹄疫疫情時,全場各年齡段豬群要立即緊急接種口蹄疫高效濃縮滅活苗,并按“先健康群、后假定健康群,由外向里”順序的原則,實施口蹄疫高效濃縮疫苗的緊急接種工作,接種劑量應加倍(3~5毫升),接種時應嚴格做到每注射1頭豬更換1個針頭,免疫操作人員不得進入豬欄,可利用喂料吸引豬群集中在隔欄邊采食,獸醫工作人員站在欄外或站在豬欄隔墻上完成注射工作。
    6.發病豬場應安排專門人員日夜值班,限制疫點(發病豬舍或發病豬場)人員的行動;進入疫點的工作人員必須在該疫點門口第2次更換工作服和工作鞋,并嚴格消毒手臂;進入疫點的人員不準再進入飼養健康豬的豬場或豬舍;疫點人員食宿應集中,嚴禁疫點工作人員與非疫點工作人員同室居住,疫點與非疫點的工作人員以及飼料進入疫區后的運動和運輸路線不能交叉,使用的工具和用品必須嚴格分開。
    7.嚴防病原向外傳播。疫區內所有豬只不能移動, 嚴禁任何人、豬只、車輛、用具和其它可能成為傳播途徑的物品運出,疫區的豬糞便及污物應進行發酵無害化處理、污水經集中處理,嚴格消毒后才能對外排放,避免病原向外擴散。疫點所在豬舍的排污溝,應先堵塞,放入消毒劑消毒,過幾小時后再排放。或每4小時向排水溝投放消毒藥物。在陰雨天氣時,應安排疫點外圍的工作人員檢查和疏通下水溝,避免下水溝堵塞而導致污水倒流,進入飼養健康豬的豬舍,引起健康豬群發病。病豬污染的場地、用具必須進行徹底消毒,病死豬尸體和廢棄物要就地做燒毀、深埋等無害化處理,嚴禁運出食用或做其它用途。
    8.做好疫點和疫區內殺滅鼠、蚊和蒼蠅等工作,并在疫點周圍的道路鋪上石灰,防止鼠類走動傳播病毒。
    9.解除封鎖。最后1頭病豬撲殺處理完畢(或痊愈),豬場不再出現新的病例后3周,并經有關主管部門批準,才可以解除封鎖。全場進行1次全面徹底的清潔衛生和消毒工作,對飼養過病豬的豬舍和周圍環境、所有工具、食槽及工作服、鞋等物品,應進行3次以上嚴格徹底消毒,并清理消毒好豬舍的下水溝。豬舍隔 3~5天后,再用生石灰(指示劑)加燒堿水溶液反復刷洗消毒2~3次以上,經一定時間空置后(3周以上),才可以重新投入生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9 07:57,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读书| 龙海市| 饶阳县| 黎川县| 凉城县| 尉氏县| 陆丰市| 张家口市| 宣威市| 井冈山市| 麻城市| 莱西市| 汉寿县| 皮山县| 彩票| 县级市| 乌拉特中旗| 手游| 游戏| 宝山区| 磐石市| 临清市| 荣昌县| 南平市| 孝义市| 新绛县| 桦南县| 砚山县| 酉阳| 明光市| 夏津县| 阿克苏市| 锦屏县| 剑河县| 富锦市| 于都县| 灵武市| 郯城县| 白水县| 瑞安市| 漳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