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各位的發言,我認同湖海波的言論,mche2005 也將了實話
1. 我認為, 就中國目前酶制劑的現狀, 在生產領域, 由于以下造成的:
1.1 國外知名企業產品有很高的性價比, 但是他們追求利益, 不會主動向中國客戶傳播知識, 例如, DSM(以前Roche), Basf除了推廣了植酸酶的檢測標準(GB2002)和應用標準(5000U, 添加60--100g/噸, 其實,歐洲的劑量早已經大幅度提高了), 其他沒有作, Danisco推廣了非植酸酶的應用理論, 但是在產品路徑, 把本應500g/噸的02系列(1302.9302, 1502,9502等)減低到150g/噸了, 這是被國內的低成本逼的;
1.2 但是, 國內的低成本, 真的是性價比高嗎, 其實, 僅十年來, 有的企業從10元, 1kg/噸的稀釋劑型到40--60元/kg的, 100--200g/噸的濃縮劑型, 他始終賣的是"一把土",酶活很低. 他們在促進酶制劑應用的同時, 造成酶制劑的混亂;
1.3 我們困惑的是, 中國何時站出一個負責任, 踏實研發作產品, 正常利潤, 促進中國酶制劑工業的發展的領袖呢?至此, 沒有出現這樣的隱形航母, 當然, 我認同優特爾的聲譽高于其他.
2. 在酶制劑應用領域, 由于以下造成的:
2.1 酶制劑的應用效果鑒別難, 主要是由于中國的生產規模還是不夠大, 飼養實驗手段缺乏, 真是由于這個市場現實, 才會出現1.2;
2.2 在這個的科研領域, 缺乏生化,微生物和動物營養復合型的人才, 其實,酶制劑生產是高尚領域, 動物營養專業人才是外行, 甚至很多專家連發酵和糖化學的基本理論都模糊.
3. 奇跡的出現需要以下基礎
3.1 中國目前的酶制劑企業充分積累, 沒有生存壓力, 潛心搞出自有知識產權的產品, 或消化理解外企知名企業的生產方案;
3.2 政府,行業協會出面組織產品標準化, 前提是生化,微生物和動物營養復合型的專家的出現, 踏實做事,而不是套現經費.
3.3 出現幾十個在酶制劑生產應用領域的專家,技師, 掌握制菌和發酵, 設備參數, 檢測和評估, 將酶制劑企業打造為產品資源性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