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在天津醫學院擔任老年學研究室主任的王厚德,忽然撂挑子不干了。他的想法很簡單,自己辦研究所、建實驗室。多家中央媒體紛紛報道這件“奇聞怪事”。搞學術的下海了,放著鐵飯碗不要,偏要另起爐灶,能行嗎?
十年后,王厚德建立的“厚德生物新技術研究所”已辦得有聲有色。其間,王厚德完成了微生物學領域71項專利技術研究和47項非專利技術研究,絕大部分已轉化成現實生產力,2001年這些項目共創利稅22億元。今年9月26日,聯合國國際生態安全科學院正式通知王厚德:批準他為該院“正式院士”
王厚德習慣于按自己的想法做事。
1989年,在天津醫學院擔任老年學研究室主任的他,忽然撂了挑子,不干了。他的想法很簡單,自己辦研究所、建實驗室。
多家中央媒體紛紛報道、評論這件奇聞怪事。搞學術的下海了,放著鐵飯碗不要,偏要另起爐灶,能行嗎?
看看今天的王厚德,答案了然于胸。
“厚德生物新技術研究所”辦得有聲有色,近十年間,他完成了微生物學領域71項專利技術研究和47項非專利技術研究(包括26項省級和國家級的計劃項目),絕大部分已轉化成現實生產力,2001年這些項目共創利稅22億元。同年,王厚德接受聯合國頒發的“特別貢獻獎”,被評為對世界有杰出貢獻的科學家。
9月26日,聯合國國際生態安全科學院正式通知王厚德:批準他為該院“正式院士”,并被主席團批準授予“國際學術明星”金質勛章。12月12日,該院院長魯薩科博士將專程來華為他頒發證書和勛章。
43年拼命“抗衰老”
王厚德名聲在外,可作為一個科技“高產戶”,并非生來就一帆風順。
“我從小就百病纏身,又目睹很多有才華的人英年早逝,覺得非常可惜,這些精英的離去對國家和社會都是巨大的損失。所以我很早就立志研究‘抗衰老’,延長人類壽命。到今年已經整整43年啦……”王厚德眼神淡定、悠遠,恍若進入了歷史的隧道。
他少年時經常光著膀子打劇毒農藥造成肝損傷,心臟功能不正常,還患有胃炎。小學畢業體檢,身高1.35米,體重24.6公斤。村民天天對他說:“你長大了只適合賣燈草(一種比重極小的白色油燈用草)。”
1962年秋上北京大學生物系,入學體檢過不了關,醫生還建議休學。
后來,在學術活動中,王厚德認識了天津醫學院和一些大醫院的專家。“他們對我的身體進行全面檢查并做出判斷:壽命53歲左右,死因主要為肝硬化或肝癌。”他笑談一般回憶這個細節。
而此刻的王厚德,已年過63歲,紅光滿面,身康體健。
“我搞‘抗衰老’研究,不僅趕跑了大小16種病魔,還活得非常有質量,來個健康、科研兩不誤!”
但是,他坦言,做“抗衰老”課題相當困難,很多人剛開始興致很高,做了一段就都偃旗息鼓了,因為確實很難有所突破。
“我充分利用自己創造的科研條件,堅持不斷地探索,即使沒有成果,也能為后人留下大量寶貴的經驗。值!”
而實際上,王厚德發表的72篇學術論文中,56篇是關于“抗衰老”的;參加編寫的10本著作中,也有9本在探討“抗衰老”。
發現新的抗衰老物質
就在最近,王厚德堅持了43年的研究有了突破。
43年來,他已進行了328種藥物和保健品實驗,沒有發現能較大幅度延長動物壽命的物質。直到1997年,終于發現中國傳統食品豆豉中含有極微量的、具有顯著抗衰老效果的物質,他稱之為“豆豉物質”。緊接著,他又找到了大量產生這種物質的生物學方法,使豆豉物質的含量提高了23160倍。
“也就是說,一個人原來一天要吃46公斤豆豉,現在只要6克就可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了。”王厚德進一步解釋。
從1999年秋至今,已經進行了5批小鼠實驗,結果顯示,對照組小鼠平均壽命為621—634天,而用該物質飼喂的實驗組小鼠,平均壽命分別延長了260天、288天、275天、268天、279天,延長幅度為42%—46%。如果人類平均壽命按77歲算,按照相應的換算法則,則壽命可延長32歲至35歲,達到110歲左右。
但王厚德也坦言,人的身體有著十分復雜的系統和結構,影響人類衰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抗衰老研究的路還很長、很長。
到過王厚德研究所的人都知道,他的臥室與實驗室近在咫尺。夜闌人靜之時,常是王厚德埋頭苦干之際。一個突發奇想閃過腦海,他就翻身下床,沖進實驗室,著手實驗……而這種便利至極的科研條件,在正規的科研院所幾乎是不可能的。
為了研究豆豉物質的抗衰老效果,王厚德經常一天工作18個小時。早上3點起床,晚上11點睡覺,吃住全在實驗室。7年來,有關豆豉物質的實驗記錄就達862頁。
10月16日,聯合國北北合作組織北京工作會議上,主席謝希爾·斯糾阿爾特說:“這種抗衰老物質的發現,標志著世界科學的進步,標志著社會的進步,它對人類生存質量的提高將會發揮重要的作用,也會使全世界的人生活更美好。”
“不夠勇敢就別做科研”
“我這么多年來堅持搞科研工作,‘勇敢’這兩個字很關鍵。”王厚德這樣總結自己,“敢于向傳統、權威結論挑戰,敢于否定自己,才能不斷推陳出新。不夠勇敢就別做科研。”
14年前,王厚德受委托研究酵母飼料(以前叫飼料酵母)。當時文獻都認為,酵母只能夠利用一些小分子物質如糖、氨基酸、無機鹽等,蛋白質、淀粉這些大分子物質則不可以。試驗進行了3年,王厚德帶領研究人員收集了各種各樣的酵母菌種,一個一個進行試驗,也沒有發現能夠利
用大分子物質的菌株。
正在困難的時候,他的指導教師山東大學王祖農、高培基教授鼓勵說:“你應該敢于創新,擴大尋找酵母菌種的范圍,尋找介于酵母和真菌之間的酵母菌種。”又是兩年,終于找到了一株菌種,叫“扣囊擬內孢霉”,這個菌種雖然叫“霉”,但它的分類卻屬于酵母,可以非常好地利用大分子物質,包括蛋白質和淀粉。
成果出來后,在全國各地一下子建立了數以百計的酵母廠。這在學術界引起了軒然大波,爭議聲四起。
到底這種發酵物能不能叫酵母?酵母怎么能固體發酵呢(傳統的酵母發酵都是深層發酵,也就是液體發酵,然后離心、干燥)?
1990年,農業部全國飼料工業辦公室在青島召開學術會議,400多位專家參加。王厚德公布了所有的實驗方法、數據及結果。與會專家認真地考查、分析、研究,訪問部分用戶,并用先進的儀器觀察這種發酵物的狀況,最后下結論:通過固體發酵制作酵母的科研成果是成立的。
“這種結論我心里有數,因為我的實驗方法和數據是科學的、可靠的,實驗過程也具有可重復性。事實勝于雄辯。”王厚德波瀾不驚。
后來農業部全國飼料工業辦公室向全國發出文件指出:飼料酵母的固體發酵技術以王厚德的技術為代表。這個成果因此獲得了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星火二等獎、中國專利發明博覽會金獎。
現在,全國各地的飼料酵母有93%用的是這項技術。 |